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再極限的苦難,一旦找到意義,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關於作者
維克多‧弗蘭克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生於1905年,1997年去世。他一生出版過30多部著作,曾在維也納大學擔任神經與精神病學副教授,也在哈佛大學和史丹佛大學擔任教授。他是一位奧地利猶太人,在納粹時期全家被關進集中營,親歷了極端苦難,並倖存了下來。弗蘭克從集中營解放出來後,將這段經歷寫成書,並創立了意義療法。
重點
本書的核心重點之一是意義療法。弗蘭克認為,幫助精神崩潰的人找到生命的意義,是戰勝痛苦的關鍵。這種療法強調,即使在極端環境下,人們也能透過發現生命的意義,找到內在的精神力量,並由此轉化痛苦,使生活變得有意義。弗蘭克用自己的集中營經歷和觀察,驗證了這一理論的有效性。
一、面臨痛苦的三個心理階段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弗蘭克描述了集中營中的囚犯們在面臨極端苦難時的心理發展過程,這些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恐懼、冷漠和恢復。
1. 恐懼階段
當囚犯們剛進入集中營時,他們經歷了極度的恐懼。初來乍到的人們會產生「暫緩性迷惑」的狀態,即使知道前景不妙,他們也會抱持著一絲希望,幻想自己的結局不會太糟。弗蘭克與同伴們被選擇進入集中營時,也面對著這種驚恐與不確定性。他們經歷了殘酷的篩選過程,許多同伴被送往焚屍爐,但在這種極端環境中,他們逐漸適應了這種恐懼。
2. 冷漠階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囚犯們進入了冷漠階段。這一階段,他們對周遭的死亡和痛苦變得麻木,開始習以為常。弗蘭克觀察到,囚犯們逐漸失去情感,對看守的虐待無動於衷,甚至只關心死者的鞋子是否比自己的好。這種冷漠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幫助囚犯們抵禦外界刺激,避免精神崩潰。
3. 恢復階段
最後,當囚犯們被解放後,他們進入了恢復階段。然而,從極度緊張的集中營環境中脫離出來後,他們並不能立即感到快樂。弗蘭克指出,許多人經歷了「人格解體」,感覺一切都像是在做夢,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他們需要慢慢找回這種能力,但有些人可能會出現道德出軌,甚至利用過去的苦難為藉口進行報復社會。這一階段,需要心理治療師的幫助才能真正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
這三個階段不僅適用於集中營中的囚犯,也反映了我們在面對極端痛苦時的心理歷程。希望這些例子能讓你對書中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意義療法的含義
意義療法的核心在於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克服痛苦和困境。讓我們透過幾個書中的例子來深入理解意義療法的含義。
例子1:集中營犯人的夢
弗蘭克提到,有一位集中營犯人夢見戰爭會在1945年3月30日結束,因此他充滿希望,認為這是上帝給他的啟示。但隨著這個日子的臨近,並沒有戰爭結束的消息。這個犯人在3月29日突然發高燒,陷入昏迷,並在第二天死亡。這個例子展示了精神力量對人的重要性。當希望破滅,精神力量消失時,人的免疫力也會下降,導致身體崩潰。因此,意義療法強調的是給予人們精神上的支撐,使其能夠找到生命的意義,從而在極端困境中生存下來。
例子2:失去妻子的老先生
另一個例子是一位患有嚴重憂鬱症的老先生,他無法接受妻子過世的事實。弗蘭克並沒有直接鼓勵他振作,而是問他,如果他先於太太過世,那麼他的太太會怎麼樣?老先生回答說,他的太太會非常痛苦,無法承受這種打擊。弗蘭克告訴他,他現在的痛苦是替太太承受的,這樣,老先生的痛苦變成了一種對妻子的奉獻。這個例子顯示了如何透過找到事情的意義,減輕痛苦。
例子3:法蘭克自己的經歷
弗蘭克自己在集中營中,腳上有凍瘡,每走一步都很艱難,但他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並希望她能過得比自己好。這種對妻子的愛和思念,成為他在集中營中生活的意義,支撐著他度過艱難的時光。
這些例子表明,意義療法透過幫助人們找到生命中的意義,使他們能夠在面臨極端痛苦和困境時,找到內在的精神力量,從而克服困難並繼續生活。意義療法強調的是精神支撐和對生命意義的追求,這種追求能讓人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
三、發現人生意義的三種方式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弗蘭克提出了三種發現人生意義的方式。讓我們透過書中的例子來具體了解這三種方式。
1. 從事某項事業並取得成功
弗蘭克認為,從事一項讓你覺得有意義的事業,並在其中取得成功,能讓人找到人生的意義。成功和幸福不是直接追求的目標,而是全心投入有意義的事業後自然獲得的副產品。弗蘭克指出,如果人們過分追求成功,反而可能會感到不幸和羞恥。因此,真正的意義來自於投身於有意義的工作,而不是追求成功本身。
2. 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
弗蘭克在書中描述了集中營中那些能夠在極端苦難中生存下來的人,很多人依靠的是他們找到的生命意義。比如,有一位犯人因為夢見戰爭會在某個日期結束而充滿希望,這種希望支撐著他度過了艱難的時刻。即使在不可避免的厄運中,人們也能透過找到生命的意義,獲得精神上的支撐,使苦難不再是純粹的痛苦,而是一種挑戰和磨練。
3. 去愛某個人
愛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幫助人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在集中營中,弗蘭克憑藉對妻子的愛和思念,找到了生活的意義。他在書中描述了自己在集中營的艱苦生活中,憑藉對妻子的思念,獲得了精神上的滿足,這種愛超越了物質的存在,成為他生存的支柱。弗蘭克認為,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透過愛,我們能夠幫助對方實現潛能,並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這三種方式——從事有意義的事業、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去愛某個人——都能幫助人們找到人生的意義,並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獲得內在的精神力量。希望這些例子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結語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強調,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是有意義的,即使在集中營這樣極端的環境中,亦然如此。正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弗蘭克的意義療法教導我們,人們可以透過找到生命的意義,將痛苦轉化為內在力量的考驗,從而實現自我超越。這一療法強調精神動力是生活的堅實支撐,即使在極端環境下,人們依然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心境。
與此同時,佛教的解脫痛苦觀點也強調人類可以透過內在修行和智慧來超越苦難。佛教認為,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和執著,透過修行可以達到涅槃,從而解脫生死輪迴的苦難。兩者的共同點在於,都強調個人內在的精神力量和心境的選擇,可以幫助人們面對和超越痛苦。
然而,意義療法更側重於個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和意義的發現,透過找到生命的意義來應對困境。而佛教則強調透過修行和智慧來達到終極的解脫,追求的是超越現世痛苦的終極智慧。
總結來說,無論是弗蘭克的意義療法還是佛教的解脫痛苦觀,都是在教導我們,面對痛苦時,要以積極的心態選擇心境,提煉苦難的精神價值,實現自我超越。正如一句古話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苦難是成就非凡意義的重要機遇。
******【免費下載試讀中】艾螽斯的第一件電子書商品,歡迎免費下載: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products/e-book-01
歡迎您加入 艾螽斯的幸福沙龍,瀏覽人生相關文章,歡迎留言寫下您的感想。
https://vocus.cc/salon/ai_jo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