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成長階段,曾經為了解自己而跌跌撞撞,這時的我們就需要有人接住我們受傷的自己,那個重要的人,就是父母。
我們如何扮演這個重要的角色,不讓孩子陷入隱性孤單,就是生活在家人身邊,卻認為沒有人了解我的那種孤單。
孩子在成長階段,透過不斷的探索、度過挑戰,慢慢長出自己的樣貌;這是一個找尋自我的歷程。
在某階段卡關、轉型不順,是很正常的,作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家人如何在孩子最無助的時候,花時間心力陪伴、理解孩子。
如同美國心理治療大師卡爾 • 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所說:「只要有足夠的愛灌溉,孩子總會向上向善發展。」
本書介紹了35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探討和解決方向。
我和大家分享,我從此書上,得到一些教養上的啟發。
💟當孩子容易出口傷人,要學會改變他的表達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環境𥚃,即便我們學習孟母三遷,把他們安排在較好的學區,依然會遇到不太會說話的同學和朋友。
在耳濡目染下,孩子容易出口成髒,說話沒有分寸,對師長和長輩沒有禮貌,說話不得體!
當下的我們如何面對這種聽到他們說話用詞不得體的情形呢?書上告訴我們要教孩子換句話說,建議把把「不准說髒話」的規定範圍縮小,改為要求孩子「不准在我面前說髒話」,這樣才是可以實際執行的要求。
我在教育現場,也有遇到這樣的情況,當學生說髒話時,我會告訴他們,老師不喜歡你在我面前說髒話,我們聽到了很不舒服,且你們要跟大家道歉,因為你讓大家聽到不好聽的說話用詞,讓他們練習,久而久之,他們就知道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
再來,也需要讓他們學習自己的情緒表達,當自己生氣時或有所不滿的地方,學習用其他用詞,像是「可惡」、「你讓我好生氣」或「我討厭你這樣對我」……等說話的方式。
也可和孩子一起討論練習有什麼替代用詞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讓彼此不再被不好聽的話刺傷了。
💟父母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為自己做決定
看著孩子長大,我們都期望孩子在我們的期盼下成長,殊不知他們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我們常認為他們只要照著我們的計劃前進,就可以少走冤枉路。
也許這都是我們自己的想像,我們對孩子的期待,會讓他們不會自主管理自己的將來;也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為他們會害怕做決定,凡事父母替自己做主就好了,反正父母會替自己承擔一切。
當孩子一切需要為自己做選擇的時候,他們告訴我們「他不知道將來他要做什麼?」他們沒有目標方向和未來,這是我們想要的孩子嗎?
我想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是可以為自己做好的決定,知道自己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到底的。
那身為父母的人如何做?學會有些事,讓孩子學習為自己做決定。比方說:天氣冷了,自己決定要不要添加衣服(身為父母者不用擔心孩子會著涼了,而一直執著叫他們穿外套)……等。
有句話說:「全能的家長,養出無能的孩子。」如果父母本身的個性是比較強勢,在跟孩子互動的時候,更需要刻意提醒自己:「在面對無傷大雅的事情時,可以故意停頓、裝傻,問問孩子要怎麼決定。」透過這種方式,讓孩子產生「有能感」、「有權感」被大人信任的感覺,他們才能更有自信的面對他們的將來!
💟做一位有理智的大人,三句話表達重點
孩子大腦發育的歷程,主導情緒的邊緣系統—杏仁核與海馬迴先發展成熟;主導理智、情緒調節、衝動控制與計畫的大腦皮質則比較晚發展成熟。基本上,大腦皮質的區域,要到二十五歲才會完全發展成熟。
所以青少年的表現,行動先於思考,推了人才想到「啊!我不可以推人」,常常處在情緒衝動的行為上。
此時身為大人的我們,要學習不跟著他們的情緒起舞,不要用對話刺激對方,產生對立,讓彼此關係陷入僵局。
比方說「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為什麼把衣服放到洗衣籃裡那麼難嗎?你有什麼問題嗎?」此話說出口,就容易引起雙方的衝突!
如果我們可以面對教養孩子時,多利用客觀陳述事實,避免在話語中加入自己的主觀解釋。改口說「你的衣服在那,請你把衣服放到洗衣籃內」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讓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也是普通人,不可能都沒有情緒反應,所以當需要指責孩子時,切記在「三句話」收尾。
三句話指責完的好處是孩子可以明確知道我們的想表達的重點,而不是覺得我們囉唆,如果說太多,他們也會自動關閉耳朵,把父母的指責當做背景音,左耳進右耳出。
還有視線對焦,當我們和孩子說話時,一定要請孩子的視線看著我們,這樣的對話才有意義!並請他們重覆我們說的話,確保他們有聽進我們所說的話語,達到目的。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都不是天生就會擔任父母的角色,而是當了父母才學習如何做父母的。
所以記得給自己加油打氣,和我們的孩子一同成長學習,我們有時也會有做錯的時候,也要擁有和孩子道歉的勇氣和一起改進的能力,不讓隱性孤單出現在我們的生活𥚃,讓我們在彼此都能感受到愛的地方成長學習,一起幸福生活一輩子。
#陳雪如
#隱性孤單
#親子天下
#珍妮老師真心推薦的好書
#2024第75本閱讀筆記
#珍妮閱讀筆記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