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醫師調藥與減藥的考量〉活動側記

專線工作者/范軒昂 整理

raw-image
伊甸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2024年1月27日下午兩點舉辦週六分享會。當初決定舉辦這場講座的原因,是由於許多來電者對於生病家人是否要服藥、換藥、減藥,舉棋不定的心情。家屬有不少的疑問出現在腦海裡,例如藥物的名稱好多種,醫師是怎麼考量要開哪些藥呢?對藥物有些疑慮,不確定怎麼和醫師討論藥物?基於這些疑問,我們認為醫藥知識需要更白話,能夠更促進醫療關係的溝通與平等。活動參與者報名踴躍,報名一天內即額滿,分享會當日多達33位參與者,許多參與者的背景為家屬及助人專業工作者。以下為活動側記。

調藥與減藥的考量

張醫師在〈認識醫師調藥與減藥的考量〉的演講中提到:在初診的時候,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時,需要根據個人的診斷情況,來考慮是否存在共病情況,例如,即使是相似的症狀,如鬱症,對於重鬱症和躁鬱症的治療可能有所不同。

    張醫師表示,其次,應根據個人的症狀來選擇藥物,因為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狀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選擇副作用較少的藥物,以減少對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另外,在確定治療方案時,也應考慮藥物的服用時間,力求選擇方便的服藥方式,以防止因懶惰或忘記而影響治療效果。

    在藥物的調整方面,則應盡量避免同時調整多種藥物,除非非常確定需要這樣做。對於症狀的惡化或改善,需要考慮外在壓力的變化、藥物可能引起的效應以及疾病本身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詢問疾病當事人的意見,並判斷其對醫囑的遵從性。調整藥物的方法包括增減劑量、增減藥物種類或改變藥物的頻率。

raw-image

張醫師並以一張簡報,清晰地呈現「精神疾病」與對應藥物的關係,透過精神科的藥物要影響的即是「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是多巴胺。而藥物又可以理解為兩種,治標或治本的藥物,治本的藥物像是吃中藥,概念上是長期修復神經、漸進式舒緩症狀。治標的藥物則是作為短期舒緩症狀使用。

常見精神疾病與治療

接著張醫師帶領我們認識常見的精神疾病與治療,精神疾病粗略分為兩大類:精神病(Psychosis)意指有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的障礙症,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通常較缺乏病識感,失去現實感。另一大類精神官能(Neurosis),泛指因為壓力引發的障礙症,常表現為焦慮或憂鬱或各種身體症狀、沒有精神病症的重鬱症或躁鬱症,例如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畏懼症,由於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通常具病識感及現實感。

    張醫師簡單介紹疾病的主要症狀、藥物治療、抗精神病藥及其副作用,在案例中,對於副作用,也有相應的解藥。

     以憂鬱症為例,應該從生理,還是心理的角度來看待?張醫師引述黃瀞皓一篇文字:〈憂鬱症照護經驗談〉表示,憂鬱症的觀察應該同時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待。它既是由心理創傷壓力的積累造成的,也與大腦激素分泌問題有關。僅將其視為心理狀態可能會使人誤以為陪伴或諮商就足以解決問題,但當患者陷入負面迴圈時,這樣的觀點會讓照顧者感到挫折。同樣,僅將憂鬱症視為生理疾病也有缺陷,因為這樣可能會忽略到環境、家庭和生命脈絡對疾病的影響。因此,在陪伴憂鬱症的夥伴時,除了接受治療,也應該傾聽疾病當事人的生命故事,理解病情的多面向。

    另外,治療憂鬱症的方法多樣且綜合,包括營養補充、藥物治療、儀器治療以及心理治療。在營養補充方面,補充色氨酸和魚油(EPA/DHA)可以有助於改善情緒狀態。藥物治療是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統計顯示,70%以上的患者對口服抗憂鬱劑有良好的反應,而在病情嚴重或藥物療效差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K他命鼻噴劑。儀器治療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適用於藥物療效差的難治型憂鬱症,以及電痙攣治療(ECT),適用於嚴重病情如自殺威脅或拒食等情況。在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改變非理性信念或想法,並提供療傷止痛、改善處理問題的方法及危機處理等支持。综合利用這些治療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應對憂鬱症。

    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抗憂鬱劑」的一些常見誤解包括易成癮、傷肝腎、影響記憶力、作用迅速、效果不佳、長期使用危險以及無法與其他藥物併用。然而,實際情況是,憂鬱症治療藥物並不會成癮,合理使用不會對肝腎造成傷害,且不會對大腦造成損害,反而有助於恢復認知功能。藥物治療通常需要二至四週才能發揮效果,而且至少有七成的患者可以看到改善。這些藥物可以安全地長期使用,並且大多數可以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沒有明顯的相互作用。

然而,重鬱症疾病當事人該吃多久的藥?張醫師指出:預防性治療在憂鬱症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給予抗憂鬱劑可有效減少復發的次數和嚴重性。當過去幾次發作,嚴重度高、有自殺意念或功能缺損的患者,應該考慮預防性治療。對於首次發作的患者,在治療緩解後應至少再服藥半年;對於復發疾病當事人,應至少再服用3-5年;而對於多次復發的疾病當事人,則應考慮終身服藥以預防復發。

參與者的提問

在講座中,張醫師也對常見的睡眠問題進行了解說。這些問題通常包括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提早醒來、淺眠和多夢等,針對每種情況,也有相應的藥物治療。在場的參與者不僅就自身所面臨的處境提出了問題,整場討論氛圍熱烈:例如,若家人對於吃大量的藥有所擔心,張醫師的回覆是顆數也與劑量相關,需要進一步了解,顆數多可能是徵兆,但仍需要以劑量來判定。

    也有不少參與者提出了對特定藥物的疑問,包括其特性、副作用、療效以及是否會成癮等,並向講者尋求進一步的解答。

    其中醫病關係中核心的問題,疾病當事人的就醫困難。張醫師指出,有些家屬因為當事人不願意服藥,而試圖使用健保卡替其看診拿藥,但這種方式存在風險,因為許多醫師不會在未親自診治的情況下開立處方,然而針對家屬因疾病當事人拒絕治療而產生的困境,其評估疾病風險的角度可能與疾病當事人本人不同,如何促進病患的自主意識以及改善醫病溝通等問題,這場分享會提供探討的契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