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問文獻出處就裝死的「自嗨型碩博士生」,有這三個特徵】

更新於 2024/11/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研究所裡總有些「自嗨型碩博士生」,說話口若懸河、好像什麼都懂,但每當一問具體文獻或理論出處,便顯得支支吾吾、無法給出有根據的回答。其實,這些人若能善用像 Obsidian 這類筆記軟體來建構自己的學術工作流,將有助於系統化地整理和深化知識,避免淪為只在表面「自嗨」的窘境。以下來看看他們的三大常見特徵,以及如何透過 Obsidian 強化學術功力:

raw-image


▋同時讀多本書卻沒有深入理解


自嗨型碩博士生常常一次讀多本書,以為這樣能快速吸收大量知識,但實際上卻因為「貪多嚼不爛」而無法掌握核心概念。尤其在理論性高的領域,這樣的廣泛但淺薄的閱讀往往無法產生實質的理解。透過 Obsidian,這類學生可以把每一本書中的關鍵概念、理論、以及重要段落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並使用「雙向鏈接」將相關的知識互相串聯。這樣一來,能幫助他們在閱讀不同書籍時,建立更深層的知識網絡,從表面理解轉向深入掌握,真正消化所學內容。


▋不比較不同作者的觀點與背景


自嗨型碩博士生的另一特徵是僅依賴單一觀點,不會深入比較不同學者對同一主題的多種詮釋。例如,在人工智慧或經濟學領域,不同學者的立場和理論基礎常有很大差異。善用 Obsidian 的「筆記鏈接」和「標籤系統」,可以方便地將不同作者的觀點組織起來,便於比較和反思。每當閱讀到某個作者的觀點時,將其記錄為筆記並鏈接到其他相關學者的觀點上,便能形成一個多角度的學術地圖,有助於建立自己全面的學術認知結構,避免過於片面的理解。


▋沒有建立系統化的索引筆記


自嗨型碩博士生的第三個問題,是缺乏系統化的索引筆記。許多自嗨型學生學習時並沒有將知識有效組織,容易在資料回溯時找不到方向。透過 Obsidian 建立索引筆記系統,可以讓學習內容有條不紊地結構化。比如,可以用「主題頁」來總結同一主題的核心觀點,再使用 Obsidian 的「Graph View」功能直觀顯示知識點之間的連結,便於快速檢索和回顧。在撰寫論文或準備答辯時,這樣的筆記系統能有效提升準備效率,不僅幫助他們在討論中給出有理有據的說法,也能真正鞏固學術根基。


---


在研究所的學習過程中,掌握 Obsidian 這類數位筆記工具,能讓自嗨型碩博士生脫離「自說自嗨」的困境,幫助他們將所學知識連貫起來,構築真正有深度的學術框架。你是否也見過這類學術表面功夫?

avatar-img
527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美國博士生活理解文明與文化:台灣優勢到異鄉挑戰 作為台灣人,我在美國 Purdue University 攻讀統計學博士的經歷,讓我對「文化」和「文明」有了全新的體會。這樣的環境讓我逐漸意識到,台灣的生活中我們身為「漢人」的文化優勢不僅帶來資源和機會,還賦予我們「優勢群體」的視角。然而
▋師徒互動中的學習機制:專家—新手關係如何幫助研究生成長 對於碩博士生而言,找到能夠引導自己學術成長的師長非常重要。研究所生活中,「專家—新手」關係,尤其是指導教授和學長姐的帶領,成為新手快速成長的關鍵。這段師徒互動不僅是技術和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實戰經驗」的傳遞,讓新手在真實情境中逐步
▋理解「最有價值的技能」:穩定執行並交付結果 什麼是「最有價值的技能」?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尋找一項技術或知識,而是關於一種能力:無論外部條件多麼嚴苛,仍然能穩定地交付結果,這樣的技能是經得起壓力考驗的。Matt Beane 認為,這種技能的特點在於「穩定執行」。它讓擁有者在他人面前顯得游刃有
「每個商業領導人都需要做的四方面決策:"人 People", "策略 Strategy", "執行 Execution", "現金 Cash"。」 「Start Up --> Scale Up --> Sc@%w up --> ...」 「商業的生態循環,都有成長的S曲線。而“擴展 Sc
1. 未將執行目標量化(缺乏KDI的觀念) - 許多「學術說說哥」在計畫的時候,習慣訂出模糊的目標,像是「我要認真做研究」,卻沒有具體的執行指標。這樣的模糊執行往往讓計畫淪為空談,無法真正追蹤進度。真正有效的KDI(Key Do Indicator)應該具體可量化,例如「每週閱讀2篇相
學術學習和研究的積累不僅僅侷限於個人成長,也可以轉化為有價值的社群內容,幫助更多人從中受益。碩博士生們可以透過社群平台分享學習心得和反思,建立個人品牌,並持續優化自媒體經營策略。 ▋Task 4.1:編輯社群發布內容 將日常學習反思轉化為社群內容,是經營自媒體的有效方法。從每天的自由
▋從美國博士生活理解文明與文化:台灣優勢到異鄉挑戰 作為台灣人,我在美國 Purdue University 攻讀統計學博士的經歷,讓我對「文化」和「文明」有了全新的體會。這樣的環境讓我逐漸意識到,台灣的生活中我們身為「漢人」的文化優勢不僅帶來資源和機會,還賦予我們「優勢群體」的視角。然而
▋師徒互動中的學習機制:專家—新手關係如何幫助研究生成長 對於碩博士生而言,找到能夠引導自己學術成長的師長非常重要。研究所生活中,「專家—新手」關係,尤其是指導教授和學長姐的帶領,成為新手快速成長的關鍵。這段師徒互動不僅是技術和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實戰經驗」的傳遞,讓新手在真實情境中逐步
▋理解「最有價值的技能」:穩定執行並交付結果 什麼是「最有價值的技能」?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尋找一項技術或知識,而是關於一種能力:無論外部條件多麼嚴苛,仍然能穩定地交付結果,這樣的技能是經得起壓力考驗的。Matt Beane 認為,這種技能的特點在於「穩定執行」。它讓擁有者在他人面前顯得游刃有
「每個商業領導人都需要做的四方面決策:"人 People", "策略 Strategy", "執行 Execution", "現金 Cash"。」 「Start Up --> Scale Up --> Sc@%w up --> ...」 「商業的生態循環,都有成長的S曲線。而“擴展 Sc
1. 未將執行目標量化(缺乏KDI的觀念) - 許多「學術說說哥」在計畫的時候,習慣訂出模糊的目標,像是「我要認真做研究」,卻沒有具體的執行指標。這樣的模糊執行往往讓計畫淪為空談,無法真正追蹤進度。真正有效的KDI(Key Do Indicator)應該具體可量化,例如「每週閱讀2篇相
學術學習和研究的積累不僅僅侷限於個人成長,也可以轉化為有價值的社群內容,幫助更多人從中受益。碩博士生們可以透過社群平台分享學習心得和反思,建立個人品牌,並持續優化自媒體經營策略。 ▋Task 4.1:編輯社群發布內容 將日常學習反思轉化為社群內容,是經營自媒體的有效方法。從每天的自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1. 固守單一專業而不擴展視野: 許多年輕研究生進入學術界後,便專注於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他們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內深耕細作,未來必能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這樣的心態往往使他們忽視了跨學科合作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固守單一專業的結果是研究視野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也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1. 忽視了不同對話類型的重要性: - 許多碩博士生在學術環境中習慣於參與務實對話(Practical Conversation),這種對話以分析具體狀況和決策為核心,著重於提出證據和邏輯推理。然而,他們往往忽略了感性對話(Emotional Conversation)和社交對話(Socia
1. 杞人憂天:過度擔憂未來事件的發生 - 許多研究生在面對繁多的課題、實驗和論文時,常常會感到焦慮,尤其是對於未來無法掌控的事情。例如,擔心研究進展不順利、畢業延遲或是職業發展受到阻礙。這種焦慮往往源於過度的預測和假設,結果是讓自己陷入無謂的壓力之中。事實上,很多擔心的事情並不會發生,而過
1. 固守單一專業而不擴展視野: 許多年輕研究生進入學術界後,便專注於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他們認為只要在某個領域內深耕細作,未來必能取得成功,並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這樣的心態往往使他們忽視了跨學科合作和多元化發展的重要性。固守單一專業的結果是研究視野狹窄,難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也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1. 只專注於研究技術,忽視科學家的全方位技能: - 這類學生往往只關注實驗和研究,對於技術層面的深入探討有極大的熱情。然而,他們忽略了科學家日常工作中的其他重要部分,例如組織管理、人員招聘、研究方向的選擇和實驗室的運營。這些技能對於成為一名全面的科學家至關重要。如果只具備技術能力,將來在科
1. 缺乏社會與研究社群影響力的描述: - 許多年輕的學生由於知識面窄,缺乏社會經驗,無法清楚描述研究主題在社會與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他們常常只會聚焦於技術細節,忽略了研究的廣泛背景和重要性,導致導入環節不夠吸引人,也無法引起讀者的共鳴和興趣。 2. 忽視具體應用挑戰的闡述:
1. 過度堅持自己的審美觀念: - 當你堅持只從個人審美角度評價事物,可能會忽略其他重要的學術或實際標準。例如,您可能認為某個研究方法不夠「美」而拒絕採用,這可能導致錯失更好的研究成果。同樣地,在選擇研究課題時,如果過於偏重自己的興趣而忽視了其實際應用價值,可能會影響你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和發展。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Sci-Hub的使用方法,方便研究生免費下載無法在學校資源中找到的學術論文。文中還提到一些研究生新手需要的軟知識,例如如何與教授互動、撰寫碩士論文的方法及研究生常見的焦慮與解決方案。此外,文章推薦了幾個有用的資源網站和文章,幫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論文寫作和研究工作。
Thumbnail
研究生寫論文的獨特心路歷程,包括選擇指導教授的趣聞軼事、與指導教授的交手紀事,以及最後的口試心得。文章從幽默機智的角度描述了研究生打磨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