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別照單全收你的念頭: 你不能停止負能量,但可以練習不亂想》
作者: 約瑟夫.阮(Joseph Nguyen)
第九章 〈如果停止思考,要如何實現目標、夢想及抱負?〉書摘:
如果思考是我所有痛苦的根源,而我就這樣停止了思考,那現在我該如何過生活?
我所有的目標、夢想和抱負要如何實現?
我要停止追求生活中的事物嗎?
我會退化成沙發馬鈴薯,不再為生活做任何事情嗎?
目標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由靈感產生,一種是由渴求而來。
當目標是從渴求而來時,我們會有強烈的匱乏和急迫感。我們忙亂地過生活,拚命地尋找答案和更快達成目標的方法,總是向外尋求,永遠覺得不夠,或永遠得不到滿足。
當我們制定目標是出於靈感而不是渴求,情況就會截然不同。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設定目標,是因為深受感動、得到靈感而豁然開朗,感覺更像是一種召喚,而不是義務。我們受到吸引,感覺非做不可。當我們有這種感受時,我們創造是出自富足,而不是匱乏。
當我們停止思考時,我們並沒有停止擁有目標和夢想;事實上,我們是回歸真實的本性,開始出於靈感而非渴求來創造目標和夢想。
我們開始允許來自宇宙的思想進入我們的大腦,引領我們獲得神聖的靈感,創造出世上從未創造過的東西。當我們追隨神聖靈感時,我們會感覺充滿活力、完整、喜悅、愛、平靜和滿足。
如果你觀察孩子們,他們很自然地就對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有最天馬行空的夢想和想像;甚至,大多數時候他們幾乎不曾想過自己有什麼事情辦不到。
我們和孩童唯一的差異是,我們學會了封閉所有由靈感而來的念頭,這些念頭包含了我們真正期盼看到在世界上實現的夢想、希望和目標。我們的腦子裡滿是為什麼我們辦不到的理由,而不是想要創造什麼的念頭。
第十章〈無條件的愛與創造〉書摘:
無條件的創造是不為別的目的而創造,純粹因為想要創造而創造。這樣的創造不是為了金錢、名聲、愛或其他任何東西;我們創造只是因為自己想要,這是源自富足的創造。我們在這種狀態下創造時,內心已經感覺完滿;而所有我們想要感受的愛,就是我們當下所感受到的。
唯有在不思考的狀態下,我們才能無條件地創造。大腦會讓我們認為只因為想做就去做是毫無意義的,但這正是祕密所在。一旦不為其他的理由做事,我們就進入無條件過生活的境界,這時我們就會體驗到流動、合一,以及和宇宙/神直接相連。
第十一章〈體驗當下的平靜、喜悅、愛和滿足之後,下一步該怎麼做?〉書摘:
如果你一直在運用本書中的原理,那你很可能已經可以透過不思考找到平靜。假如還沒有,我強烈建議你記住我們所有負面感受都是來自思考。你只需要意識到這個事實,就會讓思緒沉靜下來,就像髒水裡的雜質沉澱下來一樣。一旦明白那只是你的思維在作祟,其實沒什麼好怕的,你就會在當下的生活中體驗到真正的平靜。
自我是我們永遠無法徹底擺脫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即使在體驗到平靜之後,也可能會出現懷疑、擔憂、焦慮的感覺。
不要試著阻止思考進入大腦,而是讓你盡快想起思考是導致負面情緒的唯一原因。我們不可能阻止思考發生,因為思考已經在我們腦中根深蒂固。
當我們停止思考後,以前用來思考的能量如今都獲得了「釋放」,不過還沒有引導到任何地方,因此我們又回到過去的模式,再度把精力投入在思考中,因為我們習慣了這麼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重新獲得的精力引導到由靈感產生的目標中。
現在你可以將這釋放出來的能量,投入在創造由靈感而來的新目標上,刺激你、推動你進入充滿平靜、喜悅和愛的新生活。
感想:
有次讀書會中提到「召喚」,在小組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理解,輪到我時,我試著表達對召喚的理解,我認為召喚不一定有語言,對我來說是一種圖像,當我說到這裡,小組夥伴似乎有些疑惑,因為多數人習慣用語言來召喚想要的事物,但對我而言,召喚是一個內心視覺化過程,不太需要語言,主要是透過畫面或片段般的影像,把自己嚮往的狀態具象化呈現。
在這個過程中,內心會自然而然地出現限制性想法的聲音。這些想法往往帶著質疑的聲音,覺得某些目標難以實現,這些限制性想法在過去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因為它們幾乎是自動浮現的,然而,讀了書中對思考的描述後,我開始了解到這些限制性想法其實是「思考」的產物,而並非真實的限制。
從這時起,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時常處於一種不自覺的思考中,這些思考給予畫面各種批判與定義,這種察覺成為一個暫停點,我開始有意識地練習停下思考,給自己留出一個空間,不去強迫自己解釋或分析那些畫面,而是單純地觀察它們,漸漸地,我感覺到些許自由。
現在,我體會到「召喚」,並不是從外界獲取什麼,而是允許自己敞開,讓內在的圖像自由地流動,不再受到思考的束縛。透過這樣的練習,我學會了與自我和平共處,也讓生活和創作的過程充滿更多的靈感,並在這過程中得到內在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