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藝術的間離效果-- Whatzart HK「我非我」展覽作品簡介與聯想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針對社會議題的揭露反省的現當代藝術創作,或者是血脈賁張的直球對決;或者是藉諷刺、暗示的手法表現的曲球、變化球。但期望刷新觀賞、參與者的三觀,進而行動的最終目的並無二致。正因如此,即使崇尚形式主義到極致的現代主義,依然產生普普藝術來剝離當代工商生產與消費主義的幸福假面。到了全面質疑主流價值、去中心化的後現代時代,具象藝術、行為藝術、跨界展演更理所當然。但相對而言:創作者經常代入自身角色過多,作品留白過少,結果侵蝕了觀賞的樂趣、沒收了對話的空間。漲滿的激情,反而讓所有參與者無法掙脫藝術表現的情境(文本、圖像、劇情、角色)從而難以促成體驗者思考與行動。戲劇大師布萊希特乃提出了「間離效果」,將演員從作品與角色適度抽離,以保留虛幻再現與真實世界的距離來同時追求藝術表現與社會行動兩者的最大化。我有興趣的就是在當代視覺藝術可否實踐這種「間離效果」時,催發樂趣、啟迪知性。

布萊希特提倡間離效果理論,據稱是受到中國傳統戲劇的啟發。我想到往昔戲台兩旁掛出的一副名聯的上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不但活畫出演員有意識地從角色抽離,成為主動的詮釋表演藝術家,而陳設在傳統四面台而非現代西方劇場鏡框式舞台的對聯,也是打破第四面牆的點題。本次展覽以「我非我」為題,即是致敬傳統戲劇與布萊希特。

本次邀請的Rosie Gibbens 與曾怡馨的展出,也是在發揮間離效果之中,追求藝術表現與議題探索的最適張力。謹就具體作品說明如下:

Rosie Gibbens:

Rosie Gibbens: Planned Obsolecence

Rosie Gibbens: Planned Obsolecence


  1. Planned Obsolecence (2022): 本次展出四張攝影輸出,均為變形的身體影像。創作靈感來自辦公室惡作劇--員工在闃無一人的辦公室裡加班到厭煩,就用影印機來影印自己的身軀,自娛並抗議。Rosie 在過去展出時也經常在現場坐上影印機表演。但這些展出的輸出影像的殘缺、變形肢体,讓人聯想到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 A. I."裡面的智能機器人的墳場。Rosie 表示:這些是將「身体與低科技融合後的賽柏格」,人機的融合預示的未來,卻無法掩蓋先天/設定的失誤。而我看到的,則是另一種光景:在賽柏格時代,過保固期、甚或單純因為進階版本上市,就把原本賽柏格/肢體丟棄,跟換新手機一樣。這就是計畫性的過時淘汰(Planned 親膚Obsolecence)
  2. The New Me (2023): 原本是包含錄像、AR、NFT的系列, 本次展出其中三部錄像作品。Rosie假設成立一家自動化家電與健身器械公司,拍攝「促進親密關係的雙人機械刷牙機」、「全身肌肉健身親膚房間清潔機」、「讓自己跟寵物貓同化的辮子飛輪」的產品廣告。自動化家電與健身器械電視廣告可追溯1950年代美國,而諸多微笑滿足的主婦輕盈舞動在電動設備,旁白號稱是解放了女性,實際上只是男性視角與想像下的謬論!Rosie希望揭露人對自身商品化與機械本身的性別分工的迷思。我認為他不是單純置換所謂性別分工角色、人與他者、商品的衝突, 而是以戲謔的方式徹底質疑性別分工、角色認同、人類功能價值的邏輯。

曾怡馨:

曾怡馨:上海灘女孩

曾怡馨:上海灘女孩


  1. 名畫系列:做為展場主視覺,表面上看來只是對《嘉布麗葉·戴斯特雷與她的一位妹妹》(Gabrielle d'Estrées et une de ses sœurs)的戲仿,重要的其實是曾怡馨如何選擇、勸誘、指導、協作一名白人女同志完成本件作品的過程。他想反省的是藝術家的身分、角色、權力關係,並批判藝術創作的單向與崇高。以這個角度來說,影像本身是這整段關係,或者說演出的印記。
  2. 上海灘女孩系列(2015):曾怡馨曾移居澳門,對五光十色、衣香鬢影的回應之一,即是把時裝雜誌的姣好模特兒照片「去臉」、表面上像小孩子塗鴉課本人臉的惡作劇,實際上是對拜金主義文化的人體符碼與美好形象的抹煞--如果把美女「去臉」了,美麗都會風情的想望還剩什麽呢?
  3. 麥滴兒拉福斯的人臉系列(2023):可以看成「上海攤女孩」的進階版--如果把去臉美女置換成可愛、驚喜的消費品會怎樣?與16世紀義大利藝術家Giuseppe Arcimboldo的水果臉肖像畫相比,曾怡馨這批的臉清一色是女性,反性別刻板印像與男性凝視的視覺剝削,不言可喻。
  4. 麥迪兒拉福斯的香港故事(2022):新冠期間的三級隔離,使曾怡馨懷念起他在香港求學的歲月。於是以水墨的手法描繪出港島最早啟用,也是最長的遠足徑:麥理浩徑。曾怡馨比擬為古人的「臥遊」,特意選擇創作於冊頁,乃由於東方山水獨特的拼接與多視點構圖,與人類記憶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本作品異於傳統山水之處:一是以針筆、鋼筆, 而非毛筆創作;二是題款看似古詩文,實在是將英文句子以中文音譯方式書寫而出,輔以書法字體及鈐印。觀者須以英文來解碼。這讓人直覺聯想佛經裡五不翻的梵語漢譯;三是在山水花樹樓宇間偷渡了很多非古非今的人嬉遊。「每一個人物都在偷偷敘說及觀察著自身身體的變化、情感的流動和關係的消逝。」而我認為這些無臉的、不知男女、不識古今的人物,也是刻意對古畫人物角色格套的悖逆。
  5. 麥滴兒拉福斯的愛樹故事(2024):香港故事是對香港的懷念, 愛樹故事是對草木的抒情;香港故事紀錄景物與人事,有「再現」當代的對象;平列冊頁構圖,更多的是向傳統花卉樹石冊頁墨蹟致敬。然而,曾怡馨也不忘置入那些無分古今的無臉人。但與其說是演繹故事,我認為這些是藝術家本人作為化身與作品裡的樹互動。

Rosie Gibbens的作品較科技、行為導向,但也像是當代全球化生活的片斷,是共時性與不黏著於特定語言文化的;曾怡馨的作品呈現更長的時空歷程與自身記憶。兩位的作品本身具備相背的元素以外,彼此也因而產生對比。然而這種對比與其說是強烈碰撞,更不如看成戲台上的名角競演,或者是傳統廟會裡的戲班拼場,是良性的競合。但這樣的竸合,挑戰古典與當代的對立、男權中心的價值與視角、科技樂觀主義的賽博格幻夢、消費主義拜物教導致人類從肉體到心靈的全面裂變疏離等嚴肅議題。這些都能看成是主題之間、手法之間、藝術家之間彼此有距離之下的唱和。

從風格來看:創作者不以聲嘶力竭、血脈賁張的強烈投入來宣示,反而有點抽離、幽默,充分留白。這也類似第三代女性主義揚棄直接對抗與換位的抗爭。一方面是因為時代變化,另一方面是直接對抗二元代換--男人能,為什麼女人不能,實際上是墮入同一個邏輯的牢籠。Rosie 與曾怡馨即是從根本上拒斥這種理路,又遵守藝術家對藝術品味的忠誠。因此,參觀「我非我」展,不是一個說教的場合,而是老少咸宜的歡樂體驗。在距離之中,享受潛移默化。

https://www.instagram.com/p/DAckj7RBKm2/?igsh=MnJtNGJwZ2dheTMz



19會員
89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ang-Ywe Ly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衛報用社論,而不是某一藝評家的名義宣傳梵谷特展,一方面是重視國家藝廊兩百周年展,另一方面,是這個展夠份量,展品夠代表性。比方納入梵谷1889年的自畫像、向日葵、隆河上的星夜、臥室等。不少是其他國家大館如美國國家藝廊、奧賽美術館的珍藏,此番慨允借展,極為難得。
自撰寫藝術市場評介以來,我不斷提醒居高思危,在藝壇裡高唱不協和音。當下市況果如預期邁入蕭條,我卻希望鼓勵大家抓緊機會,開始佈局了。不信嗎?我觀察Artprice的調研,發現似乎歐美藝術市場確實有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梵谷躍為普世的文藝英雄,最大原因是現代商業社會的挪用、二創,以及1980年代以降的市場炒作。且不說梵谷作品幾乎是各國資本家炫耀收藏火力的指標,關於梵谷的電影、動畫、歌曲、文創商品就不知凡幾,層出不窮。梵谷的挪用與迷因尤其方興未艾。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以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資訊,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
回顧2024上半年各大藝術拍賣會的交易成果和市場反應,分析目前全球藝術市場的交易趨勢,並探討下半年的藝術市場走向。
衛報用社論,而不是某一藝評家的名義宣傳梵谷特展,一方面是重視國家藝廊兩百周年展,另一方面,是這個展夠份量,展品夠代表性。比方納入梵谷1889年的自畫像、向日葵、隆河上的星夜、臥室等。不少是其他國家大館如美國國家藝廊、奧賽美術館的珍藏,此番慨允借展,極為難得。
自撰寫藝術市場評介以來,我不斷提醒居高思危,在藝壇裡高唱不協和音。當下市況果如預期邁入蕭條,我卻希望鼓勵大家抓緊機會,開始佈局了。不信嗎?我觀察Artprice的調研,發現似乎歐美藝術市場確實有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梵谷躍為普世的文藝英雄,最大原因是現代商業社會的挪用、二創,以及1980年代以降的市場炒作。且不說梵谷作品幾乎是各國資本家炫耀收藏火力的指標,關於梵谷的電影、動畫、歌曲、文創商品就不知凡幾,層出不窮。梵谷的挪用與迷因尤其方興未艾。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以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資訊,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
回顧2024上半年各大藝術拍賣會的交易成果和市場反應,分析目前全球藝術市場的交易趨勢,並探討下半年的藝術市場走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這不是一堂歷史課,而是一場另類取樣的公民參與。」 來賓介紹👏 -- 導演:廖俊凱 -- 編劇:沈琬婷 🔎「我為什麼是我」的大型益智節目 🌏「限定認同」:世界上許多已經宣布自身是主權國家的獨立政治實體,正尋求國際社會將其作為法律上的主權國家予以外交承認,但卻並未因此得到普遍承認。
Thumbnail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由嚎哮排演演出。 長期自己看戲居多,陷入選擇慣性,只看有興趣的議題或劇團演出,老友的帶領下,突破我的慣性選擇,在星期五的夜晚點亮不一樣的視野。 第一次看嚎哮排演的演出,歌詞的流暢動讓我印象深刻,國語+台語混合式的音樂劇,劇情超級落地(很親民)...
Thumbnail
並非受限於「表演場地不足」,而是為了打造不同於黑盒劇場的創作可能,去年在非典型劇場空間的演出與策展甚為蓬勃:
  從「一部好作品」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可被說成是某種對藝術偏執或堅持的產物。即便面前是有大聲望的、對票房有所幫助的演員,如果那些片段在最終成品中不需要,就果斷剪除。那些最後沒被用進去的影像也不能說是毫無用處,它們是世界觀的其中一部份,或至少是某種「if線」,那些事情朦朦朧朧發生過,像是在夢境裡面。
Thumbnail
以戲劇與戲曲的差異、戲曲的源起,以及戲曲的根基三個方向為重心。
Thumbnail
《這不是個大使館》是一部充滿實驗與衝撞感的作品。表演者在舞台上揭露自身立場,觸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大膽挑戰現實,台灣因而在短短兩小時的劇場時空裡頭被歡迎、被承認、被視作一個真正的國家。這也或許是所謂「藝術自由」的實踐,在藝術發生的場域裡頭,思想、言語、表達得以毫無邊際,不受任何限制的束縛。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繼2023年以「未來到劇場」為主軸探討科技、疾病與超人類主義之後,2024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以「換『劇』話說」為策展主題,透過四檔當代跨界節目展現劇場無窮的魔幻手法,經由衝擊觀眾視覺和激發想像來拋問性別、環境與生命本質的重要性,進一步映照現實也預警人類的未來!
Thumbnail
🌿「一齣戲歷經演出中千錘百鍊,長時間的醞釀成就經典好戲」 來賓介紹👏👏👏 -- 看家戲策展人:吳明德老師 -- 布袋戲歌姬:黃鳳儀 👩‍🎤🎼🎙️🗣️🙌👺 “看家戲”是什麼呢?☝️-- 又名「帶家戲,為民間劇團招牌拿手劇目
Thumbnail
在小劇場中,觀眾形成三面。 在小劇場裡,同時也是排練場。 在排練場裡的鏡面與演員化妝台也掀開布幕,讓觀眾一窺排練場的究竟。 雖然是小小的劇場,透過鏡面、觀眾的三面與化妝台的鏡子映照中,觀眾如同身歷其境置身於戲的情結。 視線穿過舞台,同時看見了舞台上的演員,同時也看著與你同樣注視著演員的觀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這不是一堂歷史課,而是一場另類取樣的公民參與。」 來賓介紹👏 -- 導演:廖俊凱 -- 編劇:沈琬婷 🔎「我為什麼是我」的大型益智節目 🌏「限定認同」:世界上許多已經宣布自身是主權國家的獨立政治實體,正尋求國際社會將其作為法律上的主權國家予以外交承認,但卻並未因此得到普遍承認。
Thumbnail
《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由嚎哮排演演出。 長期自己看戲居多,陷入選擇慣性,只看有興趣的議題或劇團演出,老友的帶領下,突破我的慣性選擇,在星期五的夜晚點亮不一樣的視野。 第一次看嚎哮排演的演出,歌詞的流暢動讓我印象深刻,國語+台語混合式的音樂劇,劇情超級落地(很親民)...
Thumbnail
並非受限於「表演場地不足」,而是為了打造不同於黑盒劇場的創作可能,去年在非典型劇場空間的演出與策展甚為蓬勃:
  從「一部好作品」的角度來說,這或許可被說成是某種對藝術偏執或堅持的產物。即便面前是有大聲望的、對票房有所幫助的演員,如果那些片段在最終成品中不需要,就果斷剪除。那些最後沒被用進去的影像也不能說是毫無用處,它們是世界觀的其中一部份,或至少是某種「if線」,那些事情朦朦朧朧發生過,像是在夢境裡面。
Thumbnail
以戲劇與戲曲的差異、戲曲的源起,以及戲曲的根基三個方向為重心。
Thumbnail
《這不是個大使館》是一部充滿實驗與衝撞感的作品。表演者在舞台上揭露自身立場,觸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大膽挑戰現實,台灣因而在短短兩小時的劇場時空裡頭被歡迎、被承認、被視作一個真正的國家。這也或許是所謂「藝術自由」的實踐,在藝術發生的場域裡頭,思想、言語、表達得以毫無邊際,不受任何限制的束縛。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繼2023年以「未來到劇場」為主軸探討科技、疾病與超人類主義之後,2024中國信託新舞臺藝術節以「換『劇』話說」為策展主題,透過四檔當代跨界節目展現劇場無窮的魔幻手法,經由衝擊觀眾視覺和激發想像來拋問性別、環境與生命本質的重要性,進一步映照現實也預警人類的未來!
Thumbnail
🌿「一齣戲歷經演出中千錘百鍊,長時間的醞釀成就經典好戲」 來賓介紹👏👏👏 -- 看家戲策展人:吳明德老師 -- 布袋戲歌姬:黃鳳儀 👩‍🎤🎼🎙️🗣️🙌👺 “看家戲”是什麼呢?☝️-- 又名「帶家戲,為民間劇團招牌拿手劇目
Thumbnail
在小劇場中,觀眾形成三面。 在小劇場裡,同時也是排練場。 在排練場裡的鏡面與演員化妝台也掀開布幕,讓觀眾一窺排練場的究竟。 雖然是小小的劇場,透過鏡面、觀眾的三面與化妝台的鏡子映照中,觀眾如同身歷其境置身於戲的情結。 視線穿過舞台,同時看見了舞台上的演員,同時也看著與你同樣注視著演員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