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選擇原諒?因為我想放過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為什麼我選擇原諒?因為我想放過自己。

-

回想自己過往經驗,都有衝突、吵架鬧翻、無法過去的結吧?



在當下的情緒與憤怒裡,我真的沒辦法原諒眼前的這個人。

為了保護自己,我選擇遠離這個人與那些事,靜靜的讓這份感覺,躺在心底,不去碰觸,期待時間能撫平一切。


當然,偶爾這些感受會被勾起,在心底掀起漣漪,我又將它們壓回心底最深處。


開始接觸諮商心理學後,不免俗的,被塵封已久的它們,需要被打開好好整理。

我開始抽絲剝繭自己的感覺、所思所想,慢慢的,它們開始有了形狀,明白當時的環境,這個人與那些事為何如此演變,試著去理解,但我仍然無法完全原諒,只好讓它們繼續躺著。


直到,在啟點文化心理敲敲門第105集(*註1),我聽到一句話:

「你無法原諒的,是某部分的自己。」


我終於明白內心深處,多麼渴求當時的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去面對與反抗、去愛自己,我痛恨的是自己的無能,所以我也痛恨它們。


如同,這份憤怒的情緒是來自自己,其實痛苦的感覺也是來自自己,而唯一能放下對外界觀感的,也只有自己。



我想放過自己

我想對自己好

我想好好安撫自己

我想與自己和平共處

我愛你


-

於是,我不再糾結了。

它們也有他們的人生課題,而每個人要過的,只有自己的人生。


*註1:Podcast啟點文化-心理敲敲門#105「跟自己和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avatar-img
2會員
35內容數
來到星球的我們,與不同的心相遇;這些相遇有好有壞,大家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存在與相遇,就是意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心球引力 的其他內容
前陣子讀到存在主義學派,對「自由與責任」特別有感觸
前陣子看完《過曝世代》,這本書主要在探討網路促使社群媒體的盛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家長可採取的預防措施
I'd rather be whole than good.—Carl Jung;與其做個好人,我寧願做個完整的人—卡爾·榮格
“Nothing can bring you peace but yourself.”-Scott Fitzgerald 「唯一能帶給你平靜的,就只有你自己」
你有發現自己腦海中每天都有好幾千萬個思緒不停在腦海中出現嗎? 當你「意識」到自已所思、所想,就是開始恢復理智的時刻
前陣子讀到存在主義學派,對「自由與責任」特別有感觸
前陣子看完《過曝世代》,這本書主要在探討網路促使社群媒體的盛行,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家長可採取的預防措施
I'd rather be whole than good.—Carl Jung;與其做個好人,我寧願做個完整的人—卡爾·榮格
“Nothing can bring you peace but yourself.”-Scott Fitzgerald 「唯一能帶給你平靜的,就只有你自己」
你有發現自己腦海中每天都有好幾千萬個思緒不停在腦海中出現嗎? 當你「意識」到自已所思、所想,就是開始恢復理智的時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放不下,那就先允許自己晾著。但不要因為它而覺得礙眼。 如果你無法原諒,那就允許自己記著,但不要讓它影響了你的情緒。 如果你找不到合適的心情面對,那就陪伴當下所有的情緒、擁抱那個受傷的自己。 如果你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回應,那就暫時迴避、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做出後悔的決定。 我們都有不想
Thumbnail
被傷痛吞沒的恐懼與放棄,和掛念著對方獨立向前的重啟,是很難掌控的選擇題。
我很會記仇,環顧身邊親人朋友跟同事,好像都沒有我這麼記仇,因為我問過好多人,他們都沒有我這麼愛計較。 不是喜歡煽動受害者情緒,而是出自真的關心跟好奇:真的沒事了嗎?常常得到的回答都是:他(她)可能也只是因為......(很體諒的奇怪藉口,我總是驚訝別人的雅量,受傷之於還為對
Thumbnail
能讓腦袋的記憶體選擇性的刪除嗎? 無法! 更讓人洩氣的是,有些傷心難過還特別刻骨銘心。 近幾年的時間,我的每一次回想,我開始選擇盡可能的「放過自己」 一件一件的好好告訴自己,安撫自己一直以來的每一道傷 2005-2010 和 2016-2018 我繞了好大一圈,學會好好愛自己
放棄的背後,是期限到了,執著累了,主動夠了,心傷透了。
Thumbnail
在面對負面事件與情緒掙扎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與無助。本文探討如何跳脫自我情緒控訴,並理解復原歷程是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透過同理自己,我們可以啟動改變,逐漸走出情緒的困擾。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你放不下,那就先允許自己晾著。但不要因為它而覺得礙眼。 如果你無法原諒,那就允許自己記著,但不要讓它影響了你的情緒。 如果你找不到合適的心情面對,那就陪伴當下所有的情緒、擁抱那個受傷的自己。 如果你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回應,那就暫時迴避、不要因為一時的衝動做出後悔的決定。 我們都有不想
Thumbnail
被傷痛吞沒的恐懼與放棄,和掛念著對方獨立向前的重啟,是很難掌控的選擇題。
我很會記仇,環顧身邊親人朋友跟同事,好像都沒有我這麼記仇,因為我問過好多人,他們都沒有我這麼愛計較。 不是喜歡煽動受害者情緒,而是出自真的關心跟好奇:真的沒事了嗎?常常得到的回答都是:他(她)可能也只是因為......(很體諒的奇怪藉口,我總是驚訝別人的雅量,受傷之於還為對
Thumbnail
能讓腦袋的記憶體選擇性的刪除嗎? 無法! 更讓人洩氣的是,有些傷心難過還特別刻骨銘心。 近幾年的時間,我的每一次回想,我開始選擇盡可能的「放過自己」 一件一件的好好告訴自己,安撫自己一直以來的每一道傷 2005-2010 和 2016-2018 我繞了好大一圈,學會好好愛自己
放棄的背後,是期限到了,執著累了,主動夠了,心傷透了。
Thumbnail
在面對負面事件與情緒掙扎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沮喪與無助。本文探討如何跳脫自我情緒控訴,並理解復原歷程是個螺旋向上的過程,透過同理自己,我們可以啟動改變,逐漸走出情緒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