「好像和孩子結案,跟在社區機構和成人個案的結案,不大一樣。」督生想了想之後,擠出這個說法。
這督生,原本在社區機構兼職實習,面對著年齡層廣泛、議題大小不一的社區民眾,但不知怎麼的,實習不到半年萌生去意,進入重新尋找實習機構及督導的輪迴。過去已逝情難追,我則是輾轉成為他的督導,和他討論實習下半年的接案狀況。
對方都鋪哏準備要來個段子,不接說不過去;督生提到社區機構的結案經驗,我自然要趁勢詢問:「你在社區機構是怎麼結案呢?」
在一般社區機構裡,來談者基於使用者付費的原則,沒有會談次數的限制,一旦心理師和來談者建立起穩固的信任關係/工作同盟後,想談三、五十次,或是三、五年都不成問題,最大的限制是來談者錢包的厚度。至於我在機構和當事人結案時額外得到的紅包,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當然社區機構也是現實的:若心理師在第一次會談無法掌握來談者的需求,或者取得來談者的信任,即便機構網頁上擺放的心理師沙龍照片看起來多美多帥多專業多誘人,話不投機半句多,會談也就只有一次,沒有下次了。醉翁之意不在會談,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呼,怎麼搞得心理治療有好多另外一件事呢?
苔藓和水相靠相依。我們不就是如此相愛嗎?不就是因為愛,我們才願意把自己敞開?你我為愛而生,在愛裡成長,也因無愛而脆弱凋零。《三千分之一的森林》
這本書談的是苔蘚,作者以科學基礎加上散文般的行文,不但了解苔蘚的生態訊息,讀起來又非常寫意,十足過癮。
苔蘚會在乾旱季節嚴重失水,最多高達98%的水份而進入休眠狀態,以近乎停滯的速度在代謝著。這休眠到底能持續多久?不知道,甚至還無法判斷是死是活。然而,脫水40年的苔蘚只要一遇到水20分鐘之後,苔蘚所有的機能都會恢復,在放大鏡(顯微鏡?)底下一覽無疑,重新生龍活虎。
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都能生存的苔蘚,儘管構造簡單至極,對水渴求之深不因其簡單而消減,點滴都足以使其重生、繁衍。
水之於苔蘚,猶如愛之於人間。
「我在社區機構結案,好像就只是進行SOP,宣告完就沒事了。想說,大人也只是『嗯,知道了』,就這樣,沒了。」
「那孩子的反應呢?」
「孩子的反應呀…」督生幾乎是想都不想,很快說出孩子的退化行為:摔物件、亂塗鴉,blahblahblah…
「和你一開始工作時亂七八糟的強度,一樣嗎?」
督生搖搖頭,「不一樣。」
在你和孩子相處的同時,「另外一件事」就開始上演了,而「另外一件事」就是心理治療的重點:隨時間累積而成的關係。在別的行業裡,譬如物流管理、食品加工、營造工程、紡織成衣、證券金融…等,關係不必然和專業劃上等號,關係不會讓物流運籌順暢,不會延長食品貨架壽命,不會讓橋樑更穩固、服裝設計更有流行感,關係也不會提高年化報酬率或賺更多錢,但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關係就是阿基米德支點,有了關係,事半功倍,少了它,事倍功半還汗流浹背。
在心理治療裡,關係就是當事人所需要的愛--過去缺損的,在關係裡得到修復,雖然這修復無法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愛,會談過程逐漸滋潤當事人,協助其發展會談室之外與人良好互動的能力。
活起來的苔癬蘚又能進行光合作用了。
大雨有時,關係有時,終究還是要道別。在充分告知下,讓當事人恢復的生機好好練習說再見,對督生,對督導,何嘗不是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