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我們習慣於大吃大喝,追求飽足感。
然而,劉純在《短命條辯》裡說“過飽傷人,餓治百病〞意思是:過飽可能傷害身體,而保持一定程度的饑餓,卻有助於身體健康。
這種看似矛盾的理念,已經在古代文明中存在了數千年,並在不同文化中找到了共通之處。
如果你容易感到疲憊、長期發炎、過敏,就試試間歇性斷食。
間歇性斷食:指一天的餐數,從三餐改成二餐,或改成一餐。
(一)
現代人,嘴不停下來,一會吃這個,一會吃那個。尤其,現代快節奏的生活,都常用食物來減壓。
在療癒的飲食與斷食:現代人的營養科學指出飲食過量,會帶來飢餓的循環
,隨時都在刺激分泌胰島素。胰島素營養過多,讓細胞對胰島素產生阻抗,糖分無法轉成脂肪存在細胞內,但身體缺乏血糖,身體疲累,又想要吃東西。
長期如此身體怎麼可能不成為糖尿病的體質?
(二)
人體的新陳代謝,從凌晨4點開始加速,一直到下午16點到逹最高峰,可以在這時間內進食。
但下午16點開始到凌晨4點,人體的新陳代謝會逐漸下降。這時間進食,等於增加身體新陳代謝負擔。
(三)
人在飢餓下,體內的吞噬細胞的活性最強,促使吞噬細胞吃掉變性的壞死組織。簡單說,就是自己【吃】自己,簡稱自噬作用。
清理全身、清理疾病產生的廢物。
(四)
中醫說:『胃不和,則睡不安』。
透過間歇性斷食,讓腸道也休息,夜裡能夠睡得好,生長激素、免疫力提高。
印度的瑜伽傳統中,斷食被視為身心靈清潔的一部分。一些瑜伽練習者會定期進行長時間的斷食,以幫助清除身體毒素,提高自我意識。
伊斯蘭教的齋月(Ramadan)中,穆斯林在日出至日落期間禁止食物和飲水。這種斷食是對信仰的表達,也有助於自我紀律。
在佛教,僧侶和信徒常常進行嚴格的食物節制,這有助於提高靈性清潔度和禪定的深度。
希臘哲學家尤里士提利亞斯認為,節制和斷食有助於提高思維的清晰度和智慧的深度。
古代中醫學,則強調飲食和生活方式的平衡。
吃東西一定要適量–七分飽的概念。
七分飽,不是一餐七分飽,是整天七分飽。
怎樣才能七分飽?
必須吃原型食物
早餐必須吃,因為肝臟的膽汁排泄。
午餐要吃,補充營養。
晚餐不吃,保護胃氣。
這就是一天做到七分飽的方式。
古代文化普遍認為,節制和斷食可達到身心靈平衡,促進整體健康和靈性成長。
這與現代科學研究結果一致,證實間歇性斷食對體重、血糖、心臟健康和長壽有益。
毎天啟動一定時間的間歇性斷食,讓自己的身體進入深層修復,不費力的大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