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醫師調藥與減藥的考量〉活動側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專線工作者/范軒昂 整理

raw-image
伊甸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2024年1月27日下午兩點舉辦週六分享會。當初決定舉辦這場講座的原因,是由於許多來電者對於生病家人是否要服藥、換藥、減藥,舉棋不定的心情。家屬有不少的疑問出現在腦海裡,例如藥物的名稱好多種,醫師是怎麼考量要開哪些藥呢?對藥物有些疑慮,不確定怎麼和醫師討論藥物?基於這些疑問,我們認為醫藥知識需要更白話,能夠更促進醫療關係的溝通與平等。活動參與者報名踴躍,報名一天內即額滿,分享會當日多達33位參與者,許多參與者的背景為家屬及助人專業工作者。以下為活動側記。

調藥與減藥的考量

張醫師在〈認識醫師調藥與減藥的考量〉的演講中提到:在初診的時候,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時,需要根據個人的診斷情況,來考慮是否存在共病情況,例如,即使是相似的症狀,如鬱症,對於重鬱症和躁鬱症的治療可能有所不同。

    張醫師表示,其次,應根據個人的症狀來選擇藥物,因為即使是相同的疾病,不同的症狀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選擇副作用較少的藥物,以減少對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另外,在確定治療方案時,也應考慮藥物的服用時間,力求選擇方便的服藥方式,以防止因懶惰或忘記而影響治療效果。

    在藥物的調整方面,則應盡量避免同時調整多種藥物,除非非常確定需要這樣做。對於症狀的惡化或改善,需要考慮外在壓力的變化、藥物可能引起的效應以及疾病本身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詢問疾病當事人的意見,並判斷其對醫囑的遵從性。調整藥物的方法包括增減劑量、增減藥物種類或改變藥物的頻率。

raw-image

張醫師並以一張簡報,清晰地呈現「精神疾病」與對應藥物的關係,透過精神科的藥物要影響的即是「神經傳導物質」,例如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或是多巴胺。而藥物又可以理解為兩種,治標或治本的藥物,治本的藥物像是吃中藥,概念上是長期修復神經、漸進式舒緩症狀。治標的藥物則是作為短期舒緩症狀使用。

常見精神疾病與治療

接著張醫師帶領我們認識常見的精神疾病與治療,精神疾病粗略分為兩大類:精神病(Psychosis)意指有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的障礙症,如:思覺失調症、妄想症,通常較缺乏病識感,失去現實感。另一大類精神官能(Neurosis),泛指因為壓力引發的障礙症,常表現為焦慮或憂鬱或各種身體症狀、沒有精神病症的重鬱症或躁鬱症,例如廣泛性焦慮症、恐慌症、畏懼症,由於無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通常具病識感及現實感。

    張醫師簡單介紹疾病的主要症狀、藥物治療、抗精神病藥及其副作用,在案例中,對於副作用,也有相應的解藥。

     以憂鬱症為例,應該從生理,還是心理的角度來看待?張醫師引述黃瀞皓一篇文字:〈憂鬱症照護經驗談〉表示,憂鬱症的觀察應該同時從生理和心理的角度來看待。它既是由心理創傷壓力的積累造成的,也與大腦激素分泌問題有關。僅將其視為心理狀態可能會使人誤以為陪伴或諮商就足以解決問題,但當患者陷入負面迴圈時,這樣的觀點會讓照顧者感到挫折。同樣,僅將憂鬱症視為生理疾病也有缺陷,因為這樣可能會忽略到環境、家庭和生命脈絡對疾病的影響。因此,在陪伴憂鬱症的夥伴時,除了接受治療,也應該傾聽疾病當事人的生命故事,理解病情的多面向。

    另外,治療憂鬱症的方法多樣且綜合,包括營養補充、藥物治療、儀器治療以及心理治療。在營養補充方面,補充色氨酸和魚油(EPA/DHA)可以有助於改善情緒狀態。藥物治療是常見的治療方式之一,統計顯示,70%以上的患者對口服抗憂鬱劑有良好的反應,而在病情嚴重或藥物療效差的情況下,可考慮使用K他命鼻噴劑。儀器治療包括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適用於藥物療效差的難治型憂鬱症,以及電痙攣治療(ECT),適用於嚴重病情如自殺威脅或拒食等情況。在心理治療方面,認知行為治療可以幫助改變非理性信念或想法,並提供療傷止痛、改善處理問題的方法及危機處理等支持。综合利用這些治療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應對憂鬱症。

    值得一提的是,有關「抗憂鬱劑」的一些常見誤解包括易成癮、傷肝腎、影響記憶力、作用迅速、效果不佳、長期使用危險以及無法與其他藥物併用。然而,實際情況是,憂鬱症治療藥物並不會成癮,合理使用不會對肝腎造成傷害,且不會對大腦造成損害,反而有助於恢復認知功能。藥物治療通常需要二至四週才能發揮效果,而且至少有七成的患者可以看到改善。這些藥物可以安全地長期使用,並且大多數可以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沒有明顯的相互作用。

然而,重鬱症疾病當事人該吃多久的藥?張醫師指出:預防性治療在憂鬱症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給予抗憂鬱劑可有效減少復發的次數和嚴重性。當過去幾次發作,嚴重度高、有自殺意念或功能缺損的患者,應該考慮預防性治療。對於首次發作的患者,在治療緩解後應至少再服藥半年;對於復發疾病當事人,應至少再服用3-5年;而對於多次復發的疾病當事人,則應考慮終身服藥以預防復發。

參與者的提問

在講座中,張醫師也對常見的睡眠問題進行了解說。這些問題通常包括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提早醒來、淺眠和多夢等,針對每種情況,也有相應的藥物治療。在場的參與者不僅就自身所面臨的處境提出了問題,整場討論氛圍熱烈:例如,若家人對於吃大量的藥有所擔心,張醫師的回覆是顆數也與劑量相關,需要進一步了解,顆數多可能是徵兆,但仍需要以劑量來判定。

    也有不少參與者提出了對特定藥物的疑問,包括其特性、副作用、療效以及是否會成癮等,並向講者尋求進一步的解答。

    其中醫病關係中核心的問題,疾病當事人的就醫困難。張醫師指出,有些家屬因為當事人不願意服藥,而試圖使用健保卡替其看診拿藥,但這種方式存在風險,因為許多醫師不會在未親自診治的情況下開立處方,然而針對家屬因疾病當事人拒絕治療而產生的困境,其評估疾病風險的角度可能與疾病當事人本人不同,如何促進病患的自主意識以及改善醫病溝通等問題,這場分享會提供探討的契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9會員
198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1/23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2025/01/23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患有思覺失調症的病人分享康復心路歷程,從最初的幻聽恐懼到找到合適的醫生和藥物治療,終於走出低谷,幫助自己逐漸康復和重新融入正常生活。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4.14 #癌療記事 上週五一早到醫院報到,先去抽血站抽血、驗血,然後量血壓、身高體重.一樣,每次到醫院,只要量血壓,一定會超標過高,但只要完成療程,領藥時再測一遍,又恢復到正常了。 今天要做第二階段、連續三週的化療,也是全部療程第九次,總共要做20次。有了前
Thumbnail
心情筆記 2024.4.14 #癌療記事 上週五一早到醫院報到,先去抽血站抽血、驗血,然後量血壓、身高體重.一樣,每次到醫院,只要量血壓,一定會超標過高,但只要完成療程,領藥時再測一遍,又恢復到正常了。 今天要做第二階段、連續三週的化療,也是全部療程第九次,總共要做20次。有了前
Thumbnail
今天出門前我在腦中擬好稿子打算要多說說這一週以來的心情,醫生首先都會問我:「這一週過得如何呀?藥是不是都可以適應啊?」如果沒問題就繼續開兩週給我。 而我正好有新的發現能和醫生聊聊,我告訴他,最近我開始嘗試寫文章了,也慢慢的在經營自己的部落格,並把以前發生的經歷寫出來。
Thumbnail
今天出門前我在腦中擬好稿子打算要多說說這一週以來的心情,醫生首先都會問我:「這一週過得如何呀?藥是不是都可以適應啊?」如果沒問題就繼續開兩週給我。 而我正好有新的發現能和醫生聊聊,我告訴他,最近我開始嘗試寫文章了,也慢慢的在經營自己的部落格,並把以前發生的經歷寫出來。
Thumbnail
回診日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時刻,身心科醫師在這裡提供專業和溫柔的幫助,幫助患者找回身心的平衡。患者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助人者們用心的幫助,讓人們找回生活的力量。
Thumbnail
回診日是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時刻,身心科醫師在這裡提供專業和溫柔的幫助,幫助患者找回身心的平衡。患者們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助人者們用心的幫助,讓人們找回生活的力量。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幾年前因身體不適去求醫,在醫院各科輾轉到最後由精神科醫生向我說明病情,得知自己患上了解離症。 經過一番糾結及掙扎,我接受醫生安排的心理治療,再次好好地認識自己,希望透過一篇篇記錄文章,讓自己邁向更健康更自由的生活 ,也讓不了解解離症的親友們能更加認識不同面向但都真實的我。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今天《人生善敗學》邀請到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總醫師的林群,跟聽眾朋友們聊聊關於「成癮」這件事。近年來,衛生福利部越來越重視精神科與心理健康這一塊,而成癮防治也算其中的一環。藉由在各醫院成立專責單位,適時提供醫療協助,以營造更好的身心健康環境。
Thumbnail
今天《人生善敗學》邀請到擔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總醫師的林群,跟聽眾朋友們聊聊關於「成癮」這件事。近年來,衛生福利部越來越重視精神科與心理健康這一塊,而成癮防治也算其中的一環。藉由在各醫院成立專責單位,適時提供醫療協助,以營造更好的身心健康環境。
Thumbnail
《醫療心空間》2024年重新復刊,新的嘗試,新的挑戰,新的文章。
Thumbnail
《醫療心空間》2024年重新復刊,新的嘗試,新的挑戰,新的文章。
Thumbnail
我終於可以跟醫院裡的身心症病友面對面述說我的生命故事,告訴他們不用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暗自哭泣;告訴他們不要絕望,在耶穌裡有盼望;告訴他們我們不是社會的邊緣人,而是尊貴的、有價值的、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好….
Thumbnail
我終於可以跟醫院裡的身心症病友面對面述說我的生命故事,告訴他們不用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暗自哭泣;告訴他們不要絕望,在耶穌裡有盼望;告訴他們我們不是社會的邊緣人,而是尊貴的、有價值的、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好….
Thumbnail
在格友裡面有提到的一個關於癌症的疼痛控制,這確實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起了關於很多的病友,想說藉此來分享一下我臨床的經驗。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
Thumbnail
在格友裡面有提到的一個關於癌症的疼痛控制,這確實讓我感觸很深,也讓我想起了關於很多的病友,想說藉此來分享一下我臨床的經驗。 醫療白色巨塔錄,金筆敘說醫護書,客從路過與相逢,浪盡天涯人生故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經驗分享嗎?可參考我的醫療實戰筆記-醫療衛教篇。 喜歡我的臨床醫療真實故事嗎?可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