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秋又主動跟我約了一對一的面談,在年前 Y & L 兩位主管已經跟他談了好幾次,但無論是對於工作環境、主管能力、工作安排、跨單位同仁,抱怨的情況相當嚴重,即便是兩位主管面談完之後,也沒有任何改善。
年前我寫了封信給他,一方面謝謝她願意提供反饋,並且分享感受與想法。只要是主動分享的,我們都很珍惜。 另一方面說明因為關於目前的專案類型、進行方式、管理階層的反饋、團隊給予的協助,都尚未達到讓她滿意的程度。所以請她幫忙想想,除了分享感受外,進一步的提供她期望的情境、狀況、幫助、對應手法與協作模式。最後針對單位內專案類型挑戰性不高,期望能找到充分發揮設計長才的舞台問題。我也表達了對於願意承接甚至轉換團隊進行跨部門/跨中心/跨BG增加歷練的同仁是高度鼓勵的。
過了將近一個月,今天的面談議題發散與情緒抒發的狀況有了顯著的改善。更進一步地藉由藉由聆聽與幫她梳理想法,在與她確認後產出了四個小結論:
另外也同步紀錄了過程中的觀念溝通:
其實所有討論的主軸,都圍繞在聚焦自我需求這一個點上而已。當你知道你想要的,身為主管的我才有辦法幫你找到與組織需求最相關的。進而評估能力上是否匹配或是需要幫忙調動更多的資源來協助。在想要(Will)、公司需要(Must)、所需的能力與資源(Can)中找大最大公約數。 而自我需求的釐清是一切的根本,是最難也是最容易的。如果不曉得自己要甚麼,怎可能會有滿足的愉悅呢?
意外得到一個眼眶含淚+真誠道謝的Loeb爸日常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