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活出真正的自己,就不再生病|2022|人生|用思維來影響生理狀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基本資料

原名:本当の自分に出会えば、病気は消えていく

上架:2022年

類型:人生、心靈、思維、疾病治癒

原作:梯谷幸司

出版:方智


簡介

作者認為「疾病,是來自真實自我所傳遞的警訊」。

當我們用真實自我的狀態去生活,能感受到幸福與充實感;反之,身體就會透過疾病來訴說,你要改變生活方式。而怎樣才能找到真實自我狀態?怎樣才能從疾病中擺脫?試著改變動腦方式吧!




觀後感

不可否認,人的心理狀態能夠影響生理狀態,也才會有「病由心生」這詞語的產生。而這本書則在告訴我們用改變思維的方式,來改善身體狀態。


1自我臆斷

沒有什麼事是「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的想法:
如該聽父母的話、幾歲該結婚等。這些自已內心擅自認定的標準,在別人眼裡可能什麼都不是,不只讓自己被束縛,也成了阻止自己前進的障礙。


積極地豎立正面形象:
正因為內心隱藏著「我不夠好、不被愛、不被需要」的自我負面感,才會更積極地付出、貢獻,期待自己被社會接納。有點討好型人格的感覺,當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傾向,可以反思看看,究竟是什麼負面感受,造成自己不斷持續這樣的行為。再去進一步探究為什麼自己會產生這樣的負面感受,進而對這想法做改變。


對他人言語的過度解釋: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相同的一句話,在每個人心中的解釋都不一樣,有人正面看待,有人負面解讀,也有人認為只是陳述事實而已。然而,採取負面解讀的思維,卻傷害自己最深的,要避免自己胡亂猜測,就要先體認到那些額外解讀都是自己「自以為」的想法,並不是真的。


2用內在標準來判斷與決定

在判斷事物、做決定時,多用自己內心的標準做衡量,外界的意見只是僅供參考。別人那樣做是他們的決定,而我自己這樣做是我的決定,有自己的理由,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過度參考他人想法,會容易迷思自我,也容易將他人話語當作批評。


3反思「這段經驗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面臨壞事時,人們總是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之中,無法自拔。

但若換個想法,在「人生只會發生必要的事,只會跟必要的人相遇」的前提之下,自己經歷過的所有事不只是「因為需要才發生」,而是「為了達成目的,特意去選擇的」。


每段經歷都是試圖帶給自己某種體驗或啟發,那這段經驗是要告訴自己什麼事情?用不同的眼界與視角去看待發生的一切。


就像書中案例,有名女讀者跟媽媽處得不太好、時常爭吵,但媽媽年事已高,女子就算有所埋怨,也仍舊細心關照著母親,而在作者的啟發與自我轉念之下,女讀者在照顧媽媽的時候,發現媽媽的遲鈍感是她一直想學習的能力。過度焦慮與太過在乎他人想法都是女子長久以來想改善的缺點,而這段長照歷程就是讓她近距離學習媽媽遲鈍感的機會。觀點改變,埋怨減少,雙方吵架的頻率也因此下降了。


4改變詞彙

你的想法塑造出你的形象與行動,使用的詞彙狀態也影響了大腦的潛意識。


要達成某個結果,禁止用「加油、目標、努力、想做、想要」詞彙:「加油、目標、努力」代表著還在朝終點努力的狀態,大腦會聚焦在這中間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想做、想要」也意味著還沒達成目標;建議用進行式的語句,如「我很幸福、我很健康」等正在實現的詞彙來陳述。


要擺脫現在的狀態或負面的記憶,要用「過去式」詞彙:用過去式的講法陳述,大腦就會將負面的影響力慢慢降低。


5改變記憶

當不好的回憶湧上心頭,本來的好心情也瞬間轉壞。

而要如何降低這些記憶的影響,首先可以用「過去式」來告訴大腦這些事已經是以前的事了。另外,再去試著思考「如果是現在的自己,我會怎樣應對?結果會有什麼好的轉變?」,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改變那些記憶的影響力,也增強自己心靈的抵抗力。




金句

病由心生,意味著疾病會依照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

疾病一直很難痊癒的原因,除了我們將之視為敵人之外,也取決於「不想失去因生病而好不容易到手的東西」。例如,因為生病,父母、伴侶、小孩變得很溫柔。

在人的各種臆斷中,最難解又纏人的說不定是「應該這麼做,不應該那樣」的想法。像是「應該要聽父母的話、要好好遵守約定」等。大部分的臆斷,對本人來說已經成為「自己的規則」。即便對自己以外的人來說無所謂的事,也常會誤解那事萬人必須遵守的「世界準則」。

不管是臆斷還是自我形象,都只是自己對周遭人說的話擅自做出的解釋。僅存在腦中,不是世界的真相,也不是事實、嘗試、規則。

思考從過去到現在,包含生病在內,發生的所有事及遇見的人,對你的人生來說,「是為了學到什麼,或是為了察覺到什麼才存在的?它有什麼意義?」

人生只會發生必要的事,只會跟必要的人相遇。

自己經歷過的所有事不只是「因為需要才發生」,而是「為了達成目的,特意去選擇的。」

即便狀況再怎麼嚴苛,持續自問:「對我來說,它的意義為何?」




類似主題推薦

<已寫評論>

[📚 書-2023] 鈍感力 ★★★☆☆+

[📚 書-2023] 我可能錯了 ★★★★☆

[📚 書-202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 書-2022] 人生4千個禮拜 ★★★☆☆+

[📚 書-2018]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

[📚 書-2017] 把想要的人生找回來 ★★★★☆

[📚 書-2014] 被討厭的勇氣 ★★★★☆


[🎞️ 電影-2023] 我是千尋 ★★★★☆

[🎞️ 電影-2021] 世界上最爛的人 ★★★☆☆

[🎞️ 電影-2018] 日日是好日 ★★★☆☆+

[🎬 韓劇-2023] 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 ★★★★☆




文末

感謝閱讀。如果喜歡這類心得文,歡迎追蹤,採雙週更模式,周三晚上9點更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1/29
謝謝您的分享❤️
avatar-img
微光放映室
17會員
114內容數
在書籍、影劇、動畫之間體驗人生。 採雙週更模式,隔週三晚上9點更新。 影劇類、書誌為主;ACG則為不定期更新。
微光放映室的其他內容
2024/10/30
書中內容分為三個章節,分別是「個人習慣、組織習慣、社會習慣」。透過科學家們對「習慣」二十多年的研究、上百篇論文、與企業主的訪談等分析,講述習慣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消費、選擇與企業採取的行銷策略。
Thumbnail
2024/10/30
書中內容分為三個章節,分別是「個人習慣、組織習慣、社會習慣」。透過科學家們對「習慣」二十多年的研究、上百篇論文、與企業主的訪談等分析,講述習慣是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消費、選擇與企業採取的行銷策略。
Thumbnail
2024/08/28
作者們提出一年12週的時間規劃術,幫助許多企業、CEO們、一般民眾改善他們的人生。透過12週的週期循環,將目標的時間縮短,專注規劃每週任務,並把握每一天認真地去執行,使得人們有更高的效率與效能,加速願景的實現。
Thumbnail
2024/08/28
作者們提出一年12週的時間規劃術,幫助許多企業、CEO們、一般民眾改善他們的人生。透過12週的週期循環,將目標的時間縮短,專注規劃每週任務,並把握每一天認真地去執行,使得人們有更高的效率與效能,加速願景的實現。
Thumbnail
2024/07/10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Thumbnail
2024/07/10
濃縮史丹佛設計學院開設的生涯規畫課,由兩位教授編寫。透過自身的工作觀、人生觀為出發點,觀察自身日常狀態,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工作生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作者認為「疾病,是來自真實自我所傳遞的警訊」。當我們用真實自我的狀態去生活,能感受到幸福與充實感;反之,身體就會透過疾病來訴說,你該改變生活方式。而怎樣才能找到真實自我狀態?怎樣才能從疾病中擺脫?試著改變動腦方式吧!
Thumbnail
作者認為「疾病,是來自真實自我所傳遞的警訊」。當我們用真實自我的狀態去生活,能感受到幸福與充實感;反之,身體就會透過疾病來訴說,你該改變生活方式。而怎樣才能找到真實自我狀態?怎樣才能從疾病中擺脫?試著改變動腦方式吧!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愛自己來重養生命,每個人都能在成長中轉變,帶著理解與包容,跟隨內心真正的聲音去生活。內容鼓勵讀者重視心理健康,表達內心想法,並透過沉浸式生活來提升生活質量。此外,文章也介紹了一本書《把自己重養一遍》,邀請讀者探索如何重新認識自己與找到幸福。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瞭如何透過愛自己來重養生命,每個人都能在成長中轉變,帶著理解與包容,跟隨內心真正的聲音去生活。內容鼓勵讀者重視心理健康,表達內心想法,並透過沉浸式生活來提升生活質量。此外,文章也介紹了一本書《把自己重養一遍》,邀請讀者探索如何重新認識自己與找到幸福。
Thumbnail
這本《活出真正的自己,就不再生病》(ISBN 978-986-175-668-4),是日本人所寫的書。看到書名,我覺得首先要發現甚麼是「真正的自己。」 甚麼是真正的自己,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所以我拿起了這本書來瀏覽閱讀。 書的大意大概就是像書名一樣,列舉了一些技巧,例如「改變動腦的方式」
Thumbnail
這本《活出真正的自己,就不再生病》(ISBN 978-986-175-668-4),是日本人所寫的書。看到書名,我覺得首先要發現甚麼是「真正的自己。」 甚麼是真正的自己,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所以我拿起了這本書來瀏覽閱讀。 書的大意大概就是像書名一樣,列舉了一些技巧,例如「改變動腦的方式」
Thumbnail
我需要學習回到自己,做自己愛做的事、做擅長做的事,但是我太容易為了證明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眼光都在別人身上不在自己身上,你們知道嗎?這是一個焦慮的源頭,焦慮壓力也會是疾病入侵的管道。 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這句話是在提醒我自己。我實在知道自己前幾年壓力大的狀態,到現在看見自己落髮、內分泌失調
Thumbnail
我需要學習回到自己,做自己愛做的事、做擅長做的事,但是我太容易為了證明自己,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眼光都在別人身上不在自己身上,你們知道嗎?這是一個焦慮的源頭,焦慮壓力也會是疾病入侵的管道。 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這句話是在提醒我自己。我實在知道自己前幾年壓力大的狀態,到現在看見自己落髮、內分泌失調
Thumbnail
生病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只是你有沒有認真思考地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作家就提到一個觀念,一切所想的都源自於內心的吸引而來的,剛好老天聽到於是安排一個讓你可以體驗的經歷,或許當下會很厭煩跟痛苦,不過這麼做就是要喚醒我們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Thumbnail
生病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情,只是你有沒有認真思考地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作家就提到一個觀念,一切所想的都源自於內心的吸引而來的,剛好老天聽到於是安排一個讓你可以體驗的經歷,或許當下會很厭煩跟痛苦,不過這麼做就是要喚醒我們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Thumbnail
疾病,是來自真我的訊息 你和真正的自己之間的差異證誘發著疾病! 病由心生,意味著疾病慧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作者透過運用語言技巧及心理技術來改變動腦方式的獨家方法,協助人們改善各種身心或心理層面的徵狀。 當你能以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疾病,是來自真我的訊息 你和真正的自己之間的差異證誘發著疾病! 病由心生,意味著疾病慧依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當精神壓力導致的緊張狀態持續時,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作者透過運用語言技巧及心理技術來改變動腦方式的獨家方法,協助人們改善各種身心或心理層面的徵狀。 當你能以真正的自己
Thumbnail
DAY13. 完美的健康是我的神聖權利,我現在就行使權利 我相信身體的每一種「病痛」,都是我們推波助瀾的結果。身體就和生命中的其他事物一樣,都是我們內在想法與信念的一面鏡子。只 ——《每一天愛自己:世界最知名身心靈出版社創辦人露易絲‧賀366篇療癒經典收錄》
Thumbnail
DAY13. 完美的健康是我的神聖權利,我現在就行使權利 我相信身體的每一種「病痛」,都是我們推波助瀾的結果。身體就和生命中的其他事物一樣,都是我們內在想法與信念的一面鏡子。只 ——《每一天愛自己:世界最知名身心靈出版社創辦人露易絲‧賀366篇療癒經典收錄》
Thumbnail
當一個人「身.心.靈」能量和諧,便會自然的充滿精神及感到喜悅;而當我們忽略或無視其中之一,便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感與疾病。
Thumbnail
當一個人「身.心.靈」能量和諧,便會自然的充滿精神及感到喜悅;而當我們忽略或無視其中之一,便容易產生分離、焦慮感與疾病。
Thumbnail
死亡和疾病對我們人類來說 ,遇到你才會有所警覺,怎麼對待你的身體和有無覺知的飲食,以及工作上的壓力,這些都是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免疫系統,在過去到現在一直講求科學,但是還是有些不可解釋的案例,這點你不可否認 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 假如你生了大病或是得了絕症,你會怎麼選擇呢?化療或是選擇開心地過生活,這
Thumbnail
死亡和疾病對我們人類來說 ,遇到你才會有所警覺,怎麼對待你的身體和有無覺知的飲食,以及工作上的壓力,這些都是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免疫系統,在過去到現在一直講求科學,但是還是有些不可解釋的案例,這點你不可否認 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 假如你生了大病或是得了絕症,你會怎麼選擇呢?化療或是選擇開心地過生活,這
Thumbnail
市面上陸續出了很多關於人體自癒力的書籍,不僅內容傳達了疾病與內心息息相關,也漸漸喚醒現代人去自我探索與療癒,在修行的路上,除了把焦點轉移至內心,也會慢慢發現身體就是我們內在實相最貼切的表達,越是覺察這一點,越會花心思調整飲食模式與運動習慣,也理解了無關年紀,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要注意的事.....
Thumbnail
市面上陸續出了很多關於人體自癒力的書籍,不僅內容傳達了疾病與內心息息相關,也漸漸喚醒現代人去自我探索與療癒,在修行的路上,除了把焦點轉移至內心,也會慢慢發現身體就是我們內在實相最貼切的表達,越是覺察這一點,越會花心思調整飲食模式與運動習慣,也理解了無關年紀,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要注意的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