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作者Gillian Tett,是英國劍橋大學人類學博士,也是美國《金融時報》特約主編及專欄作家。書中序的部分有提到「厚數據」這個名詞,而「厚數據」這個詞源於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厚描法」﹝濃厚的描寫﹞,為人類學家在詮釋文化意義時的重要方法,書的英文名稱Anthro-Vision,也更能理解這本書是想從人類學的角度去探討數據裡更深層的內涵。
作者也於2016年時曾出版《穀倉效應》,「穀倉效應」意為在企業、政府部門內各自分工,而彼此之間並不熟悉彼此的業務,就像一座又一座的穀倉,各顧各的,只重視自己部門內的效益,較不看重整體利益。
第二章節提到關於文化差異對銷售產生的影響。「符碼」的意義,簡單的說就是一個符號、圖像對於人的意義,書中提到幾個有趣的例子,其一是美林證券想在日本拓展業務,在廣告中他們用了公牛標誌,我們都知道華爾街公牛象徵著牛市,也就是景氣繁榮的意義,然而,之後調查發現,公牛標誌在日本之所以認知度高,是因為他們聯想到的是韓國烤肉,而不是金錢的意義。
另外一個印象深刻的例子,美國嘉寶嬰兒食品公司曾在西非銷售嬰兒食品時,因為不了解當地文化而犯了一個錯誤,在非洲某些文化認知中,罐頭上面的圖片應該是用以表示食品的成份,而美國嘉寶嬰兒食品的罐頭上,印著的是嬰兒的圖片,對於當地人來說,他們直覺不會認為是給嬰兒食用的產品,而是聯想到「這是用嬰兒做成的食品?」。
讀這章節時,不禁想起前陣子教育部「0到6歲國家一起養」的廣告,引發的爭議,而將此下架並道歉。我覺得多少也與此有相關聯,像是公仔對於爸爸的意義,也許觸碰到的不單單只是公仔的錢被挪用這件事情,更像是「自我的空間」被犧牲的感受,這種感受,觸碰到的不僅僅是當爸爸的人,只要有這種感受的人,都會被觸動。
重點就是一定要傾聽消費者的想法,考慮他們的所在地,不可以什麼事都覺得理所應當。___選自《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書中提到當企業在做跨國、跨文化的行銷時,為了希望能更多了解受眾們,採用了「民族誌研究法」的一些概念,書中提到Kit Kat巧克力在日本行銷成功的例子:
看完這章節對於日本Kit Kat的行銷,真是深感佩服,他們不斷的創新與研發,也不斷的觀察與突破。
書中第二個主題,是「化熟悉為陌生」,我想能從留心自己與觀察他人兩方面去看:
沒有人會留意或質疑自己的定見,更不會花時間去了解他人的想法。___選自《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第六章「奇怪的消費者」中,探討為何寵物食品會迅速發展,書中麥凱博的論點非常的有趣,認為寵物被納入成為家中的一份子,是因為能夠加強人類的關係,例如家人之間可以分享寵物有多可愛,家長和小孩可以在節日一起為寵物們裝扮,在照顧與陪伴寵物中,彼此更加親近,也形成一種回憶,因此寵物用品公司在明白了這點後,也轉變了以往的廣告樣態,廣告畫面從描繪一個人跟他的寵物,轉而成描繪家庭成員間跟寵物玩耍、彼此聊天的溫馨、幸福氣氛來呈現。
強調有多好,都不如了解內心來得重要。好比一直說著為你好,但對方更希望你懂他內心真正的需要。
書中第三個主題為「傾聽社會沉默」,此主題的第一部份講述的是為何青少年沉迷於網路世界,當大家都在談論網路世界如何,又該如何規範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作者認為還得去看另一部份,稱為「沉默之處」,以沉迷網路這個話題來說,另一部分就是實體生活,認為如果想了解青少年為何沉迷於網路世界,光是觀察手機或查看網路空間是不行的,須正視實體生活是否有需改善的地方,讓他能有多點空間與時間花在實體生活而非網路世界裡。作者為自己許下以下兩個提醒,我也覺得非常棒:
這章另外一項重點是拓展「橫向視野」,更多的關注看似離自己很遠的國度或是問題等等,而如何獲得人類學的視野,作者也提出了五個想法給大家參考,我用自己的理解稍微整理如下:
觀察到了不同文化、價值觀,有時候也顯而易見,比較難的部分是學習「如何消化、應對與自己認知有所衝突的觀念」。有時候數據得出來的結論,不見得與真實情況相符,必須謙卑下來去聆聽其他人的想法。
書中金句:
觀察儀式與符號有利於釐清模式與差異。___選自《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審視自己對於眼前現象的理解是從何而來,而不是平白無故地直接接受。___選自《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人類學的重點就是開放胸襟,去跟意想不到的人、事、物相互碰撞,把鏡頭換成廣角,學著重新思考自己所知。___選自《穀倉效應2:未來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追蹤、愛心與贊助,對我都是很重要的鼓勵!
如果你也喜歡植物與花藝作品,也歡迎追蹤我的IG: 喜歡花藝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