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面對死亡、孤獨、意義與自由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面對死亡、孤獨、意義與自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覺得,存在主義是所有諮商取向中,最形而上(為了避免特指歐陸哲學,我不用哲學這個詞)的一個取向 他受到 沙特 海德格 齊克果 尼采 等等哲學家的影響極深 因此也十分關注 死亡 孤獨 自由等等議題 所以Yalom也提出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四大終極關懷 『死亡』『孤獨』『意義』和『自由』 以下將從我對存在主義的理解 來談談這幾件事情 如有理解錯誤 也非常歡迎提出來討論

raw-image



【死亡】

死亡是我們這輩子必然會面對到的事件。然而人們卻經常忽略這個必然事實,並透過這種形式去逃避面對。海德格提出『向死而生』,當人們能夠意識到我們都會死亡的時候,我們也更能『真實』的活著。那麼把這個概念放回到諮商當中。當我們意識及面對到『死亡』這個事實時,我們才更能夠把專注力回到現在面對到的所有事情。


【孤獨】

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法選擇的被孤獨的『拋擲』在這世上,離開時也是必然的一個人。列維納斯的他者觀點也呈現了,他人必然是和我們完全不同的『他者』。那我們必然是孤獨的!存在主義諮商也認為,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只是作為安慰自己的調劑使用,卻無法真正改變我們必然孤獨的事實,因此我們需要體驗與自己同在。


【意義】

承於虛無主義的存在主義,對於生命的最終仍是認為無意義。然他認為重點是在於過程中賦予的意義。如齊克果曾提出跳耀的信仰概念,也是因為對於事件過的意義,讓我們有辦法在痛苦中支撐下去。意義治療學者Frankl,則認為,人們與生命的一切『必然』擁有屬於獨特的意義。所以我們要做的事去『找尋意義』,而不是『賦予意義』。

【自由】

沙特認為人是擁有全然的自由意志,因此我們能夠做出一切的選擇,並且為選擇而負責。海德格對於沙特的概念有所批判,認為其是一個中產階級才有辦法說出所謂的人擁有全然的自由意志。而在諮商當中,協助當事者覺察自身擁有自由,並且為其負責就非常重要了!


總而言之,我自己總結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概念是『覺察』。當我們能夠覺察與意識到上述的終極關懷,也能夠真實的活著並且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avatar-img
如其所是,走向更喜愛的自己-敘事陪伴的小空間
16會員
19內容數
我們都以為這世界上有真理,有一個我們應該靠近與變成的樣子 然而,這是真的嗎? 我難道不能有一些自己更喜歡的樣子嗎? 在這裏,我們邀請大家看看每一個自己 在每段故事縫隙中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當前的討論中,AI諮商受到廣泛關注,但根據多項研究,AI無法取代真正的諮商。本文探討了諮商關係的真實性、人際互動的重要性以及諮商的本質,強調心理師的角色不僅是解決問題,而是驅動當事者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正如所言,AI只能擔任詢問的角色,無法替代探索的過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期受到的責備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童年面對父母的責備他們在錯誤發生時的互動變得低容忍,使用責備的方式來克服問題是無效的。文章也強調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指出通過接納個人的感受與錯誤,才能真正成長與改善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歷,表明了以支持的方式回應錯誤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本文探討了諮商中的哲學觀點為何是基礎性的重要。強調治療技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植於治療者的核心思想。透過反思與自我提問,治療者可以釐清自身理念,選擇合適的諮商學派,並實踐真誠的同理心。文章也用比喻來表達缺乏哲學基礎的諮商的無味與黯淡,強調治療者應成為選擇理論的主體。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參加東港三年一科慶典中的感受,深刻反思傳統文化在當前主流社會中的地位。作者探討了文化儀式的技巧與重要性,及社會對參與者的標籤,並質疑西方文化對臺灣原生文化的看法,強調每種文化的獨特性與價值。文章也呼籲大眾珍視與活化臺灣的多元文化,並尋求平衡於現代化與傳承之間的智慧。
本篇文章探討《小王子》中的人物及其深刻意義,反思成長過程中社會對我們的影響。作者分析了當今社會如何以數字與量化標準來評價個體生命的意義,以及在主流文化中,純真的童年如何被社會規範所消磨。文章分享了作者個人對於保持純真與探索自我價值的思考,並邀請讀者一起思考,自我真實的價值究竟是如何被定義的。
在當前的討論中,AI諮商受到廣泛關注,但根據多項研究,AI無法取代真正的諮商。本文探討了諮商關係的真實性、人際互動的重要性以及諮商的本質,強調心理師的角色不僅是解決問題,而是驅動當事者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正如所言,AI只能擔任詢問的角色,無法替代探索的過程。
這篇文章探討了童年時期受到的責備對個人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影響。童年面對父母的責備他們在錯誤發生時的互動變得低容忍,使用責備的方式來克服問題是無效的。文章也強調接納與理解的重要性,指出通過接納個人的感受與錯誤,才能真正成長與改善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伴侶關係中的經歷,表明了以支持的方式回應錯誤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中理工科與文科之間的對立與優劣評價,分析了背後的文化與歷史脈絡,特別是在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後,數字主義如何影響社會對學科的價值判斷。作者以自身經歷探討人文社會科學在當前社會中的地位,以及對於個人意義與價值的思考,並鼓勵讀者反思自己在這個數字化世界中的存在與價值。
本文探討了諮商中的哲學觀點為何是基礎性的重要。強調治療技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植於治療者的核心思想。透過反思與自我提問,治療者可以釐清自身理念,選擇合適的諮商學派,並實踐真誠的同理心。文章也用比喻來表達缺乏哲學基礎的諮商的無味與黯淡,強調治療者應成為選擇理論的主體。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參加東港三年一科慶典中的感受,深刻反思傳統文化在當前主流社會中的地位。作者探討了文化儀式的技巧與重要性,及社會對參與者的標籤,並質疑西方文化對臺灣原生文化的看法,強調每種文化的獨特性與價值。文章也呼籲大眾珍視與活化臺灣的多元文化,並尋求平衡於現代化與傳承之間的智慧。
本篇文章探討《小王子》中的人物及其深刻意義,反思成長過程中社會對我們的影響。作者分析了當今社會如何以數字與量化標準來評價個體生命的意義,以及在主流文化中,純真的童年如何被社會規範所消磨。文章分享了作者個人對於保持純真與探索自我價值的思考,並邀請讀者一起思考,自我真實的價值究竟是如何被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