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看法不同眾,雜亂無章不按牌;
倡導原因需服務,應該解惑豁然開。
寫于2014.06
康德說:「我應該所以我能夠!」當這句話從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的老師口中說出來的時候,我困惑了十幾年的疑問終於找到答案了!

解鎖-我的火火社工路
就在這樣的擔心與害怕之中結束了我的社工員生涯,三年之後當上了督導,心中更是心虛,因為我是個連個案紀錄都不會寫的督導,說出來會笑掉別人大牙的!撰寫個案紀錄還是在擔任督導時學的,不過我學得還滿快的,三兩下就學會了,害我擔心害怕了一陣子,我以為多難呢!
擔任督導之後,我慢慢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我會去多做很多事情來讓個案更穩定,可是當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做那麼多機構服務額外的事情時,我其實是很心虛的。可是,我心中的想法(這應該是社工養成教育當中的內化)是,我覺得機構的存在是因為個案而存在,所以當個案有需要時,社會工作者就該想盡辦法轉介外在資源或內部倡導,一次不成就兩次,兩次不成就三次,三次不成就十次,多講幾次就會有人注意了。
比如國中畢業之後的追蹤這件事情,就不是一開始博幼就有的服務,而是看到服務學童畢業之後,依然會在就學與就業上碰到很多困難與問題。而學童本身或其家庭並沒有足夠的能力與資源能自行解決,造成的結果就經常是學業不錯的學童因為家庭經濟或其他因素被迫休學。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基金會「應不應該」適時的提供必要的關懷與協助呢?但是原本基金會並沒有這項服務,而身為社會工作者的我「應不應該」向機構倡導呢?這項倡導持續了好幾年,最後才成為機構的既定政策,而這是社會工作者「應該」做的事,雖然一開始「不能夠」,但是因為我覺得「應該」,所以我就想辦法「能夠」了!
因此當我聽到康德的這句話時,我忽然豁然開朗了!解開了在我心中十幾年的困惑,就算剛開始不能夠,不斷爭取與努力之後,慢慢就能夠了,而這些動力的來源原來就是康德說的:「我應該所以我能夠!」
社會工作是讓人們幸福的專業,期待有更多人支持這個專業。每月2篇文章刊登,購買持續訂購方案連續6個月或贊助300元以上者可以獲得<解鎖-我的火火社工路>一書,限定50名,送完為止。訂閱完成者請主動聯繫a0921183608@gmail.com吳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