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手記: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一樣嗎?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讀者提問:

閒人你好,我有閱讀覺察的文章覺得很有收穫。因為我平常也會自我對話,所以感覺自我覺察跟自我對話很像,不知道閒人會這樣覺得嗎?很好奇你的看法,謝謝!

——經當事人同意公開。


閒人回覆:

很感謝您閱讀了覺察手記(驚喜)。這是個很棒的提問,我自己也曾經思考這個問題,雖然我不一定是對的,但還是很開心有機會與你分享我極為個人的想法。以下是我的「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梳理筆記:


💡 如果是第一次路過的讀者,這裡分享讓生活更輕盈自在的覺察筆記。


覺察與自我對話一樣嗎?



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一樣嗎?

我自己會以切入的「視角」來思考這個提問。以結論來說,我覺得兩者有關鍵性的不同,卻仍在功能與目的上有相合之處。(我不一定是對的)


  • 以切入的視角思考

視角能反映出立場,也是我判斷兩者異同的依據。意即,處於「自我覺察」的時候,我們是以什麼視角在覺察呢?在「自我對話」的時候,又是從什麼視角與立場對話呢?

如同​〈覺察要覺察什麼?〉中提到:「客觀地發現自己的感受與回應模式,正是我們要覺察的『什麼』」。自我覺察是以客觀的視角,也就是靈性學習常提到的「觀察者視角」,觀看人事物於內在的感受。依此,是否帶著觀察者視角是我分辨「自我覺察」或「自我對話」的關鍵。

💡 自我覺察的客觀觀察可能包含自我對話,但自我對話的主觀反思不代表自我覺察。



  • 不同的視角

「覺察」之於我而言,有一種「喔~這樣啊」的觀止感。說明白些,我擅自認為觀察者視角是以不帶評判的目光,靜靜觀看著外境發生的「現象」與內心升起的「感受」。

💡 觀察者視角:靜靜地看著一張張名為當下的風景照,沒有邏輯分析、沒有延伸解釋。

「自我對話」有種內心聲音一來一往的動態感。對話內容可能是積極肯定帶來認同,也可能是消極低語帶來損耗。我會想成是心智與小我的對話,或小我與小我的對話。

💡 心智/小我視角:專門研討風景照的專家,用分析與記憶將當下串接到過去或未來。

「自我覺察」的其中一種形式,是覺察加上內心的活動。觀察者的非二元評判視角,能讓小我與相對客觀的意識對話,達到反觀個體狀態的效果(但並非唯一途徑)。事實上,覺察的觀看視角要被生活使用,仍須與心智互相交流。



  • 相同的目的

之於我而言,「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重疊之處在於積極面向的成果。自我覺察是為了重新詮釋舊有認知,並有意識地選擇回應的方式;而自我對話於心理上,(撇除小我的吵鬧)有著理解思緒與感受的作用。兩者的正向功能與目的,都是為了找出更輕盈舒適的方式面對生活。




後記

之於我而言,「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像是相輔相成的自我探尋與落地。當「自我對話」的主觀反思無法梳理內在打結的地方,「自我覺察」的第三方視角便有助於跳脫原有的二元性思維,突破慣性思考。反之,「自我覺察」的客觀觀察成立之後,可以透過「自我對話」選擇符合自己性格與喜好的回應模式,落實於生活之中。

感謝這位閱聽眾朋友的提問(開心),讓我有機會整理「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的想法。不過,我所說的之於某些可能是橋樑,之於另些可能是繞遠路(這樣的分辨從某個層面來說可能是徒勞),只期望我對生命的片段理解,能帶給需要的人一點靈感。

祝福路過的您:)


💡 如果你也有想要一起討論的話題,歡迎在底下留言或寫悄悄話給閒人唷!




【延伸閱讀】

感謝提問,再次公開!⏰ 限時公開至 08.31


一個喜歡對話與提問的閒人
強留生命剽汲的呢喃


👉🏻 如果喜歡文章請幫我按【愛心】❤️
👉🏻 持續來點靈感歡迎按下【追蹤】✅
👉🏻 鼓勵閒人寫相關主題【成為伯樂】👼🏻

每個慷慨的行動,都是我持續前行的燃料🚀

🌟 閱讀更多相關內容 👉🏻〈覺察手記

15.2K會員
271內容數
捕捉稍縱即逝的覺察時刻,分享陪伴憂鬱伴侶的日常。不想改變他人價值觀,只期望在生活淤塞不前時提供一點靈感。認為事情是中性的,若能鬆動僵固信念,就能更輕鬆面對關係、自在的活著。☞ 常見主題:陪伴憂鬱伴侶 |自我覺察 |鬆動信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碎進時間的裂縫 的其他內容
文章探討《穿著 Prada 的惡魔》女角色面對「選擇」時的心理,以及背後看不見的代價。從電影情節「我別無選擇」談起,以覺察的角度解析了選擇對生活的影響。文章指出,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回應並承擔起自己選擇的結果。以中性的方式分享觀點,只期望帶給需要的讀者一點靈感。。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簡單來說呢,這次的看診經驗,讓我發現我的身體比我的頭腦更快反映出了「恐懼」的情緒,因而在頭腦還沒發現時,就已經處於抵抗、想遠離的狀態。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懷孕期間我的憂鬱症發作了。我不斷想著,我憑什麼能躺在家裡不事生產?」這篇想聊聊之於我而言的「配得感」與提升的方法。並舉例身邊的故事,帶出不配得感帶來的生活影響。最後會提到,不配得感的徵兆有哪些?又該如何提升配得感?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注意力收回自己的內在,以搞定自己,達到關係中的平衡。裏面分享了三個心法,包括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改變口頭禪以及保持好奇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搞定自己。透過自我覺察,讓情緒不輕易受外境影響,尋迴心靈的安定,並停止關係中的內耗與對立。
文章探討《穿著 Prada 的惡魔》女角色面對「選擇」時的心理,以及背後看不見的代價。從電影情節「我別無選擇」談起,以覺察的角度解析了選擇對生活的影響。文章指出,我們需要有意識地回應並承擔起自己選擇的結果。以中性的方式分享觀點,只期望帶給需要的讀者一點靈感。。
這篇文章探討了覺察與生活的關係,從『覺察』到『重新選擇回應』的實踐過程,並提出如何運用覺察技巧改變對世界的回應方式,以獲得更輕盈的生活。作者分享了個人覺察筆記,從感受的覺察到重新詮釋回應方式的概念,並以情境例子說明如何提高個人頻率,引導讀者發現覺察的目的和實踐的方法。
簡單來說呢,這次的看診經驗,讓我發現我的身體比我的頭腦更快反映出了「恐懼」的情緒,因而在頭腦還沒發現時,就已經處於抵抗、想遠離的狀態。
另一半不願意表達想法、拒絕溝通時,透過問自己幾個問題,辨識出自己處理關係的時候,是什麼讓彼此無法達成共識。最終,我們有能力分辨出處理關係的方式,是出於「我認為的好」還是彼此「共識中的好」。內容分享一位陪伴者的自我思考,並以個人經歷與觀察,為想找出關係共識的陪伴者,提供一點靈感。
「懷孕期間我的憂鬱症發作了。我不斷想著,我憑什麼能躺在家裡不事生產?」這篇想聊聊之於我而言的「配得感」與提升的方法。並舉例身邊的故事,帶出不配得感帶來的生活影響。最後會提到,不配得感的徵兆有哪些?又該如何提升配得感?
這篇文章探討了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注意力收回自己的內在,以搞定自己,達到關係中的平衡。裏面分享了三個心法,包括將注意力放回內在、改變口頭禪以及保持好奇的方式,來幫助讀者搞定自己。透過自我覺察,讓情緒不輕易受外境影響,尋迴心靈的安定,並停止關係中的內耗與對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今年5到6月,我們舉辦了家屬讀書會,大家在四個星期六早上相聚,一起讀了《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這本書,讀書會的進行流程大致如下:先由幾位成員導讀認領的章節,並分享自己的感覺、收穫或提問,接著就成員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本篇文章分為「成員回饋」、「章節重點」、「討論題目與結論」及「體會與反思」四部分書寫
Thumbnail
★不論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或糟糕的一天, 練習對自己傾訴。 你的情緒值得被記得、被探索、被了解、被接受。
Thumbnail
青春時期最大的焦慮,大概是「我想和他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吧。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詞:當初以為是問題根源的「他人」,事後才明白是重點的「我」。青春的摸索看似對外,實則是對自己,我們被世界迷惘,其實是對自己困惑。這樣尋尋覓覓,根本無神感受那股自由,更遑論是可能性了。
Thumbnail
我們普遍認為負面情緒不好、必須盡快處理, 而最快的處理方式就是強迫自己忘掉、不去想, 但是,這樣暴力而簡單的方法,真的有效嗎? 會不會只是讓人暫時遺忘, 反而將情緒壓抑到內心深處了呢?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今年5到6月,我們舉辦了家屬讀書會,大家在四個星期六早上相聚,一起讀了《思覺失調症完全手冊》這本書,讀書會的進行流程大致如下:先由幾位成員導讀認領的章節,並分享自己的感覺、收穫或提問,接著就成員們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本篇文章分為「成員回饋」、「章節重點」、「討論題目與結論」及「體會與反思」四部分書寫
Thumbnail
★不論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或糟糕的一天, 練習對自己傾訴。 你的情緒值得被記得、被探索、被了解、被接受。
Thumbnail
青春時期最大的焦慮,大概是「我想和他人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吧。這其中有兩個關鍵詞:當初以為是問題根源的「他人」,事後才明白是重點的「我」。青春的摸索看似對外,實則是對自己,我們被世界迷惘,其實是對自己困惑。這樣尋尋覓覓,根本無神感受那股自由,更遑論是可能性了。
Thumbnail
我們普遍認為負面情緒不好、必須盡快處理, 而最快的處理方式就是強迫自己忘掉、不去想, 但是,這樣暴力而簡單的方法,真的有效嗎? 會不會只是讓人暫時遺忘, 反而將情緒壓抑到內心深處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