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與理想——完美主義是你的終極手段還是權宜之計?

2023/10/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大眾心理學普及後,許多心理學專有名詞或是性格測驗,經過大眾媒體與社群媒體傳播,感覺非常朗朗上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說上幾句自己的MBTI是什麼類型,或是自己的性格特質可能有哪些。我們也很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完美主義,所以⋯⋯」,好像把自己安放在完美主義的標籤裡,就可以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找到合理化的說法。

然而,生活在地球上親眼見證過自然的無情、人類互相殺害兇殘一面的我們,對於「完美」的詮釋似乎都有著自己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卻無法具體,也無法與他人心中的完美對照。就像是對於藝術、音樂、文學、飲食的評價,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卻也往往發現自己的看法跟其他人似乎也不完全相同,我們以為共同的標準,好像都有歧異;你的心頭好,往往別人也不太在意;那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完美」似乎也不存在。

在職場和生活上,「完美主義」好像成為一種自我肯定的標準,標示著自己的與眾不同,以為「完美」是認真、追求極致,以為是「完美」讓自己與眾不同,卻忘了其實「完美」只存在我們自己心裡,別人心中的「完美」往往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舉例來說,我們或許都曾有種經驗,當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做出來簡報或是工作成果,送給主管時只得到還可以,甚至不符預期的評價;當自己認為付出很多心力在某些專案上,對於其他人來說只是剛好達到標準。這樣的期待落差,對照著我們心中完美標準的高不可攀,往往會讓人非常挫折。

認識到「完美」在現實世界中的稀有甚至根本不存在,或許就是成長的第一步。那些在雜誌、社群媒體上看起來完美無暇的藝人,背後有多少形象管理團隊在幫忙打理每個曝光的細節;那些看起來喊水會結凍的商業巨賈,走到不熟悉的政治場域,仍需要重新學習鞠躬哈腰,握緊每一雙有選票機會的手。

「完美」與其說是目標,或許更像種持續接近理想狀態的態度。「理想」不同於完美所隱含「應該」跟「必須」的預設,可以協商也可以動態修正,更可以隨著時間遷移而有不同的理想狀態。

想像中「完美」的職業婦女,可能必須要精明能幹、善解人意、溫柔體貼,還要能兼顧工作要求與在家中嗷嗷待哺的三個小孩,還必須保持完美妝容跟維持勻稱的身材。而「理想」的職業婦女,或許可以偶爾請假照顧孩子,或許可以請家裡的長輩或另一半給予支援,或許也可以偶爾發懶不整理家裡,讓自己休個假。「理想」而非「完美」狀態,給予了我們生活更多想像與可能,以及讓身邊重要他人也可以涉入自己決策過程、對共同目標進行溝通協調,並給予適時協助的機會。

或許,我們都該不時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在「不完美」地活過幾十個年頭後,「完美」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或是,我們都可以,透過理解自己的不完美、理解自己的有所不能,跟自己和解,也跟身邊重要他人和解,一起協商出「合理」也可以「具體實踐」,只屬於你獨有的理想生活樣態。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