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形科的「廣藿香」,是南方相當著名普及的中藥材。可是大家知道,其實中醫在用藥時,分為「藿香」與「藿梗」嗎?
「藿香」,是知名的專治暑濕的藥材,可以芳香化濕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許多因為濕熱而導致有腹痛嘔吐、胸悶、濕困倦怠、腹脹滿、舌苔濁厚 ......的情況都可以用。所以
,現代的中成藥,例如:以「藿香」為君藥的「藿香正氣散」,就被做成許多劑型(散劑、口服液、丸劑 ...... 等等),可見運用的普及。
「藿香葉偏於發表,解暑消暑;而「藿香梗,則是藿香葉的老莖,適合“寬中、和中”,用在濕阻中焦氣機,胃脘部悶脹噁心嘔吐情況。現在一般多用全草入藥了。
為何要先細談這些呢?--- 聊聊東方醫學(主要為中醫學、阿育吠陀等)運用植物的巧妙處 --- 用「梗」的用意,優在 “走中不走外”。
台灣本土,種植「藿香」的人不多,但是,種植同樣是唇形科的「紫蘇」者,倒是很普遍。其實,「紫蘇葉」與「紫蘇梗」,一樣有上述藥草學看植物部位之妙~
「紫蘇葉」,在中藥材的功效分類裡,被歸類於「辛溫解表藥」,也就是說可以發散風寒、宣肺止咳。既然是“表”症,就用「蘇葉」(中醫辨證,病邪依部位分表、裡。例如:一般性感冒,一般多先侵襲體“表”,然後因為未治、誤治、或者體虛等因素而“入裡”)。
而寬中和中、理氣、安胎,則「蘇梗」較擅長,因為「紫蘇梗」“走中”。
所以,千萬別以為藥草的葉子都是寶,而枝梗老莖全部去除,像是用在安胎,就常用紫蘇梗煮蛋花湯了。
此外,喜歡看韓劇的人,可能看過這樣的劇情:劇中人物在喝熱湯、飯湯時,像我們撒胡椒粉、芝麻粒般,會在湯上灑些「蘇子粉」。
「蘇子」,就是紫蘇的種子,在中醫藥常用在 “降肺氣、潤腸燥“,所以,有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的益處,中藥方劑中就有治痰壅咳喘的「蘇子降氣湯」、老人痰盛咳喘的「三子養親丸」這些常用方裡面有「紫蘇子」來下氣消痰。
韓國的飲食文化中,保存運用了這些,除了紫蘇葉之外,蘇子也常見,製成泡菜、蘸料 ...... 等搭配烤肉,都常見於日常餐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