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不可思議探索

更新於 2024/08/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餐桌上的不可思議探索〉2024-08-04

 

  一歲多的小小孩是「另一件事」。因為一方面他已經不是嬰兒,不只會躺著或爬行,他會走路、會說話,甚至有辦法做最基本的應答;但另一方面,他又不像那些再大一點的小孩真的能完全理解你要表達的意思,有些事情他不能聽懂,他可能可以意識到你喜歡或不喜歡他做,但為什麼?不清楚。同時,就像成年人其實也會有的心態,他也可能無視對方的不愉快,只著重在他感興趣、在意的部分。

 

  「伸手拿餐桌上的東西又隨意往旁邊丟」,如果這件事由一個成年人來做,或一個五歲以上的小朋友來做,顯然會被貼上「搗亂」、「破壞」的標籤。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一個大小孩做了這件事,很可能是因為他有什麼不滿情緒,所以想要發洩、或者希望透過做這件事來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但在一個一歲多的小小孩身上,事情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可能並不清楚這是一件不該做的事情,或者以另一種方式來說:在他的世界觀裡,這件事還沒有被認識為不該做。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進入一個小小孩的世界與經驗裡面,我們會發現,就算是以一個成年人的邏輯和判斷力,我們都很難清楚地說明這件事情為什麼應該是這樣。

 

 

  譬如說,當小小孩的肢體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作為家長,自然會樂見他動手自己拿東西。會鼓勵他用手探索周遭的世界、會鼓勵他把玩具拿在手上把玩、會鼓勵他丟球,與其他人進行拋接遊戲。也會樂見他有能力自己動手用湯匙把食物挖起來放到口中。在他完成上述這些活動的時候,他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鼓勵、會得到家長或老師們的歡笑和讚賞。

 

  然而,當這樣的探索發生在餐桌時,情況卻發生了變化。伸手探索東西時,周遭人的反應變得比平時更大,當我把東西拿起來又丟出去時,甚至能得到比平常還要大聲的驚呼。這時候的我們該如何理解到這樣的驚呼和平時具有相反的意思呢?

 

  「不行」、「不可以」的意思大致上是知道的,但是我們不見得總是想要配合這種聲音。尤其,我們還必須首先面對一種令人不悅的「剝奪」。小小孩並不明白「這個你不能玩」背後的道理,他感受到的是手上的與面前的玩具被拿走了。

 

  「好了要收起來了」的拿走和「這個危險」的拿走之間的差別要如何判斷?「這是別人的」所以不行拿跟「這是食物」所以不能拿之間又要怎麼分別?對於早已學會的我們來說這是一看就知道、一聽就明白的事情,可是在這樣的概念根本還沒被建立起來時,我要怎麼明白一個小時前丟球被稱讚和一個小時後丟食物被說不行之間的差異呢?

 

 

  學習需要靠時間來磨。習慣性的連結、概念性的連結、對周遭其他人類行為的模仿,這些事情需要在小小孩成長的過程裡一步一步地發生。那種把周遭東西一個又一個拿起來又丟出去的狀況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一次又一次地反覆出現。然後,在上一個成長階段與下一個成長階段裡面,又分別會有其他困難的要面對的問題和學習。

 

  「煞不記得/我穿尿布穿到幾歲/一個人要大漢/才不只三個月」在《快樂的甘蔗人》裡面,Leo王從自己養貓的經歷聯想起媽媽照顧自己的辛勞。我們並不記得自己一兩歲的時候到底都在做些什麼,到底是怎麼想的,到底為什麼那一刻會聽不進勸阻拼命想拿桌上的東西到處丟。但那終究是一些寶貴的經驗,是如今我們抵達「不再這麼做」的狀態之前,必須經過的發展之路。

 

  隨著年紀漸長,身邊愈來愈多人傳出懷孕生子的消息,我每一次的反應總是「好厲害!」。沒有辦法不這麼想,無論是讓新生命誕生的神秘魔法、協助人類誕生並確保母親在過程中安危的醫療體系、挺著愈來愈大的肚子十個月的不便生活(以及下定決心做這件事的堅毅)、產後的恢復、需要長時間照顧小孩的新生活型態和從嬰兒逐漸變成一個獨立人類的成長本身。每一個環節都值得驚嘆,每一個環節都非常了不起。達倫布朗在他的魔術秀《奇蹟》中,談到每一個人的存在都是宇宙中獨一無二且不可思議的奇蹟,雖然聽起來有些肉麻或老生常談,但老實說,我確實如此相信。




延伸閱讀:

〈致「新時代」(一):語言、人際與責任〉

〈他第一個會講的詞是"Light"〉

〈國際不打小孩日:不走看起來最簡單的路〉

〈陌生的天花板/不再是但還是嬰孩的你〉

〈抖音傷仲永:社群短影音時代中的孩子〉

〈來不及長成好人:《少事法》與社會對少年犯的虧欠〉

avatar-img
78會員
712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女性要有女性的樣子」這一從現在的視野來說無疑過時與不恰當的觀點,繞了一圈之後,竟以「科學」、「公平」與「保護」等標語,重新地、堂而皇之地闖入了賽場。這一次,保守主義思想將他們的矛頭指向了毫無疑問已經擁有參賽資格,但曾經在其他比賽中被認為不符合標準的選手,其中,包含了台灣拳手林郁婷。
  「遊戲是自願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礙」,伯爾納德.舒茲的定義深得我心。這說明了我們在許多遊戲上面堅持不看攻略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能夠透過課金過關」不是一個好的遊戲設計。因為如果我們看了攻略或課金,我們會失去那個「憑自己的力量」克服障礙的機會,相當於自己斷送了自己原來可以獲得的樂趣。
  這是存在問題,但是是在整體人類的尺度。雖然對於每一個個別的人來說,除了電費會高一些之外,開冷氣不是什麼代價高昂的事情。但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件有些驚人的事情:我們在大規模的改變局部溫度,且為了維持這種相對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我們每天都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褪下了營隊活動的那層外衣,我們便可以看到,前述的那個所謂「無形的東西」,其實能夠被放進所有種類的人際互動。無論你是否有什麼明確想要傳達的主題,考慮到對方感受的陪伴會成為整個互動的基礎;也唯有當互動中存在著這種考慮,這段關係與互動形式才有辦法一步又一步地向未來延續。
  我們需要去區分開「批判思考」與「批評」、「指出問題」與「指責」。作為一個變動世界中可以變動的人,我們應該要能夠意識到「個別的行動成效不理想」並不等於「行為者就是一個不好的人」。那些不足之處被指出來之後,才有更好的機會被清除。只要我們還能夠修正,就不會淪為一座衰亡的城。
  我們並非要去相信不存在真實、不存在標準、不存在需要我們為之努力的價值。而是,我們不能被它所攫獲、不能過分崇拜或將之視為不可挑戰的理所當然。任何我們這一刻相信的事情,都必須建立在這一刻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證據、理由、社會互信等種種。如果下一刻的更多證據使得這一個的信念不具有說服力,我們就必須做出調整。
  「女性要有女性的樣子」這一從現在的視野來說無疑過時與不恰當的觀點,繞了一圈之後,竟以「科學」、「公平」與「保護」等標語,重新地、堂而皇之地闖入了賽場。這一次,保守主義思想將他們的矛頭指向了毫無疑問已經擁有參賽資格,但曾經在其他比賽中被認為不符合標準的選手,其中,包含了台灣拳手林郁婷。
  「遊戲是自願去克服非必要的障礙」,伯爾納德.舒茲的定義深得我心。這說明了我們在許多遊戲上面堅持不看攻略的行為,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能夠透過課金過關」不是一個好的遊戲設計。因為如果我們看了攻略或課金,我們會失去那個「憑自己的力量」克服障礙的機會,相當於自己斷送了自己原來可以獲得的樂趣。
  這是存在問題,但是是在整體人類的尺度。雖然對於每一個個別的人來說,除了電費會高一些之外,開冷氣不是什麼代價高昂的事情。但從整體人類的角度來說,這其實是件有些驚人的事情:我們在大規模的改變局部溫度,且為了維持這種相對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我們每天都消耗掉大量的能源。
  褪下了營隊活動的那層外衣,我們便可以看到,前述的那個所謂「無形的東西」,其實能夠被放進所有種類的人際互動。無論你是否有什麼明確想要傳達的主題,考慮到對方感受的陪伴會成為整個互動的基礎;也唯有當互動中存在著這種考慮,這段關係與互動形式才有辦法一步又一步地向未來延續。
  我們需要去區分開「批判思考」與「批評」、「指出問題」與「指責」。作為一個變動世界中可以變動的人,我們應該要能夠意識到「個別的行動成效不理想」並不等於「行為者就是一個不好的人」。那些不足之處被指出來之後,才有更好的機會被清除。只要我們還能夠修正,就不會淪為一座衰亡的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到底孩子要到幾歲,才不會耍賴呢? 我和弟弟同進校園時,我會順路陪他走到一年級教室,因為班上有其他家長,跟書僮一般,提著書包陪孩子進教室,甚至替孩子整理座位,把東西掛好,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與他同行一段,不至於太過突兀。
小時候,還不懂得什麼叫做禍從口出。也不懂得什麼叫做三思而後行。只知道,內心有什麼話想說,就直白地說。有什麼想做的,就勇敢去做。長大後,漸漸地與社會融合後,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話語不會傷人感受,怎麼樣的說法,不會讓人覺得太直白。開始學著修飾很多的話語,用拐彎抹角的方式,讓聽的人可以聽懂自己的
Thumbnail
前陣子在誠品書店,翻看近期的新書時,瞥見一個小男孩,拿著童書疊房子,本來想說他的父母就在他身旁,理應會制止或是替他保護那些書,但事實卻是,媽媽忙著跟朋友聊天,而爸爸則是忙著滑手機,就算看到孩子做這樣的事,他們依然無動於衷,也許是他們早已習以為常,也或許是他們並不在意。 由於當時的店員並不在這一
Thumbnail
年輕時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好像什麼事都很簡單,對於自己許多的觀點也是篤定而固執 隨著年紀增長,經歷越來越豐富,我卻開始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變得疑惑了起來,很多以前自以為確定的事,現在都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了 捫心自問,這樣算是在退步嗎?我倒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育兒知識不只會隨時代不同,還有各門各派,光是「食」就有人全親餵、有人母奶擠出全瓶餵,也有加入配方奶混合哺餵、或者全配方奶瓶餵。 無論哪一種餵法,小孩有吃飽就好。所以學會觀察小孩吃飽的訊號就成了很重要的功課,而非依照「餵多少」、「餵多久」來判斷,大人都有大小餐,更何況是孩子。 身體癱軟、嘴巴緊閉、
Thumbnail
逛夜市或者是到外面的餐廳用餐時,如果店家有小孩,老夫喜歡留意小孩在店裏的時間都做些什麼事: 通常國小中年級以上的孩子,會發現不管是否出於自願,孩子幾乎都會在大人忙碌的同時,他也會幫忙收拾桌面、幫忙把餐點端到正確的桌號。再大一點的,會幫忙收銀、點單及打包分類外帶餐點。然後這樣的孩子若還能把握機會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到底孩子要到幾歲,才不會耍賴呢? 我和弟弟同進校園時,我會順路陪他走到一年級教室,因為班上有其他家長,跟書僮一般,提著書包陪孩子進教室,甚至替孩子整理座位,把東西掛好,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與他同行一段,不至於太過突兀。
小時候,還不懂得什麼叫做禍從口出。也不懂得什麼叫做三思而後行。只知道,內心有什麼話想說,就直白地說。有什麼想做的,就勇敢去做。長大後,漸漸地與社會融合後,開始思考,什麼樣的話語不會傷人感受,怎麼樣的說法,不會讓人覺得太直白。開始學著修飾很多的話語,用拐彎抹角的方式,讓聽的人可以聽懂自己的
Thumbnail
前陣子在誠品書店,翻看近期的新書時,瞥見一個小男孩,拿著童書疊房子,本來想說他的父母就在他身旁,理應會制止或是替他保護那些書,但事實卻是,媽媽忙著跟朋友聊天,而爸爸則是忙著滑手機,就算看到孩子做這樣的事,他們依然無動於衷,也許是他們早已習以為常,也或許是他們並不在意。 由於當時的店員並不在這一
Thumbnail
年輕時總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好像什麼事都很簡單,對於自己許多的觀點也是篤定而固執 隨著年紀增長,經歷越來越豐富,我卻開始覺得自己對這個世界變得疑惑了起來,很多以前自以為確定的事,現在都覺得沒有標準答案了 捫心自問,這樣算是在退步嗎?我倒不這麼認為
Thumbnail
育兒知識不只會隨時代不同,還有各門各派,光是「食」就有人全親餵、有人母奶擠出全瓶餵,也有加入配方奶混合哺餵、或者全配方奶瓶餵。 無論哪一種餵法,小孩有吃飽就好。所以學會觀察小孩吃飽的訊號就成了很重要的功課,而非依照「餵多少」、「餵多久」來判斷,大人都有大小餐,更何況是孩子。 身體癱軟、嘴巴緊閉、
Thumbnail
逛夜市或者是到外面的餐廳用餐時,如果店家有小孩,老夫喜歡留意小孩在店裏的時間都做些什麼事: 通常國小中年級以上的孩子,會發現不管是否出於自願,孩子幾乎都會在大人忙碌的同時,他也會幫忙收拾桌面、幫忙把餐點端到正確的桌號。再大一點的,會幫忙收銀、點單及打包分類外帶餐點。然後這樣的孩子若還能把握機會
其實小孩一直都在學身旁大人的一切,尤其是主要照顧者的小言小行,這些只是還不會馬上表現出來而已,不代表他沒學起來。 而且小孩真的只學「你所做的」,而不一定會聽「你所說的」,身教真的重於言教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