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本当の自分に出会えば、病気は消えていく
上架:2022年
類型:人生、心靈、思維、疾病治癒
原作:梯谷幸司
出版:方智
作者認為「疾病,是來自真實自我所傳遞的警訊」。
當我們用真實自我的狀態去生活,能感受到幸福與充實感;反之,身體就會透過疾病來訴說,你要改變生活方式。而怎樣才能找到真實自我狀態?怎樣才能從疾病中擺脫?試著改變動腦方式吧!
不可否認,人的心理狀態能夠影響生理狀態,也才會有「病由心生」這詞語的產生。而這本書則在告訴我們用改變思維的方式,來改善身體狀態。
1自我臆斷
沒有什麼事是「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的想法:
如該聽父母的話、幾歲該結婚等。這些自已內心擅自認定的標準,在別人眼裡可能什麼都不是,不只讓自己被束縛,也成了阻止自己前進的障礙。
積極地豎立正面形象:
正因為內心隱藏著「我不夠好、不被愛、不被需要」的自我負面感,才會更積極地付出、貢獻,期待自己被社會接納。有點討好型人格的感覺,當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傾向,可以反思看看,究竟是什麼負面感受,造成自己不斷持續這樣的行為。再去進一步探究為什麼自己會產生這樣的負面感受,進而對這想法做改變。
對他人言語的過度解釋:
正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相同的一句話,在每個人心中的解釋都不一樣,有人正面看待,有人負面解讀,也有人認為只是陳述事實而已。然而,採取負面解讀的思維,卻傷害自己最深的,要避免自己胡亂猜測,就要先體認到那些額外解讀都是自己「自以為」的想法,並不是真的。
2用內在標準來判斷與決定
在判斷事物、做決定時,多用自己內心的標準做衡量,外界的意見只是僅供參考。別人那樣做是他們的決定,而我自己這樣做是我的決定,有自己的理由,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過度參考他人想法,會容易迷思自我,也容易將他人話語當作批評。
3反思「這段經驗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面臨壞事時,人們總是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之中,無法自拔。
但若換個想法,在「人生只會發生必要的事,只會跟必要的人相遇」的前提之下,自己經歷過的所有事不只是「因為需要才發生」,而是「為了達成目的,特意去選擇的」。
每段經歷都是試圖帶給自己某種體驗或啟發,那這段經驗是要告訴自己什麼事情?用不同的眼界與視角去看待發生的一切。
就像書中案例,有名女讀者跟媽媽處得不太好、時常爭吵,但媽媽年事已高,女子就算有所埋怨,也仍舊細心關照著母親,而在作者的啟發與自我轉念之下,女讀者在照顧媽媽的時候,發現媽媽的遲鈍感是她一直想學習的能力。過度焦慮與太過在乎他人想法都是女子長久以來想改善的缺點,而這段長照歷程就是讓她近距離學習媽媽遲鈍感的機會。觀點改變,埋怨減少,雙方吵架的頻率也因此下降了。
4改變詞彙
你的想法塑造出你的形象與行動,使用的詞彙狀態也影響了大腦的潛意識。
要達成某個結果,禁止用「加油、目標、努力、想做、想要」詞彙:「加油、目標、努力」代表著還在朝終點努力的狀態,大腦會聚焦在這中間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想做、想要」也意味著還沒達成目標;建議用進行式的語句,如「我很幸福、我很健康」等正在實現的詞彙來陳述。
要擺脫現在的狀態或負面的記憶,要用「過去式」詞彙:用過去式的講法陳述,大腦就會將負面的影響力慢慢降低。
5改變記憶
當不好的回憶湧上心頭,本來的好心情也瞬間轉壞。
而要如何降低這些記憶的影響,首先可以用「過去式」來告訴大腦這些事已經是以前的事了。另外,再去試著思考「如果是現在的自己,我會怎樣應對?結果會有什麼好的轉變?」,透過這樣的方式來改變那些記憶的影響力,也增強自己心靈的抵抗力。
病由心生,意味著疾病會依照心情的感受,變好或變壞。
疾病一直很難痊癒的原因,除了我們將之視為敵人之外,也取決於「不想失去因生病而好不容易到手的東西」。例如,因為生病,父母、伴侶、小孩變得很溫柔。
在人的各種臆斷中,最難解又纏人的說不定是「應該這麼做,不應該那樣」的想法。像是「應該要聽父母的話、要好好遵守約定」等。大部分的臆斷,對本人來說已經成為「自己的規則」。即便對自己以外的人來說無所謂的事,也常會誤解那事萬人必須遵守的「世界準則」。
不管是臆斷還是自我形象,都只是自己對周遭人說的話擅自做出的解釋。僅存在腦中,不是世界的真相,也不是事實、嘗試、規則。
思考從過去到現在,包含生病在內,發生的所有事及遇見的人,對你的人生來說,「是為了學到什麼,或是為了察覺到什麼才存在的?它有什麼意義?」
人生只會發生必要的事,只會跟必要的人相遇。
自己經歷過的所有事不只是「因為需要才發生」,而是「為了達成目的,特意去選擇的。」
即便狀況再怎麼嚴苛,持續自問:「對我來說,它的意義為何?」
<已寫評論>
感謝閱讀。如果喜歡這類心得文,歡迎追蹤,採雙週更模式,周三晚上9點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