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為什麼讀書沒有用?為什麼我要持續寫作?

更新於 2024/10/17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為了強迫自己學習一樣新東西,最快的方式,就是答應一場分享。

就像 2023 年的時候,生成式 AI 突然爆發,去參加了幾場 AI 小聚,覺得講者都很厲害,自己卻什麼也不懂,得要趕緊跟上 AI 才行。

為了強迫自己搞懂,就先不要臉的報名說要當講者,要上台分享,當然報名當下是完全一片空白的。反正,deadline-driven,為了演講的那天不要丟臉,就會強迫自己在 dead-line 之前,把它弄懂。

我是一個很喜歡學新東西的人,而長期以來,最好的學習,其實是教學跟分享。

教學跟分享是一種很強的拉力,強迫給自己的大腦 input ,為了要能夠輸出,強迫自己大腦處理,然後拉出分享的 output。(拉出?)

簡報是我最常做的分享方式,也是目前自己最熟悉的格式。為了要做好一場簡報,需要強迫自己把要談的內容,學到至少融會貫通的理解,才能夠交付一場有衝擊的演講。

當然寫部落格跟電子報,也是一種分享,也是現在我越來越掌握起來的格式。其實寫作,對我來說,都是一種強迫學習的過程。

因是,光是閱讀不是學習,光是聽很多演講也不是學習。關鍵是寫作與分享,把讀到的 input,再用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做出 output,有了 output ,那些 讀來的 聽來的 input,才會經過大腦真正的 process,才能對所讀到的知識,真正有自己的一份理解。

所以寫作與分享,對我來說,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Pasted image 20240907165747.png

Pasted image 20240907165747.png

為什麼講座或課程也沒有用?

反過來,其實聽很多演講,並沒有什麼用。

講座作為一種媒介,也沒有仔細考慮「認知模型」。講座如果是單分面的宣講,就認知科學中,屬於一種「傳輸主義」。

也就是我們認為: 「講師做了一個演講 > 聽眾聽完了內容 > 然後聽眾都理解了。」

事實上,課程也一樣形式,也就是我們認為: 「老師在課堂上教了一些想法 > 學生聽了課程 > 然後學生都就都學會了。」

講座或課程要有效,通常會發生在講課之後。聽眾或學生,嘗試自己動手解決問的時候。這也是為什麼真正的課程,需要準備作業題目、需要寫論文或報告、或需要設計實作,讓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講座只是熱身,給了一些 input 的材料。自己動作做、做一些產出 output,才是真正的學習。

為什麼閱讀沒有用?

同樣的,書籍的格式,並沒有考慮認知模型。

也就是誇張地說:「作者在頁面上用文字描述一個想法 > 讀者閱讀這些文字 > 然後讀者就理解這個想法」

讀者如果要真正的理解,他們必須用自己的大腦,真正處理過這些文字。像是:做一些自己筆記整理。與他人討論。寫一篇回應的文章。或者直接試著應用於自己的工作或生活。

閱讀只是學習的前菜。實作才是學習的主菜。

做一些筆記,而不僅僅把作者的話再抄一次。我們需要透過自己做筆記,去總結、去分析、寫出了自己的心得分享。這才是閱讀後,真正經過自己大腦處理後的理解。

當然也可以透過 AI 幫忙閱讀,AI 幫忙總結、甚至 AI 幫忙產生心得。

只是,透過 AI 的閱讀與總結,可以幫助快速獲得「資訊」,但無法幫忙你快速獲得「知識」。真正對知識的理解,不能只是閱讀,而是要透過實作或分享。

透過 AI 幫忙總結書籍,AI 並不會幫忙你獲得「智慧」,但 AI 可能會。

什麼是達克效應?

Pasted image 20240907170908.png

Pasted image 20240907170908.png

「無知比知識更容易招致自信」- 查爾斯·達爾文

如果我們只是看了書,上了一些課,就以為我們自己都懂,還四處跟別人分享,講的頭頭是道,還可以評論其他人的看法,宛若自己是領域大師。一不小心,就落入了「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又稱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這個效應描述一種「認知偏誤」,也就是:「越是無知的人,越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知識越豐富的人,反而會低估自己。」

對一個領域知識理解的最少的人,往往反而是那些在社群上講話最大聲的人。而真正領域內的專家或大師,有時候反而不太說話,因為他們擔心自己仍然不足,說出來的話太過淺薄。

不過,網路改變了媒體的型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聲,每個人都有機會帶來影響力,無論談及的內容是否正確。

影響力或擴散力,來自於內容的渲染力,而不是內容的知識品質。

財經網紅變成產業專家、社群網紅變成電商達人,講的都比真正的產業內部人還懂產業的樣子,但可能其實,他們都沒有真正的實作過。

也不能說這些內容都是錯的,只是真正的實作下去,看到的問題複雜很多,解決問題的答案很難簡單說。但大眾需要簡單的問題、簡單的答案,太複雜的內容,通常很難有按讚。

AI 帶來的達克效應

作家有兩種類型:「那些知道自己在想什麼並寫出來的人;以及那些透過嘗試寫作來發現自己在想什麼的人。絕大多數人類屬於後者。」-- EM. Forest

寫作的過程,根本是一種發展自己的大腦的過程。這就是為什麼寫作對自我學習如此有益。寫作迫使我們釐清自己的論點,尋找相關的證據,以及發現靈感的片刻,最重要的是,學會用簡單而清楚的句子表達自己。

對許多人來說,這並不容易。也自然,我們會開始依賴 AI 來寫作,透過 AI 來生成文字,使用AI,等於我們輕易放棄了 - 透過書寫來學習的神聖過程。

如果沒有適當的指引,我們將輕易的外包我們的學習能力給機器,而透過 AI 的閱讀、AI 的書寫,AI 越來越會學習,而我們越來越會裝逼,因為 --「達克效應」。

AI 會幫助一個人覺得自己很威,但其實很可能,這個人什麼都不懂。自信爆棚,知識零分。

書寫為什麼重要

「書寫」在人類學習的過程中,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

就像學語文一樣,越來越多科學證明,聽說讀寫四個動作裡面,"說" 跟 "寫" 比 "讀" 跟 "聽" 重要許多。透過大量地說跟寫,比大量的讀跟聽,更容易學好一個語言。

現在的時代,資訊太多了。就算透過 AI 總結的資訊,其實,總結的資訊,資訊最後還是資訊。如果我們的大腦沒有真正的處理這個資訊,資訊還是資訊,而大腦不是一個負責任的資訊儲存者。

「寫」這個動作,扮演了最佳協助者的角色,它引導我們的大腦去思考、閱讀、學習、理解那些資訊、然後產生自己的想法,轉化成為自己的知識。書寫的同時,你也在思考、閱讀、理解、產生看法。

事實上,書寫,只是最簡單的部分,書寫只是一個形式,思考才是裡面的核心。書寫不是幫助我們記下來,而是幫助我們的腦動起來。

你的大腦透過書寫在處理資訊,透過處理資訊,轉化成自己的知識,透過透過長時間一再實用這些知識,並在每一次獲得回饋,你的心就會發展出智慧。

原文刊載:零售的科學
請我喝杯咖啡~支持我繼續寫作
本篇內容共 272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零售的科學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597會員
96內容數
Hello,大家好,我是 91APP 產品長 李昆謀( Happy Lee ), 因為這十年來,一直在幫零售業做數位轉型,會在這邊分享 OMO、新零售、大數據、電子商務 等等相關的內容,也算是把這些年來的經驗,自己做個整理。歡迎大家追蹤我的專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arnter 預測到2026年,傳統搜尋引擎流量將大幅下滑,AI技術的發展使得「零點擊搜尋」變得更加普及。Google 也推出了AI Overview功能來應趨勢。這種變化可能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如Perplexity計劃推出的廣告分潤機制,為創作者提供新的收入
關於聯邦宇宙 Fediverse 的初步介紹,用實際範例說明 ActivityPub 協議的功能與特色,同時也實驗目前 Threads 支援的能力
本篇文章探討了 NAPL 模型中的三倍購物週期,及其在會員分群計算中的重要性。透過回購人數的 80/20 法則與 GMV 貢獻度的分析,探討如何根據會員的購物行為來判斷活躍度,並驗證三倍購物週期作為活動與流失的分界點。透過不同維度的計算模型,強調這一關鍵變數對於會員行為理解的重要性。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因應未來不斷變化的消費場景,零售業的數位轉型,要打造出「可組合式商務」(Composable Commerce),以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創造靈活而有高適應性的企業。MACH 架構是一套打造可組合式商務的技術原則。
品牌要怎麼發展 D2C 呢?本指南希望可以提供的一個簡單的發展路徑,讓讀者作為一個參考。一個清晰的 D2C 服務骨幹,也就是從基礎到應用,從新的系統整合思維、發展 OMO 策略、搭建所有的自營通路,匯聚自己的全通路數據、再用規劃清楚的開放API來接上應用生態系。 科技的發展腳步越來越快,從電商
Garnter 預測到2026年,傳統搜尋引擎流量將大幅下滑,AI技術的發展使得「零點擊搜尋」變得更加普及。Google 也推出了AI Overview功能來應趨勢。這種變化可能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如Perplexity計劃推出的廣告分潤機制,為創作者提供新的收入
關於聯邦宇宙 Fediverse 的初步介紹,用實際範例說明 ActivityPub 協議的功能與特色,同時也實驗目前 Threads 支援的能力
本篇文章探討了 NAPL 模型中的三倍購物週期,及其在會員分群計算中的重要性。透過回購人數的 80/20 法則與 GMV 貢獻度的分析,探討如何根據會員的購物行為來判斷活躍度,並驗證三倍購物週期作為活動與流失的分界點。透過不同維度的計算模型,強調這一關鍵變數對於會員行為理解的重要性。
分析中提到科技的迅速發展,如何改變我們對孤獨的理解及應對方式。。從電影《愛情不用翻譯》和《雲端情人》的角色互動,反思人類與AI的情感關係,討論AI是否只是暫時的慰藉還是真正的陪伴。研究顯示,已有產品如Replika幫助用戶減輕社交焦慮,但也引發了對人類情感與AI互動的深入思考。
因應未來不斷變化的消費場景,零售業的數位轉型,要打造出「可組合式商務」(Composable Commerce),以快速因應市場變化,創造靈活而有高適應性的企業。MACH 架構是一套打造可組合式商務的技術原則。
品牌要怎麼發展 D2C 呢?本指南希望可以提供的一個簡單的發展路徑,讓讀者作為一個參考。一個清晰的 D2C 服務骨幹,也就是從基礎到應用,從新的系統整合思維、發展 OMO 策略、搭建所有的自營通路,匯聚自己的全通路數據、再用規劃清楚的開放API來接上應用生態系。 科技的發展腳步越來越快,從電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當你習慣用這種方式寫作,那自然很難去想像它能夠走向訂閱制的模樣,因為你自己也心知肚明:到目前為止,你的每一篇品牌下的文章是斷裂的、鬆散的,沒有一致明確到可以讓讀者一眼看出「就是你」的主軸展演。那這種情況下還想去搞訂閱制根本是不可能的。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Hi 我是 VK~ 去年底,看到專門在討論思考方式、決策,或是如何學得更好等主題的熱門網站 Farnam Street 創辦人 Shane Parrish 出了新書《Clear Thinking》。 身為他文章長期讀者的我,二話不說去找了這本新書來看,斷斷續續地看,直到最近才把這本《Clear
今年本來訂下了年末作業是要把小說寫完,但現在我改變計畫了:我想健康地寫作,完成我的目標,也要過好自己的生活。遠大的理想仍在,我仍然想要實現它,但我不會再像過去盲目而不顧一切地想拼命,而是以循序漸進的緩慢步調,慢慢前進。 我知道不需要焦躁,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
當你習慣用這種方式寫作,那自然很難去想像它能夠走向訂閱制的模樣,因為你自己也心知肚明:到目前為止,你的每一篇品牌下的文章是斷裂的、鬆散的,沒有一致明確到可以讓讀者一眼看出「就是你」的主軸展演。那這種情況下還想去搞訂閱制根本是不可能的。
本篇文章介紹了麗薩·克龍的著作《你能寫出好故事》,她是一位知名的故事教練,透過腦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了成功故事的要素與寫作方法。文章詳述了吸引讀者的故事要素,包括情節、人物、挑戰和變化等,並強調了突出焦點及製造衝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高效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它是每位寫作者不可或缺的創作指南。
回想起來,五年前剛剛使用方格子寫教學心得時,往往想到什麼點子寫什麼、遇到什麼教學狀況寫什麼……毫無組織架構可言。然而,隨著越寫越多,這些文章竟然漸漸在我眼前相連成幾條清晰的脈胳,每一條脈胳都是一個主題,每一、兩個主題似乎都有寫成一本書的價值。
Hi 我是 VK~ 去年底,看到專門在討論思考方式、決策,或是如何學得更好等主題的熱門網站 Farnam Street 創辦人 Shane Parrish 出了新書《Clear Thinking》。 身為他文章長期讀者的我,二話不說去找了這本新書來看,斷斷續續地看,直到最近才把這本《Clear
今年本來訂下了年末作業是要把小說寫完,但現在我改變計畫了:我想健康地寫作,完成我的目標,也要過好自己的生活。遠大的理想仍在,我仍然想要實現它,但我不會再像過去盲目而不顧一切地想拼命,而是以循序漸進的緩慢步調,慢慢前進。 我知道不需要焦躁,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在努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Thumbnail
過去我學習的方式的是多閱讀而少輸出,因為覺得自己累積不夠寫不出好文章,再來就是相信讀書是潛意識的潛移默化,曾經聽過一句話: 「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Thumbnail
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學? 該學什麼?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
Thumbnail
了解這麼多純粹問題,那我們回過頭來談,當你的閱讀量已經數十或破百,而且是讀書不是看書,有相當的累積,開始出現通透感,下一步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閱讀是獲取新知識和信息的有效途徑,能夠增強語言技能和思維能力,並培養同理心。此外,閱讀還可以帶來娛樂和放鬆,激發創意,並有助於個人成長和智力發展。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今日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似乎每個人都有學習焦慮。許多人加入了大量的線下、線上課程,買了不同領域的書籍,但學習到的知識到底怎樣能為人生加成?我們又到底要怎樣學到知識的內涵,進而內化成我們的工具與服務產品,讓我們為自己創造更多價值呢?
Thumbnail
做中學學中做,這句話屬實不假,我沒有很聰明但也不笨,就是理解力弱了些,不過這些並不妨礙我學習,雖然我鑽牛角尖,但也並非壞事,至少我會找到所有我能找的方法去解決我眼前的問題。 我從來沒有正規的學習過電腦的任何東西,什麼excel、word、autocad...,但就是做中學,不知不覺也都會操作使
Thumbnail
不要想得太複雜,筆者當年剛開始時,寫作功力也很低,內容往往是擷取閱讀過的片段,硬是加入到文章中。類似填空,自己想了一個概念,然後找可以用的內容填進去。 年紀比較輕的族群,寫出的網文往往有這種特性,這是理所當然的,年齡跟閱讀總量一定有關,所以習慣引經據典,非得要找到大師、師傅、導師的語錄進去。
Thumbnail
近年網上大量「閱讀心得」文章,甚至有網站、Podcast以書籍要點整理作為賣點,收費訂閱。因為他們看到一個市場: 人們愈來愈不願投放時間閱讀,只想快捷掌握要領。 走捷徑,是近年愈演愈盛的都市趨勢。 然而,到底短短幾篇閱讀筆記,能否真正促進你的成長? 1.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Thumbnail
過去我學習的方式的是多閱讀而少輸出,因為覺得自己累積不夠寫不出好文章,再來就是相信讀書是潛意識的潛移默化,曾經聽過一句話: 「你讀過的書,都藏在你的氣質裡。」
Thumbnail
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學? 該學什麼?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
Thumbnail
了解這麼多純粹問題,那我們回過頭來談,當你的閱讀量已經數十或破百,而且是讀書不是看書,有相當的累積,開始出現通透感,下一步呢?
Thumbnail
你是否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滿腔熱血買了線上課程或實體課程,卻在開始後不久就感到力不從心?或是實際動手做之後,才發現根本對這個主題沒興趣?別擔心,你不是一個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速成」、「保證學會」的資訊轟炸,卻忽略了學習的本質與方法。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目前我的
Thumbnail
閱讀是獲取新知識和信息的有效途徑,能夠增強語言技能和思維能力,並培養同理心。此外,閱讀還可以帶來娛樂和放鬆,激發創意,並有助於個人成長和智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