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必讀:從合作中學習,拓展你的學術視野】

更新於 2024/10/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24年6月11日下午,我和李沅桐博士在UCLA的校園裡一起拍了畢業照。沅桐是我博士期間第一位合作的學術夥伴。我們一起研究了Machine Unlearning和Preference Matching的相關課題,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合作對於學術發展的重要性。


▌學術合作的重要性


在學術界,尤其是碩博士生階段,很多人會選擇單打獨鬥,專注在自己的研究上。然而,與同儕合作不僅能拓展你的知識面,還能讓你學會如何更有效地分工合作。我和沅桐的合作讓我看到了團隊研究的力量,尤其是他身上展現出的積極向上、樂於分享的特質,讓我們的研究能夠有更好的進展。


▌合作中的成長與轉變


在和沅桐合作之前,我的研究模式比較單純,總是自己一個人埋頭研究數學和推導機率統計理論。這種獨自奮鬥的過程在臺大的理學院裡很常見,很多研究生都習慣一個人進行研究。然而,與他合作之後,我學會了如何利用不同人的專長來解決更大的問題。碩博士階段是我們逐步學習領導和協調團隊合作的好時機,這不僅能提升個人的研究效率,還能讓整體的研究成果更有深度。


▌台灣與美國研究文化的對比


台灣的學術環境有時候會給人一種「各自為政」的感覺,教授與研究生往往專注在各自的領域上,缺少跨領域的交流。相較之下,美國的研究環境強調合作,尤其是在跨學科的研究上,能夠迅速聚合不同專長的學者,共同解決複雜的問題。我在美國學到的最大收穫之一,就是如何將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團結起來,推動研究快速進展。


▌給碩博士生的建議


作為碩博士生,在學術道路上你會遇到許多挑戰,尤其是在研究過程中卡關的時候,合作往往是打破僵局的關鍵。我鼓勵你們主動尋找與同儕或不同領域的學者合作,這樣不僅能提升你的學術深度,還能讓你學會如何協調團隊,為未來進入學術界或產業界做好準備。


沅桐博士畢業後將前往Meta擔任Research Scientist,這是他研究成果的最佳證明。我期待未來能與他再度合作,探索更多現代科技社會中的新問題,並推動資料科學領域的進步。


對於正在讀碩博士的你,與他人合作不僅是一種學習,也是未來成功的關鍵。

avatar-img
526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1. 將研討會當作「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 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許多學生過度專注於在研討會上展示自己的工作,期望讓研究社群注意到自己。雖然這能鍛鍊公眾演講能力,但忽略了更重要的機會是去學習他人的研究。 2. 將研討會視為「單純吸收資訊的場合」:
大學生在做專題時,常常會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的差別。事實上,兩者的性質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若想從「科學作家」進階為「科學家」,理解這點十分重要。 ▋課程專題報告:科學作家的練習 課程專題報告更像是一種「科學作家」的練習。學生透過整合、整理各種文獻,將資訊拼湊成一篇完整的
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有一個常見的誤解,認為自己可以「選擇」畢業後要走學界還是業界。然而,事實是,當你還在PhD的1825個日子裡,每天如何使用你的時間,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決定你「適合」去學界或業界了。 很多博士生不明白的是,「選擇」和「適合」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異。 ▌每個選擇都
在碩博士的學習階段,我們常面臨大量知識與資訊的壓力,如何有效管理與內化這些知識,成為一個關鍵挑戰。我發現透過「得到」這樣的平台學習,可以幫助我高效吸收內容,而我也發展出一套系統化的策略,讓這些學習成果轉化為個人洞見,進而產出具有價值的內容。 ▌拆解課程內容,建立資訊塊 每堂「得到」課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和知識常常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解釋現象、甚至制定研究方向。然而,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在他的新書《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中探討的「謬見」
近年來,科技趨勢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身處於研究前沿的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變化尤為顯著。美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他的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中提出,科技正在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奇點時代,人工智慧(A
1. 將研討會當作「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 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許多學生過度專注於在研討會上展示自己的工作,期望讓研究社群注意到自己。雖然這能鍛鍊公眾演講能力,但忽略了更重要的機會是去學習他人的研究。 2. 將研討會視為「單純吸收資訊的場合」:
大學生在做專題時,常常會混淆「課程專題報告」和「專題研究」的差別。事實上,兩者的性質與目的是完全不同的。若想從「科學作家」進階為「科學家」,理解這點十分重要。 ▋課程專題報告:科學作家的練習 課程專題報告更像是一種「科學作家」的練習。學生透過整合、整理各種文獻,將資訊拼湊成一篇完整的
在攻讀博士的過程中,許多人會有一個常見的誤解,認為自己可以「選擇」畢業後要走學界還是業界。然而,事實是,當你還在PhD的1825個日子裡,每天如何使用你的時間,實際上就已經開始決定你「適合」去學界或業界了。 很多博士生不明白的是,「選擇」和「適合」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差異。 ▌每個選擇都
在碩博士的學習階段,我們常面臨大量知識與資訊的壓力,如何有效管理與內化這些知識,成為一個關鍵挑戰。我發現透過「得到」這樣的平台學習,可以幫助我高效吸收內容,而我也發展出一套系統化的策略,讓這些學習成果轉化為個人洞見,進而產出具有價值的內容。 ▌拆解課程內容,建立資訊塊 每堂「得到」課
碩博士生的研究過程中,信仰和知識常常交織在一起,影響我們如何看待世界、解釋現象、甚至制定研究方向。然而,知名心理學家 Dan Ariely 在他的新書《Misbelief: What Makes Rational People Believe Irrational Things》中探討的「謬見」
近年來,科技趨勢已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身處於研究前沿的碩博士生而言,這樣的變化尤為顯著。美國未來學家 Ray Kurzweil 在他的新書《The Singularity Is Nearer: When We Merge with AI》中提出,科技正在引領人類邁向一個奇點時代,人工智慧(A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自2017年7月來到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的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以及強盜演算法(Bandit Algo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6月25日, 來自Boston我指導的學生Thomas拜訪UCLA, 在MeloMelo的店內,問了我關於選擇論文題目, 有沒有什麼心態是需要注意的。 我當時的答案是:「選擇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能探索的問題」。 當你開始有研究的經驗, 你就會發現,研究能
2024年6月25日, 來自Boston我指導的學生Thomas拜訪UCLA, 在餐廳時問了我關於找博士指導老師, 有沒有什麼心態是需要注意的。 說來慚愧,在這個方面我一直不是很積極。 我在2017 Fall 加入普渡大學統計系當博士生, 當時有幸拿到Ross F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習心得和感想。文章充滿感恩和寫實的情感,分享了作者在學術和人生上的成長與收獲。文章內容包括了對老師同學和家人的感謝,也提到了論文的完成和令人感動的祝福。非常動人的一篇文章。
2024年6月11日下午, 與我們研究室的新科博士李沅桐博士, 一起在UCLA的校園拍畢業照。 沅桐是我在博士時期, 第一個學術合作的同儕合作者。 我們一起研究了Machine Unlearning, 與Preference Matching相關的研究課題。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在UCLA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在2024年7月就滿兩年了。 這兩年托老闆程光教授的福, 有了非常多帶學生的機會,算一算也帶了15個學生。 透過帶學生的經驗, 我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各自的優缺點。 許多學生會到我們實驗室找研究實習, 不外乎就
Thumbnail
https://www.technice.com.tw/new-submissions/?openExternalBrowser=1&p_code=F123966007 為了讓年輕學子能夠順利踏入科技產業、掌握職場競爭力的關鍵,科技島要開闢「學長姊帶路」專區,讓業界前輩分享求職與任職的珍貴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自2017年7月來到美國讀博士, 今年2024年已經是在美國的第七年了。 2017-2022這五年, 我在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的普渡大學統計系攻讀博士學位。 當時的研究課題是線上機器學習(Online Machine Learning)以及強盜演算法(Bandit Algo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2024年6月25日, 來自Boston我指導的學生Thomas拜訪UCLA, 在MeloMelo的店內,問了我關於選擇論文題目, 有沒有什麼心態是需要注意的。 我當時的答案是:「選擇你所處的時代才有條件能探索的問題」。 當你開始有研究的經驗, 你就會發現,研究能
2024年6月25日, 來自Boston我指導的學生Thomas拜訪UCLA, 在餐廳時問了我關於找博士指導老師, 有沒有什麼心態是需要注意的。 說來慚愧,在這個方面我一直不是很積極。 我在2017 Fall 加入普渡大學統計系當博士生, 當時有幸拿到Ross F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的學習心得和感想。文章充滿感恩和寫實的情感,分享了作者在學術和人生上的成長與收獲。文章內容包括了對老師同學和家人的感謝,也提到了論文的完成和令人感動的祝福。非常動人的一篇文章。
2024年6月11日下午, 與我們研究室的新科博士李沅桐博士, 一起在UCLA的校園拍畢業照。 沅桐是我在博士時期, 第一個學術合作的同儕合作者。 我們一起研究了Machine Unlearning, 與Preference Matching相關的研究課題。
今天分享一些我參加研討會的經驗。 我在博士一年級到三年級時, 把研討會當作是一個「讓別人認識我的機會」。 例如我曾在統計年會Joint Statistical Meetings (JSM) 2019與2020, 這兩屆研討會去Present我在博士早期的工作。 在會議中
在UCLA統計與資料科學系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在2024年7月就滿兩年了。 這兩年托老闆程光教授的福, 有了非常多帶學生的機會,算一算也帶了15個學生。 透過帶學生的經驗, 我也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學生各自的優缺點。 許多學生會到我們實驗室找研究實習, 不外乎就
Thumbnail
https://www.technice.com.tw/new-submissions/?openExternalBrowser=1&p_code=F123966007 為了讓年輕學子能夠順利踏入科技產業、掌握職場競爭力的關鍵,科技島要開闢「學長姊帶路」專區,讓業界前輩分享求職與任職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