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P對組織而言是一把穩定服務品質,且僵化思維的雙面刃!
一場社會心理學的實驗指出:「標準作業流程雖然帶來穩定,但可能也讓人逐漸失去適應變化的能力。」研究發現,當人們受到嚴格的規則或指導時,他們的創造力會顯著降低,因為這些限制讓他們傾向於保守和循規蹈矩,而非探索新的解決方案。
今天的文章透過我在公務機關的經歷,來探討SOP對組織的好壞!
我認為組織可以設置一些SOP協助組織運營,但過多的SOP將影響組織的整體發展,之所會這麼說,是因為下列四個因素:
我剛踏入職場與前手交接時,那些已經有流程、報表的業務,是我上手最快的業務,但說真的,我完全不懂我在做什麼,就只是跟著流程填著表格、發發公文,至於為什麼這麼做完全一知半解,直到兩三個月後才慢慢理解每個步驟背後的目的。
SOP是新人的一大福音,只要按照流程執行,就能確保業務快速上手,還能大幅縮減交接時間以及新人的學習時間,畢竟,大多數的老闆都希望今天到職,明天就可以成為公司即戰力。
不過相信大家也看到了一個問題,跟著SOP走往往沒辦法讓新手了解每個業務背後的目的,如果事情發展順利其實無可厚非,但當遇上突發事件時,新手會陷入恐慌之中,因為流程只有叫他點系統填報表,沒有告訴他客戶反映問題時,該怎麼即時解決。
故標準作業流程是協助新人上手的利器,但這樣的新人卻失去了即時處理問題的能力。
入職一年後我發現,那些有時效性的業務,或是會影響組織KPI的業務,幾乎都有配套的SOP存在,而且按照SOP做出來的結果幾乎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水平,比如回覆民眾陳情案的信件中,一定會有幾段罐頭訊息是親切問候、後續追蹤機關辦理方式、不服處置該如何回應等資訊,整篇郵件中可能就只有一兩行說明機關辦理方式,其他都是罐頭訊息,以確保每件陳情案的回覆品質。
誠如上述,SOP是維護服務品質的一個最簡單方法,讓品質不至於受到不同員工、不同處理方式的影響,而損害企業名譽,客服的標準問候、退貨的服務流程,甚至餐廳遇到客人時的應對進退,都有SOP的身影存在。
雖然SOP可以讓品質達到60分,但如果沒有刻意紀錄及修正,那可能無法讓品質持續上升至100分,畢竟公司人員世代交替後,可能多數人都已經無法理解SOP的用意了,只剩下SOP的形式不斷流傳。
在我的機關中,SOP的任何小更動都必須經過開會、決議、修正、陳核、批准發文這些步驟,有時只是修正幾個小地方就要花大半個月的時間、經過十幾二十人的同意,過程是非常曠日費時的,簡單來說,在充滿SOP的機關裡,修正SOP還得遵循另一個SOP才行。
充滿SOP的組織是非常缺乏彈性,即便最小的事情也得按照SOP進行,多數時候其實不太符合比例原則,在這個變化快速的時代,很難想像組織想要買一個避當、增加一個員額都得經過繁瑣的程序,也無怪乎公務機關多半是跟不上時代的。
不過缺乏彈性的另一面,就是所有事情都有程序、有紀錄,每個異動、每個花費都有跡可循,算是缺乏彈性的組織為數不多的好處。
我接觸到的大部分公務員,思維僵化的程度比較高,個人能力相較於私人企業的員工較差,持續學習、與時俱進的公務員比較少見,比如私人企業要求的word、excel、google表單,有蠻多公務員仍相當陌生,而他們內心的想法,多半是認為反正工作也不會消失,既然如此就舒舒服服的過吧!
公務機關中思維僵化的人們比比皆是,彷彿跟外面的世界脫節似的,公務員的穩定性讓我們避開了競爭,所以公務員們不再積極學習、強化自身能力,反而有多數人都是得過且過,甚至會抱著「反正做多做少都是那個薪水,那不如就做少一點」這種心態。
而這樣僵化的型態,會讓新的制度、新的聲音更難深入到組織內部,僵化的時間越長,需要引起改變的能量就越大,而年輕的人才只能失望離開,或是也漸漸的僵化,融入公務員的舒適圈。
日本汽車大廠豐田,其生產系統以嚴謹的 SOP 著稱,但它同時鼓勵員工提出改進意見,使 SOP 在標準化與靈活創新之間取得平衡。這樣的運營模式反映出 SOP 的真正價值:既是流程的保障,也是一種不斷改進的基礎。
我認為豐田運用SOP的方式是值得借鏡的,繼取得了SOP維持穩定、新人容易上手的優點,亦改善了思維僵化的問題,不過考慮到民族性,我覺得日本的改善方式或許不太適合台灣企業或公務機關,但他們的匠人精神絕對是值得學習的,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