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問文獻出處就裝死的「自嗨型碩博士生」,有這三個特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研究所裡總有些「自嗨型碩博士生」,說話口若懸河、好像什麼都懂,但每當一問具體文獻或理論出處,便顯得支支吾吾、無法給出有根據的回答。其實,這些人若能善用像 Obsidian 這類筆記軟體來建構自己的學術工作流,將有助於系統化地整理和深化知識,避免淪為只在表面「自嗨」的窘境。以下來看看他們的三大常見特徵,以及如何透過 Obsidian 強化學術功力:

raw-image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


自嗨型碩博士生常常一次讀多本書,以為這樣能快速吸收大量知識,但實際上卻因為「貪多嚼不爛」而無法掌握核心概念。尤其在理論性高的領域,這樣的廣泛但淺薄的閱讀往往無法產生實質的理解。透過 Obsidian,這類學生可以把每一本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論、以及重要段落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並使用「雙向鏈接」將相關的知識互相串聯。這樣一來,能幫助他們在閱讀不同書籍時,建立更深層的知識網絡,從表面理解轉向深入掌握,真正消化所學內容。


▋不比較不同作者的觀點與背景


自嗨型碩博士生的另一特徵是僅依賴單一觀點,不會深入比較不同學者對同一主題的多種詮釋。例如,在人工智慧或經濟學領域,不同學者的立場和理論基礎常有很大差異。善用 Obsidian 的「筆記鏈接」和「標籤系統」,可以方便地將不同作者的觀點組織起來,便於比較和反思。每當閱讀到某個作者的觀點時,將其記錄為筆記並鏈接到其他相關學者的觀點上,便能形成一個多角度的學術地圖,有助於建立自己全面的學術認知結構,避免過於片面的理解。


▋沒有建立系統化的索引筆記


自嗨型碩博士生的第三個問題,是缺乏系統化的索引筆記。許多自嗨型學生學習時並沒有將知識有效組織,容易在資料回溯時找不到方向。透過 Obsidian 建立索引筆記系統,可以讓學習內容有條不紊地結構化。比如,可以用「主題頁」來總結同一主題的核心觀點,再使用 Obsidian 的「Graph View」功能直觀顯示知識點之間的連結,便於快速檢索和回顧。在撰寫論文或準備答辯時,這樣的筆記系統能有效提升準備效率,不僅幫助他們在討論中給出有理有據的說法,也能真正鞏固學術根基。


---


在研究所的學習過程中,掌握 Obsidian 這類數位筆記工具,能讓自嗨型碩博士生脫離「自說自嗨」的困境,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連貫起來,構築真正有深度的學術框架。你是否也見過這類學術表面功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630會員
2.0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王啟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3/29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2025/01/29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1. 選擇有主見但技術能力不足的學生 - 這類學生在面試中往往展現強烈的個人意見與自信,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對研究方向有深刻理解。然而,實際上,他們的技術基礎不足,無法支持創新的想法,最終導致研究進度緩慢或無法完成博士論文。 2. 選擇技術能力強但缺乏獨立思考的學生 - 技
Thumbnail
1. 選擇有主見但技術能力不足的學生 - 這類學生在面試中往往展現強烈的個人意見與自信,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們對研究方向有深刻理解。然而,實際上,他們的技術基礎不足,無法支持創新的想法,最終導致研究進度緩慢或無法完成博士論文。 2. 選擇技術能力強但缺乏獨立思考的學生 - 技
Thumbnail
1. 沒有設定「健康挑戰」來突破自己的學習極限: - 很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偏好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避免面對困難的課題或挑戰。他們害怕失敗,或認為學習只需要閱讀和記錄,但真正的技能成長往往需要主動尋找專業挑戰,並投入解決的過程。 2. 過度依賴自學,忽略專家指導與難題設計的關鍵作用
Thumbnail
1. 沒有設定「健康挑戰」來突破自己的學習極限: - 很多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偏好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避免面對困難的課題或挑戰。他們害怕失敗,或認為學習只需要閱讀和記錄,但真正的技能成長往往需要主動尋找專業挑戰,並投入解決的過程。 2. 過度依賴自學,忽略專家指導與難題設計的關鍵作用
Thumbnail
1. 以為“記下來”就等於“學會了” - 很多研究生習慣於拼命記筆記,覺得只要把課堂或文章的內容抄下來,就表示自己掌握了知識。但事實上,這些筆記只是簡單地重複他人的觀點,沒有經過內化或轉化成自己的理解。結果是,當需要應用或解釋時,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真正掌握其核心概念。 2. 以為“
Thumbnail
1. 以為“記下來”就等於“學會了” - 很多研究生習慣於拼命記筆記,覺得只要把課堂或文章的內容抄下來,就表示自己掌握了知識。但事實上,這些筆記只是簡單地重複他人的觀點,沒有經過內化或轉化成自己的理解。結果是,當需要應用或解釋時,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真正掌握其核心概念。 2. 以為“
Thumbnail
在碩博士的求學旅程中,一份好的研究自傳不僅是求職或申請研究機會時的「敲門磚」,更是訓練清晰表達研究價值的一次練習。最近參與中研院統計所的暑期實習生招聘,我發現許多申請人自傳中的常見錯誤,其實反映出日常研究中缺乏的幾項關鍵習慣。 在此,我將分享三個常見錯誤,以及相對應的改進步驟,希望能對碩博士生
Thumbnail
在碩博士的求學旅程中,一份好的研究自傳不僅是求職或申請研究機會時的「敲門磚」,更是訓練清晰表達研究價值的一次練習。最近參與中研院統計所的暑期實習生招聘,我發現許多申請人自傳中的常見錯誤,其實反映出日常研究中缺乏的幾項關鍵習慣。 在此,我將分享三個常見錯誤,以及相對應的改進步驟,希望能對碩博士生
Thumbnail
在博士研究中,學生的學術特質往往會影響他們的研究發展和成就。不同特質的學生在學術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各不相同。本文聚焦兩類碩博士生的特質:「有想法但技術底氣不足」與「技術底氣充足但欠缺想法」,幫助你認識自己在研究中的優勢和挑戰,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學術表現。 ▋「有想法但技術底氣不足」的學生特質
Thumbnail
在博士研究中,學生的學術特質往往會影響他們的研究發展和成就。不同特質的學生在學術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也各不相同。本文聚焦兩類碩博士生的特質:「有想法但技術底氣不足」與「技術底氣充足但欠缺想法」,幫助你認識自己在研究中的優勢和挑戰,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學術表現。 ▋「有想法但技術底氣不足」的學生特質
Thumbnail
1. 過度依賴標準答案,缺乏對「錯誤」的認知能力: - 很多碩博士生在學習時只專注於追求「正確答案」,往往在測驗中表現優異,甚至能輕鬆應對論文考核,但卻缺少反思的深度,對於正確答案背後潛藏的錯誤缺乏敏感度。這些學生熟練於背誦與模仿,卻無法深入理解或挑戰已有的知識體系。長期下來,他們往
Thumbnail
1. 過度依賴標準答案,缺乏對「錯誤」的認知能力: - 很多碩博士生在學習時只專注於追求「正確答案」,往往在測驗中表現優異,甚至能輕鬆應對論文考核,但卻缺少反思的深度,對於正確答案背後潛藏的錯誤缺乏敏感度。這些學生熟練於背誦與模仿,卻無法深入理解或挑戰已有的知識體系。長期下來,他們往
Thumbnail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Thumbnail
對於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來說,是否曾經感覺過在論文寫作或研究的過程中,自己只是「掌握知識」,卻無法真正「發現知識」?這兩者其實是截然不同的能力,吳伯凡老師在他的《認知方法論》中提到的觀點,或許能給你一些啟發。 ▌「好學生」與「能做研究的科學家」是兩個物種 吳伯凡老師提到:
Thumbnail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
Thumbnail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
Thumbnail
1. 專注於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忽略了追求自己的研究興趣: - 很多博士生一開始進入研究領域時,只是沿著前人設定的題目進行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技術上的改進或是在難度上的提升。然而,這種方式雖然有助於積累研究經驗,卻很容易陷入一種“技術工人”的狀態,無法從中挖掘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
Thumbnail
1. 專注於解決別人提出的問題,忽略了追求自己的研究興趣: - 很多博士生一開始進入研究領域時,只是沿著前人設定的題目進行研究,主要的貢獻在於技術上的改進或是在難度上的提升。然而,這種方式雖然有助於積累研究經驗,卻很容易陷入一種“技術工人”的狀態,無法從中挖掘出真正屬於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
Thumbnail
這篇文章給出4點提示,期待能幫助到所有想讀研究所的人, 也希望能使讀者了解所做的選擇對未來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給出4點提示,期待能幫助到所有想讀研究所的人, 也希望能使讀者了解所做的選擇對未來的影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