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章節我認為相對重要,所謂「價值」是要做對別人有幫助的事,但我們通常還是「本位主義」,一開始的出發點都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多為別人著想往往是空談,想的還是自己切身相關的利益。
一旦思考開始轉變的時候,行為也會跟著轉變;不為了自己的業績而推薦不適合的產品給客戶,不為了避免扛責任而說瞎話。
短期看或許會傷害到自身的部份利益,但長期來看或許可以建立「個人品牌效益」。
關於產品的「長尾效應」,深有同感,多年前開發出一個演算法,當時還不算太成熟,但有公司開價想買下原始碼授權;後來持續完善它成為一個可銷售的產品後,至今獲利超過當初買斷費用的 20 倍以上,而且現在每個月還持續創造收益,並為我自己帶來一連串不同於上班族的體驗。
當軟體工程師對於「微小疊代」應該特別有感覺,複雜的專案往往都是從非常簡單的函式建立開始實現,將自己過往的學習與工作積累都串連在一起時,就形成一個巨大的長尾,也建立起個人的「差異性」。
不管是想精進甚麼樣的能力,只要能夠耐下心來慢慢累積,不要一昧地想要速成,囫圇吞棗又不明所以。
每次做事之前都如同作者講的,先思考是不是有「價值」,能否真正幫助人解決問題,不要只是交差了事,「每一步走出去都是建構未來的自己」。
我也認同長期堅持做有價值的事,不止會對需要的人有幫助,受益最大的人往往是自己,不管是物質上或是精神上都會是最大的贏家。
以下為本章節的重點摘要:
寫每篇文章,都必須學到點什麼,也要讓讀者學到點什麼,「保持一個不斷進步的狀態」。
心態崩潰容易導致失敗,人天生的惰性和社會喜歡比較所導致的失衡,這些痛苦越持續,傷害越大。
自己創業和上班有個明顯差異,就是「長尾效應」。
在公司設計個產品,公司付你薪水,然後就沒了,將來這個產品能賣多少錢,能賣多少年,都跟你沒關係,哪怕這個產品創造出另一個大公司,也跟你沒關係。
自己做出來的東西自己賣的話,就有「隨機性」和「長尾性」。
人總是要做選擇的,選擇短期還是長期,是快還是慢,都得主動選,「靜下心來研究如何創造價值」。
能幫到別人的東西叫「價值」,相互背書的關係叫「網路連結」,有價值的東西會自己形成網路連結,比如知識、方法論、安撫情緒等。
所以不管做什麼,首先要想的是能否提供「價值」,而且是持續提供。
做產品、運動和寫文章,都適用「微小疊代」,一開始先做個小範圍簡單的,慢慢越做越大越複雜;做大事和做小事差不多,反正再大的事,也是分成許多個小事慢慢做。
人可以選擇自己做的事,做的事也會反過來塑造人,兩者之間是一個相互進化的過程。
找出自己能夠長期輸出價值的事,價值創造網路,價值也會塑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