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內職業籃球聯盟P LEAGUE+執行長-黑人陳建州捲入性騷擾開始,到球員工會理事長楊敬敏的桃色風波,接著身披中華隊戰袍的林秉聖搞出雙重簽約問題,最後是另一聯盟T1 LEAGUE,逐出原參與球隊台中太陽隊,原本應該風平浪靜的休賽季,竟搞得比賽季還精采,讓人不得不讚嘆台灣籃球的行銷實在獨步全球!
雖然聽來荒唐,但長期關心國內運動的人,應該都不會對上述醜聞感到太意外,籃球員出狀況早已是國內籃壇常態,不只籃球,還記得職棒也曾多次爆發打假球爭議嗎?
再看看另一則可能較少人關注的新聞-日前基隆商工籃球隊教練,在眾目睽睽的球場上,竟直接出拳揮打籃球隊學生胸口。
去分析這些輕重程度不一的事件,就能發現一個共通點,這些爭議事件主角,無論是球員本身、教練或是管理階層,幾乎都是學生時期就具備球員身份,也就是所謂的校隊,鮮少是學生時期非屬校隊者(這本來就很難),又或是專業經營管理人才跨足運動產業者。
為何鬧事者全為昔日校隊?因為現行學校教育在培育運動選手這塊有相當大的問題,尤其是高中職階段,而這也是孩子未來能否成為職業運動員最關鍵的時期。
前面提到教練打學生的新聞是偶發事件嗎?絕對不是,為什麼筆者敢這麼肯定?因為基層籃球外聘教練素質參差不齊,早已不是新聞,因場外鬧出醜聞或場上素行不良而沒球打,躲到基層教球謀生者,隨便抓就一把,不只籃球,棒球、羽球乃至各項運動都有這樣的情形。
待遇過低則是導致外聘教練素質不佳的最主要原因,畢業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身為學校正式教師,長年擔任籃球名門松山高中教練的黃萬隆老師,在接受專訪時就提過這個問題,現行各校教練多數皆為兼職,本身有正職工作要忙,又能花多少心思在孩子身上?每天早晚練球、帶隊比賽所花的時間,換算時薪可能連一杯珍奶都喝不起;另外,鄰聘制度也是原因之一,缺乏客觀、公平的選聘程序,永遠是學長帶完介紹學弟接手、教練接完介紹以前的隊員接手,形成一個極度封閉的基層教練系統。
最重要的是,這些被找來基層學校帶隊的教練,學生時期即為校隊成員,所受之學校教育已遠不如一般學生完整,也就是所謂的「運動員學生」,自己成為教練時,當然只能再製造出跟自己相同素質的「運動員學生」!
對,你沒聽錯,是「運動員學生」,而非「學生運動員」。
「學生運動員」與「運動員學生」兩者有何不同?顧名思義,前者先是「學生」,然後才是「運動員」,後者恰好相反,孩子認為自己是「運動員」,早忽略「學生」才是他的本分。
以熱門的高中籃球為例,大家可知道,不說HBL甲級球隊,光是用心經營的乙級球隊,球員就是每天早上要練球、中午要練球、社團活動時間要練球、放學後和假日也要練球,體力消耗如此巨大,又怎能要求孩子們有精神認真上課?還好,教育部體恤民情,允許透過特定管道入學(如運動績優)的孩子,能以較一般生更低的及格分數獲得該科學分。
乍聽之下很合理對吧?但請靜下心來仔細思考,無論是高中或高職,其課綱皆是由專家學者再三討論後,經教育部核定通過施行,課綱所訂定之科目,就是專家學者認為高中職學生必須習得之基本知識,到頭來,為什麼又允許這些孩子連60分都不必達到就能取得學分?
難道課綱都是亂訂的?還是因為這些孩子是運動員,所以中文聽說讀寫很爛也沒關係?加減乘除搞不懂也無所謂?這可不是誇飾法,看見他們的考卷作答內容,真的會讓你瞠目結舌,有些連國小學生的程度都遠遠不及。
更可怕的是,就算及格分數放寬,甚至部分老師打分數時還放水,很多孩子的學分還是不足以取得畢業證書!有學校籃球隊員領到畢業證書的比例,連一半都不到,肄業證書都無法取得者也大有人在。
這時候就要提教育部體恤民情的另一德政了,依「入學大學同等學力認定標準」第2條規定,高中職學生修滿規定年限,因故未能畢業者,持有學校核發之歷年成績單,或附歷年成績單之修業證明書、轉學證明書或休學證明書,即能報考大專院校。
你沒看錯,以現在大專院校年年招不滿學生的狀況來說,孩子只要高中職讀滿三年,那怕混再大都可以進大專院校繼續混,運氣好一點,找間有籃球隊的大專院校還能繼續打球,未來職業球員之路半點也不受影響。
這就是前面所謂的「運動員學生」,先是「運動員」,然後才是「學生」。
一定有人會說,既然未來確定要走職業運動員這條路,書有沒有讀好很重要嗎?
好,讓我們先假裝學校教的知識,出社會後完全沒有用好了,但別忘了,學校還有品德教育的功能,由於校隊需練球、比賽,待在學校的時間可能遠比在家多,學校品德教育益加重要,而高中職階段,正是影響孩子品格發展的重要關鍵時期。
如同前文所述,校隊會花費非常大量的時間在練球、比賽上,孩子因移地訓練、各項賽事所請的公假,可能比兼任行政職的教師還多!這種情況下,若所讀班級導師是由美術、音樂等非考科教師擔任,可能整個禮拜都見不到導師一面,而導師是校內品德教育最重要的一環,連面都見不到,你要他怎麼發揮作用?
於是對孩子品行影響最顯著者,就變成了球隊教練,對,就是那些素質參差不齊的教練;運氣超好?孩子可能會遇上像松山高中黃萬隆教練,這種選手一言一行都要干涉的管家婆(但怎麼個管法就很難說了);運氣普通,孩子會遇上籃球教得不錯,但孩子言行一概不管的一般教練;運氣背一點,就是遇到自己價值觀偏差,還不忘灌輸給孩子的糟糕大人;如果運氣衰到谷底,那孩子甚至可能要面對暴力、性騷擾等離譜行為。
嚴格說來,外聘教練本來就不該負責孩子的教育,他們沒有受過教育相關訓練,也不會有自己是教育者的認知,被找來教球,只因為以前或現在是球隊的一員,恰巧又想賺點外快罷了,是現行教育體制,逼迫這些外聘教練變成教育孩子言行的重要成員。
在學校體育活動盛行的日本,各項「部活」(即台灣的社團活動,日本學校無所謂校隊,所有校際運動賽事皆由社團代表參加)除了外聘教練外,一定都還會有至少一位校內教師負責隨隊指導,台灣的體育校隊當然也有校內指導教師,但很多都只是掛個名字,練球、比賽會不會出現就看緣分,實際帶隊都由教練處理。
那加入校隊的孩子就一定會走歪嗎?當然不是,但當孩子身邊朋友都無心課業,他有可能獨自一人苦讀嗎?和言行不當的教練朝夕相處,他有可能彬彬有禮嗎?因打球成為全校、甚至全國風雲人物,有可能把小小老師的教誨聽進耳裡嗎?諸如此類的外在變因,都大大提升孩子走歪的機率。
走在校園內,看著一群孩子練完球,吊兒郎當地經過女老師身邊,用輕挑的語氣,大聲開女老師身材的玩笑,甚至當另一位老師正色喝斥,孩子也只是一副「你誰呀?」的不屑神情,甩也不甩地蔑笑離開,看到這樣的畫面,你還會想讓孩子成為「運動員學生」嗎?
但這就是現今校園中正在上演的情節。
筆者其實猶豫了很久才決定寫這篇文章,畢竟國內籃球好不容易稍有起色,這種時候發表這種言論頗有大潑冷水的味道,必須澄清,本文不是說加入體育校隊萬萬不可,而是要提醒各位家長,在現行學校教育體制下,要讓孩子在求學時期投入體育校隊,可能要先考量下述幾個因素:
1.孩子是否有餘力兼顧課業:運動在台灣要當飯吃是很不容易的,顧好基本學業,若孩子以後無法靠運動作為職業,或對運動失去興趣時,完成基本學業能讓習得轉職技能更加容易些。
2.慎選教練:教練是影響球員好壞的決定性因子,無論是球技、球品,甚至人品,建議有意讓孩子加入校隊的父母,絕對要在下決定前,親身接觸一下教練,用自己的雙眼判斷,對方到底是不是一個合適的教練人選。
3.學校是否提供完善資源:由於教育經費有限,很多學校雖然設有校隊,但分配給校隊的資源相當有限,尤其是保健護理方面,正值發育階段的孩子,一旦受到嚴重運動傷害,後續又未做出妥當處置,對身體的影響很可能是一輩子的,絕對不可輕忽。
4.需付出更多心力在孩子的品德教育:品德教育本應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分攤,而投入校隊的孩子,除了受到學校教育人員的教導時間減少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會因練球、比賽而相較其他孩子更少,加上外在誘因更大,家長勢必要投入更多心力導正孩子言行。
最後還是要說,孩子能找到熱愛之事、投入熱愛之事,絕對都是正面的,當然要給予支持,但在支持的同時,還是要盡到身為大人的責任,提醒孩子留意熱愛之事以外的點點滴滴,千萬別讓熱愛之事,成為人生走歪之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