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一個人最早的人際關係始於家人之間的互動。倘若父母很常拿孩子與別人做比較,或是說你怎麼做才會被別人喜歡,那就很有可能讓孩子活在他人的眼光底下,心情也會隨之波動而無法得到真正的心靈自由。
鄭宇烈醫師在《你無法破壞我的心情》一書中提到會因為人際關係而困擾的人,多半是期待值很高,也就是沒有認知到沒有一個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喜歡與認同,容易因為執著於滿足或迎合他人而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自己。
比如有些人只要他人沒有對他展露微笑,就認定他人對自己抱有敵意,或是提出客觀的建言也會認定對方是在批評自己,彷彿只有附和與讚美才能讓他們感到安心,否則就會被困在「為什麼他討厭我?」的偏執裡。
書中告訴我們應該要把焦點重新拉回自己身上,試著去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想?有可能是對方做了我們其實很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也很可能是對方的所作所為正是我們規範自己理所當然要避免之事。
但當我們靜下心思考,對方是否有權如此做?即便再怎麼不符合禮節與道義,我們其實都無權干涉,亦毋須為此感到困擾或動怒。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我們的想法,並且讓自己的心情能不受到外界的影響。
具體該怎麼做呢?鄭宇烈醫師以不同的人際關係出發,剖析每個故事主角的核心問題,並從「向自己提問」的過程中了解內心深處的感受,亦能在我們每次如實面對自己的時刻逐步讓原本低落的自尊心提升,進而擺脫過往那個受制於他人評價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