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What Happened to You?: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上架:2022年
類型:人生、心理、自我療癒
原作:歐普拉.溫芙蕾 / 布魯斯.D.培理
出版:悅知文化
透過歐普拉與兒童心理醫師的訪談,探討大腦對創傷的運作方式,理解過去發生的事對現在的影響,以及要如何去應對改善。從質疑「有什麼問題?」改成詢問「發生什麼事?」,更換思考脈絡才能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主要是討論「創傷對我們的影響」。書中歐普拉常用自身小時候的經驗與原生家庭的影響向心理醫師提問,但話題不只是在談論兒時創傷問題,其他的創傷也可透過相同的方式去探討,就像書中的那位老兵的戰後創傷症候群一樣,不僅限於兒童。
創傷不是只會發生在小孩身上,不論事件大小,只要是自己覺得心受傷了,就是創傷,像是失戀、被劈腿、父母離婚、家人逝去等都是。而有些創傷是當時不覺得自己受傷了,長大了一切都過去後,午夜夢迴中想起才突然明白,原來當時之所以哭泣、難過是因為那時候受到傷害了;或是長大後對於某些事情有偏見、有過度執著,等別人點醒才會想到,過去發生的某些事正在影響到現在得自己。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事事順遂,總會遇到些讓人難過、受傷、沮喪的事。不管是過去已經發生,還是現在正在發生的事,面對傷痛都要學會理解,允許自己有脆弱的一面,並開導、安撫與內心和解,畢竟改變不了別人,所以要學會照顧好自己、學會自我覺察,而這也是一生中不斷練習的一門課題。若創傷沒設法去平撫,會影響到後續人生的反應、行為、信念、價值觀等。
書中有提供幾個透過自我調適走出來的方法,但如果已經陷入困境、沒辦法自己來改善,還是會建議去找心理諮商,讓專業人士給予幫忙與協助。
現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推出15~30歲1年內免費心理諮商3次。雖然真正有效的心理療程可能要不下數十次,但總是有個開端讓民眾去接觸、提高意願。另外,諮商除了一般去實體門診外,也蠻多諮商業者開發app,讓諮商師直接線上跟你交談,省去交通舟車勞頓的麻煩。記得懂得適時求助,拉自己一把。
推薦看Youtube「雪力的心理學筆記」,頻道內探討很多心理學的主題,其中跟「兒時創傷」相關的有這兩部影片,有興趣的也可以聽聽看。
▸ 壓力如何使你生病?童年陰影原來影響這麼大
▸ 擁抱你內在的小孩:兒時創傷與自我批判
也推薦以下幾集的「公視主題之夜SHOW」:
▸ 缺乏關愛的童年,怎麼與傷痛和解?孩子講話,你有在聽嗎?
▸ 你選擇結束生命後,我重新學習活著| 鄧惠文 X 張翠華X9位自殺遺族朋友
▸ 別再叫憂鬱症患者看開一點!
▸ 自殺,到底想殺死什麼?
大腦面對事件的處理程序是由下往上傳導的,經由「腦幹-掌管體溫、呼吸、心跳」,到「間腦-掌管興奮、睡眠、食慾、動作」,再到「邊緣系統-掌管獎賞、回憶、情感、情緒」,最後到「皮質-掌管創造、思考、語言、價值觀、希望」。所以有時遇到狀況會先產生生理反應,像是心跳加速、緊張等情緒,沒辦法做思考是因為訊息還沒傳導到最後的皮質層。
<給父母的話>
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就開始吸收訊息,像是母親的壓力、飲食習慣等,孩童時期會透過觀察周圍的人來理解這世界,解讀每個人的行為、語氣、情緒、氣場。記憶起來後,之後遇到類似的人或事件就會採取相同的應對反應。像是某人跟你好友很像就會覺得對方好相處,又或是像書中案例一名被父親家暴的小孩,聞到跟父親噴一樣香水的老師就會感到驚恐。
有些小孩會時常有焦慮、緊張、注意力不集中、難以預期的反應等,可能是因為從小沒有獲得一致的回應,相同的事情發生,但每次收到大人的反饋都不一樣,導致大腦無法掌握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因而讓壓力系統過度反應,不自覺產生焦慮等情緒或行為。大人不能理解下應對情緒更差,小孩就更不知所措,進而形成惡性循環。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忽視,時有時無的照顧方式。
孩子的思考方式、信念、行為、情緒與經驗會受到父母影響,不斷地代代相傳下去。除非有人長大之後跳出框架,作改善或修正。
早期的人際關係會影響壓力反應系統,有良好的互動在未來才會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改善創傷的最佳方式>
<創傷後的注意事項>
壓力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某個需求或困難導致我們失去平衡——偏離調節的「設定值」
要有健康的身體與心靈,自我調適的節奏不可或缺。有人是散步、有人是刺繡或騎腳踏車。
歸屬感與被愛是人類經驗的核心。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天生要在群體中生活—–與其他人產生情緒、社會、身體的互相連結。
從孩子出生那一刻,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就能決定他們會成功還是會痛苦。
改變一個人要花很長的時間,改變一個體制要花更長的時間。
除非治好過去的傷,否則就會一直流血,淌出的血會滲透並汙染你的人生,可能是酗酒、吸毒、濫交、過勞。你必須鼓起勇氣揭開傷口,開始治療自己。
原諒,就是不要再希望過去能有任何不同。但是,倘若我們繼續緊抓過去的痛苦,那就無法往前走。我們這些曾經受到傷害、背負創傷疤痕的人,全都有機會將那些經驗變成創傷後智慧
【書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2022|心理|你真得瞭解自己心理狀態嗎?
感謝閱讀。如果喜歡這類心得文,歡迎追蹤,周三晚上9點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