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與理想——完美主義是你的終極手段還是權宜之計?

完美與理想——完美主義是你的終極手段還是權宜之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大眾心理學普及後,許多心理學專有名詞或是性格測驗,經過大眾媒體與社群媒體傳播,感覺非常朗朗上口,似乎每個人都可以說上幾句自己的MBTI是什麼類型,或是自己的性格特質可能有哪些。我們也很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完美主義,所以⋯⋯」,好像把自己安放在完美主義的標籤裡,就可以為自己的某些行為找到合理化的說法。

然而,生活在地球上親眼見證過自然的無情、人類互相殺害兇殘一面的我們,對於「完美」的詮釋似乎都有著自己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卻無法具體,也無法與他人心中的完美對照。就像是對於藝術、音樂、文學、飲食的評價,每個人都可以說出自己的看法,卻也往往發現自己的看法跟其他人似乎也不完全相同,我們以為共同的標準,好像都有歧異;你的心頭好,往往別人也不太在意;那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完美」似乎也不存在。

在職場和生活上,「完美主義」好像成為一種自我肯定的標準,標示著自己的與眾不同,以為「完美」是認真、追求極致,以為是「完美」讓自己與眾不同,卻忘了其實「完美」只存在我們自己心裡,別人心中的「完美」往往不是我們想的那樣。

舉例來說,我們或許都曾有種經驗,當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做出來簡報或是工作成果,送給主管時只得到還可以,甚至不符預期的評價;當自己認為付出很多心力在某些專案上,對於其他人來說只是剛好達到標準。這樣的期待落差,對照著我們心中完美標準的高不可攀,往往會讓人非常挫折。

認識到「完美」在現實世界中的稀有甚至根本不存在,或許就是成長的第一步。那些在雜誌、社群媒體上看起來完美無暇的藝人,背後有多少形象管理團隊在幫忙打理每個曝光的細節;那些看起來喊水會結凍的商業巨賈,走到不熟悉的政治場域,仍需要重新學習鞠躬哈腰,握緊每一雙有選票機會的手。

「完美」與其說是目標,或許更像種持續接近理想狀態的態度。「理想」不同於完美所隱含「應該」跟「必須」的預設,可以協商也可以動態修正,更可以隨著時間遷移而有不同的理想狀態。

想像中「完美」的職業婦女,可能必須要精明能幹、善解人意、溫柔體貼,還要能兼顧工作要求與在家中嗷嗷待哺的三個小孩,還必須保持完美妝容跟維持勻稱的身材。而「理想」的職業婦女,或許可以偶爾請假照顧孩子,或許可以請家裡的長輩或另一半給予支援,或許也可以偶爾發懶不整理家裡,讓自己休個假。「理想」而非「完美」狀態,給予了我們生活更多想像與可能,以及讓身邊重要他人也可以涉入自己決策過程、對共同目標進行溝通協調,並給予適時協助的機會。

或許,我們都該不時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在「不完美」地活過幾十個年頭後,「完美」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或是,我們都可以,透過理解自己的不完美、理解自己的有所不能,跟自己和解,也跟身邊重要他人和解,一起協商出「合理」也可以「具體實踐」,只屬於你獨有的理想生活樣態。



avatar-img
公關人生相談室的沙龍
275會員
215內容數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從早期用信用卡取代支付,一直到現在多元的行動支付,無論是用什麼Pay,我們都很習慣出門可以不帶現金或卡片,只需要一支手機即可。這樣的即時跟方便如此理所當然,我們也常忘了這仍舊是基於信用與銀行帳戶裡的現金發展出來的制度,我們所交易的,仍是我們在現實世界當中既有資產和還款能力所累積出的信任。 買斷
我們曾經覺得的無用之事,或許只是我們還沒有用對地方。
近日在LinkedIn上看到一篇文章,談到好的領導者,就像是Wi-Fi一樣,可以把人連結起來,而不是讓人失去連結。好的領導者,會激勵團隊成員,即便當工作成果不如預期,仍會支持團隊成員、支持團隊成員成長而非粉碎信心、善於聆聽而非只是單向述說,也會慶賀團隊成員的成功時刻。
從早期用信用卡取代支付,一直到現在多元的行動支付,無論是用什麼Pay,我們都很習慣出門可以不帶現金或卡片,只需要一支手機即可。這樣的即時跟方便如此理所當然,我們也常忘了這仍舊是基於信用與銀行帳戶裡的現金發展出來的制度,我們所交易的,仍是我們在現實世界當中既有資產和還款能力所累積出的信任。 買斷
我們曾經覺得的無用之事,或許只是我們還沒有用對地方。
近日在LinkedIn上看到一篇文章,談到好的領導者,就像是Wi-Fi一樣,可以把人連結起來,而不是讓人失去連結。好的領導者,會激勵團隊成員,即便當工作成果不如預期,仍會支持團隊成員、支持團隊成員成長而非粉碎信心、善於聆聽而非只是單向述說,也會慶賀團隊成員的成功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