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完年假,接下來要面對討厭的開學。不少孩子在此時罹患開學倦怠感,最主要的症狀是沒有精神寫作業,總是一臉厭世地坐在書桌前東摸摸、西摸摸,摸了老半天一個字都沒寫,看得爸媽火氣都來了!
今年的冬令營課程,我帶高年級學生閱讀兩篇文章,恰巧可以用來治療開學症候群--這兩篇文章分別是《國語日報》刊登的〈作業好多,不想寫怎麼辦?〉和《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中的〈開始行動〉--以下歸納出兩篇文章所提供的治療方法,加上我個人的經驗和建議,跟爸媽分享:
首先,我們要了解:不只是小孩,剛開工的大人也會出現倦怠感,一想到隔天要上班就渾身疲憊。因此,見到孩子坐在書桌前擺爛,千萬不要以上對下的姿態去指責他,否則只會激化他的負面情緒,不如試著去同理他的感受。
這時,大人不妨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倦怠感,讓他們了解:會出現倦怠感是人之常情,不是你天性懶散,但要盡快渡過倦怠期,回歸正軌。
接下來,為對症下藥,必須找到不想動起來的原因。〈作業好多,不想寫怎麼辦?〉中建議小朋友:
面對不想寫作業的情緒,逃避不是長久之計,應該找到不想寫作業的原因,像是作業太多、太難,還是外務太多難以專心……等。找到原因後和父母或老師討論,讓他們了解你是有意願解決問題,不是刻意擺爛,親子及師生之間便會開啟理性的對話,並針對作業與作息進行調整。
這一點看起來像廢話,誰不知道要反映狀況呢?但對於陷入倦怠漩渦中的孩子來說,往往連「求助」也做不到--可能是懶得求助、可能是大人拒絕溝通、可能是擔心求助後反被責罵--於是以擺爛來逃避問題,最後越擺越爛……
所以,當務之急,身為大人的我們,得先打開溝通的管道,讓孩子安心求助,我們才能了解他們為什麼對作業感到倦怠,並協助他們處理這種情緒。
處理倦怠感,有的時候找得到原因,有的時候其實沒什麼原因(我就懶嘛……)。這個時候,輪到〈開始行動〉中所提供的方法派上用場了!
作者是精神科醫師,他指出大腦內有一個名為「伏隔核」的部位,會產生動力,促使大腦活絡起來。我們可以把伏隔核想像成一個開關,一旦按下開關,做事的專注力就來了。然而,伏隔核不是說啟動就可以啟動,要經過約五分鐘的「熱機」才會開始運作。
對於身陷倦怠感的人來說,會找各種藉口來拖延,卻不知道只要短短五分鐘就可以啟動大腦引擎專心做事,反而白白浪費大把時間,實在可惜。至於如何順利撐過這五分鐘?作者教我們:就從簡單的事情開始做起,更容易進入狀況!
我也有工作倦怠的時候,這時我會把較耗費腦力的設計課程、備課、寫稿……等任務延後,先進行批改作文中的挑錯字或整理講義……等只需要低階腦力便可以完成的事,就這樣不知不覺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
建議父母:
在孩子開始寫作業前,先協助他按照難易度分類,越不用花腦袋的作業越要優先寫。然後,拿本書坐在孩子身邊,和他約定:「一起努力個五分鐘看看!」接著,你閱讀、他寫作業,建立用功的氛圍,孩子更容易撐過前五分鐘而逐漸進入專注狀態。
「開始行動五分鐘」的方法可以搭配「番茄鐘工作法」一起使用(番茄鐘的介紹影片連結)。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專注情形,設計十五到二十五分鐘不等的工作時段,當他持續寫作業五分鐘後,大腦應當進入工作狀態,再堅持個十多分鐘即完成一個階段工作。以成人來說,可以連續專注二十五到三十分鐘;以小學生來說,頂多維持專注十五到二十分鐘。雖看似不長,但在這短短的二十分鐘內,卻可以發揮高度的專注力,提升工作效率。
一個階段工作達成後,可以讓孩子放鬆五分鐘,喝個飲料、吃個零食、玩個小遊戲……,讓他們得到正面的回饋,將會更有動力進行下個階段的工作。休息五分鐘,再進行下一個十來分鐘的階段工作;接連進行四個階段工作,等於專心寫作業寫了整整一個小時以上!
另外,建議家長:
正面回饋以每天或每週為單位來給予,也會收穫很好的效果。例如跟孩子約定,在時間內完成一天的功課,睡前可以看一集卡通;每週的功課都有如期寫完,可以安排一次家庭出遊或吃個大餐。如此一來,擺在孩子面前的是一個接一個的甜頭,而不是寫完一項作業隔天還有好幾項的苦頭,自然有更高的意願做完所有該做的事。
我自己會和太太安排一場週六電影之夜的娛樂活動,或是在週一上午到下午都沒課的時候,設計一趟到鄰近縣市遊玩的小旅行;每當工作量爆多之際,也會先約定好今晚工作結束後來吃一頓萬惡但爽快的鹹酥雞當宵夜。為了盡快嚐到甜頭,我就會耐著性子、加快腳步把所有工作消化掉。
總之,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面對開學/開工倦怠時,旁人的逼迫、責罵只會讓當事者本來就惡劣的心情更加惡劣;相反的,只要運用有效率的方法,並且找到有吸引力的誘因,便能夠無痛克服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