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本土影視作品似乎吹起了一股親子療癒風,當中又以「母女情」的主題最被廣泛提及,包含前陣子《影后》中的柯麗芬和女兒的關係,還有最近上映的國片《女兒的女兒》、《小雁與吳愛麗》皆是如此,就連我們身邊大多的女性朋友,母女課題似乎都是一個繞不開的結。
因此,在這集,我們不會特定的跟大家聊哪一部片,而是從「母女課題」出發,幫大家梳理出各式各樣的母女課題,並且在不同形式的課題間,也為大家盤點對應的影視作品。
而母女課題可以說是百百種,但經由我們仔細疏理後發現:母女課題其實就是一種家庭課題,也因為圍繞在「家庭」這個場域,所以好像怎樣都繞不開關於「父權結構中性別固化」帶來的影響與壓迫。
但說到母女課題,竟然扯到「父權」,難免讓人覺得有些敏感,沒關係,就先讓我們來娓娓道來,當中梳理出來的脈絡。
這裡所說的「父權」,其實指的是根深蒂固的傳統性別觀念(固化的性別階級)。這種觀念認為,男主外、女主內,男性負責賺錢養家,家庭事務則完全交由女性處理,從廚房到育兒皆是女性的責任。這種觀念不僅壓迫女性,也形塑了對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高度期待。因此,只要是提及關於「家庭課題」,其實都逃不了父權壓迫的殘影,因為女性無論如何就是有更高的家庭責任要負。
當然父權結構中的性別固化不只是壓迫到女性,包含男性也是被父權壓迫的受害著。即使是性別相較於平等的社會中,但傳統的性別思維還是深深影響著我們這一代人,並對家庭關係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當然,我們透由「父權結構中的性別固化」來談母女課題,絕非是仇男,只是在天賦如此多元的時代,其實鬆綁性別固化,不單單只是讓母女課題有更多的喘息空間,也是鬆綁男性在傳統社會中被賦予過高的經濟期待。因為父權也同樣壓迫到男性,使男性不僅不太能表露情感,也被迫要成為陽剛的角色,並且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男性的成就與價值完全都以事業和經濟定奪,因此,我也再三強調,在這裡我們並非要激起兩性間的對立,而是透由母女課題的切口,去反思這樣固化的性別分工,是否已不足以滿足現代人的家庭型態?
這裡再讓我們回到母女的視角,母親在家庭中所做的犧牲與受挫,就會在透由「同性別間的互相承接」承接在女兒身上。我們在台劇和國片中,也多有所照應,像台劇中常見的母親角色,往往充滿對家庭付出與犧牲的抱怨。這些情緒進而轉嫁到女兒身上,成為母女間衝突的起點。
有趣的是,一樣都是小孩,為什麼偏偏承接在女兒身上的,往往比兒子來的很多?而母女課題也更顯著的被拿出來討論?
並且說到親子課題,也不免俗的發現好像在異性的親子關係”普遍”沒有這麼大的摩擦,像我們會說爸爸是女兒上輩子的情人,而媽媽和兒子間也會有「媽寶」這樣的稱呼,但反觀同性間的直系血親就會有較多的摩擦。
因為在家庭課題間,除非是單親或是特殊案例(LBGTQ族群),不然往往都是由同性別之間在互相承接課題,如:女兒和母親學習怎麼當女人、兒子跟父親學習怎麼當男人,也在這樣的框架之下,同性別之間的直系血親,就會因為這種承接關係,而有摩擦。
這又引發第二個問題,那竟然是同性別之間的直系血親,就容易有這種課題承接,那為什麼母女課題比父子課題更顯著的拿出來討論?原因還是逃不開「父權結構帶來的性別固化」
❶ 傳統的家庭觀念,男性承擔較少家庭責任,因此父子之間相處普遍疏離,難以有摩擦。
❷ 在固化的性別觀念中,男性被教育承要堅忍、不能表達情緒,這又再造成父子關係疏陌,而就目前影視作品中傳達父子議題,也難逃「關係疏離」或是「同志議題」兩大關鍵,同志議題之所以成為父子關係決裂的關鍵,也在於父權結構中的「性別固化」。
❸ 女性在傳統家庭中,往往是被父權壓迫的角色,因此壓迫的處境與情緒也會承接到同性別的女兒身上。
❹ 女性也因為被認定是較「感性」角色,因此無意間很容易,主動或被動的承接母親的情緒與課題。
❺ 女性的感性角色,有可能來自於先天性的生理,更有可能是潛移默化的受父權結構中的「性別固化」影響。
綜觀上述的五點,也造就父子之間的情感難以互相承接,讓父子之間的影視作品普遍以「疏陌或是同志議題」呈現。而同志議題的提及,也凸顯著性別固化造成父子關係決裂的關鍵。
*父子關係「疏陌或是同志議題」的代表作:《孽子》、 《春行》、 《范保德》、 《河流》
但反觀女兒與母親之間,母親往往在固化性別階級中,被賦予更高的家庭責任與犧牲,油然而生的怨懟與情緒,甚至是父權結構的價值觀,就會以女兒這個常常是被教育成「感性、善於承接、愛家」的角色來承接,進而產生許多摩擦。
因此,從父權結構中性別固化產生的壓迫,就會透由「承接」的方式,轉移到女兒身上,而就我整理下來,發現總共有四個面向的承接,分別是:「理想/課題的承接」、「壓迫複製」、「情感的承接」、「同性的競爭」
傳統的性別階級中,女性進入家庭,因為要負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往往需要犧牲個人追求。因此往往會把自己過去未完成的想望,延伸到女兒身上。有趣的是,有時也會是女兒的課題,反向延伸到母親身上,或是母親透由女兒,看見自己未完成的課題,《女兒的女兒》就是如此。
➫ 影視作品代表:
➊《阿叔》:明珠的媽媽也因為自己當醫生娘,為丈夫和婚姻犧牲很大的自我,因此期望女兒當一個事業有成的女強人,不要依賴男人。
➋《俗女養成記2》: 陳嘉玲抱怨母親自上國中以後就對自己過份嚴格, 後來才知道母親對女兒上國中的課業督促,來自於自己只有國小畢業。
➌《女兒的女兒》:《女兒的女兒》中的母親其實有兩個女兒,但在生下大女兒之時,礙於自己還過於年輕,對大女兒未善盡母親之責,因此小女兒車禍過世留下來的胚胎, 反倒成為了她未盡課題的延伸。
母親因為深受父權結構的壓迫,不自覺的也受「性別階級」洗腦,從被害者,轉而壓迫自己的女兒。(對媳婦也是) 例如:重男輕女、規定女兒要負擔更多的家務責任、認為男主外女主內、女生要溫柔賢淑、並洗腦女兒以經濟水平來作為擇偶條件的標準。壓迫複製也是最頻繁出現在八點檔或是年代久遠作品當中的一大母女課題。
➫ 影視作品代表:
➜《阿榮與阿玉》:阿玉的媽媽就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婦女,不只有很很重的「重男輕女」的觀念,認為女生不能接家業,對自己的媳婦也有很大的壓迫感。(雖然後期都和好了)
➜《油麻菜籽》: 《油麻菜籽》算是父權壓迫最直接的經典作品, 而當中的母女課題,無疑關乎於「壓迫複製」。包含對女兒傳達:嫁雞隨雞、認為女人只要嫁對老公就會好命,這種依附男人的觀念。
➜《我的婆婆怎麼那麼可愛》:彩香身為傳統的可愛婆婆,對自己的女兒多少也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女性在家庭受到壓迫,導致的情感受創(家暴、過分犧牲、丈夫外遇、雙重角色的衝突),女兒也會被動或主動的承接。 這部分可謂是涵蓋最廣的部分,而在這部分的承接,不只體現在母女感情不好的時候,也會體現母女感情太好的時候。而這部分也因為涵蓋最廣,以下我們再細分成5點:
➊ 母親如果沒有善盡家庭責任時,女兒跟媽媽之間的情緒承接
母親未盡到保護和關愛孩子的責任,久而久之,讓女兒感到失望,也漸漸對她的困境無動於衷。這種感受其實很容易理解:當孩子覺得母親未能在需要時提供支持,甚至成為混亂的來源,就難免會對母親產生不滿。這種狀況有時也未必只出現在母親為善盡家庭責任,有時母親的作為無法回應女兒期待時,怨懟的情緒就會油然而生。
在這樣的情境中,父親的失職往往不被放大,反而是母親做得不夠好的部分被女兒無限放大。這當中也牽涉了父親角色在家庭責任中的寬裕,與母親這個角色形成強烈對比。
➫ 影視作品代表:
➜《美國女孩》:《美國女孩》描寫的衝突未必宏觀,似乎渺小的只關於我們對父母和自身的失望,但就單單這一點的支撐,就不知涵蓋了多少普羅大眾的家庭緊張。 就像芳儀跟同學抱怨媽媽不夠好時,同學說:「如果這就是她能做到最好呢?」幸福是扣除期待剩下的東西,那期待值到底該訂在哪裡?必然是我們自我療癒之時的反思。
➋ 母親在家庭的受挫與呈現會影響下一代的感情觀
媽媽在家庭角中受挫與呈現,會間接影響到孩子的感情觀或是價值觀,這裡指的影響是「被動」的,而非是像「理想、課題承接」那樣,是透由母親主動的影響兒女,或是硬是灌輸兒女怎樣的家庭、婚姻。
➫ 影視作品代表:
➜《四樓的天堂》:張琪因父母離異目睹母親的痛苦,對婚姻產生抗拒,拒絕母親「結婚才有好歸宿」的期待。 她的選擇, 或許不是反叛,正如人們常說, 女兒是母親的延伸,當母親成為一個不快樂的源頭,女兒便試圖透過自己的生活, 創造更快樂的可能性。
➜《今夜一起為愛鼓掌》: 《今夜》中青語與母親的關係,也與 《四樓的天堂》 類似,青語看見母親離婚後的放飛自我、浪蕩不羈,反倒刻意讓自己與母親相反,成為一個情感穩定輸出的對象,但也影響了青語對於婚姻與育兒的想像。
➌ 母親分裂的角色壓力繼承者
因為母親這個角色在父權社會中往往被賦予多重角色:照顧者、賢妻良母、工作者等,但這些期待常彼此矛盾。當她們將這些壓力傳遞給女兒時,往往形成既苛刻又矛盾的要求。
➫ 影視作品代表:
➜《塑膠花》:《塑膠花》中富家女娜娜之所以會走向末路愛情,似乎是基於對於母親嚴厲管教的不滿,進而產生的刻意叛逃,而母親的過分嚴厲,也來自於丈夫離世之後,身為一個女人所要面臨的雙重角色衝突,一個人要在外身兼起企業家管理好公司,對內又要證明自己是個好母親,因而造成這種只要求「外相」優秀的關係緊張。
*其他影視作品:《影后》、《瀑布》、《茉莉的最後一天》、《四樓的天堂》
➍ 代替父親的角色
有時父親在家庭中的缺席,或是對母親造成的傷害,母親往往會以向女兒討要情緒價值,亦或是把對父親的怨懟,撒氣在女兒身上。
➫ 影視作品代表:
➜《孤味》:《孤味》揭示了三種不同的母女關係, 而當中母親與大女兒的摩擦之所以最大,來自於大女兒灑脫的性格與父親最像, 這讓本就對丈夫離家有所怨懟的母親更是無意識地將情感投射在大女兒身上, 形成了一股愛恨交雜的情緒。說到底還是因為丈夫的缺席,無端讓母女之間相互承接了這股無處安放的情緒。
➎ 家暴/代際創傷與投射心理
不只是女兒會對母親的遭遇,感到無能為力而痛苦,有時候也會無意間影響女兒的感情觀(不小心又找到會家暴的男朋友)。
➫ 影視作品代表:
➜《小雁與吳愛麗》:講述因殺害家暴父親而入獄的女子小雁與母親重逢的故事。 《小雁與吳愛麗》的故事, 被我們歸類在「情感承接」中的「家暴/代際創傷與投射心理」,比起其他的情感受挫,母親實際上遭逢的肢體受傷, 對女兒產生的心理陰影可能會是更大的無能為力。
忌妒心理、同性相斥的扭曲心理。反映了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潛在競爭,尤其是在美貌、青春、成就等方面。母親可能對女兒的年輕或機會感到威脅,無意識地將其視為「對手」。某些母女之間的衝突可能源於社會對女性「僅能有一個主位角色」的隱形壓力,而導致母親對女兒的成就感到矛盾。
其實還有更可怕的就是當母親的另一半(丈夫或男友)對女兒性侵或是性騷擾之時,母親反而覺得是自己女兒勾引自己的男人。這是問題反應了在父權壓迫下,女人必須彼此競爭的窘境,當然男人不忠之時,女人永遠都不會檢討男性,第一時間都是先責怪另一個女人來勾引自己的男人,反映出女人勢必有義務要一直維持吸引男性的角色。
➫ 影視作品代表:
➜、《Q18量子預言》、《親愛殺手》、《華燈初上》
任何有關於親子課題的修復,都很可能是我們要走上一生的漫漫長路,療癒沒有捷徑,總是透過更認識自己開始。而母女之間的修復也不同於父子之間的修復,父子課題往往以「疏離」為主,因此在修復上都先以拉近距離和理解為先行提要;而母女課題則是因為情感連結太深造成「超載的承接」,因此「課題分離」就成了母女關係修復的關鍵。
但是就如我再三強調的,每個家庭關係都不盡相同,遇到的情境也大相徑庭。因此上述為大家盤點的劇,都是近年內我認為很值得一看關於母女課題的戲劇。
因為在很多時候,「戲劇」無意間會成為我們面對自我療癒的無聲救贖,往往在我們遇到複雜難解的心結之時,透過戲劇「具體」的投射自我情境,並且當我們站在觀影者的上帝視角中,那些曾經困擾我們的課題,瞬間就被「全觀」的角度給釋放了,亦或是莫名的被劇中的一兩句台詞給治癒了,我想這都是戲劇之所以存在,最溫柔的力量。
🎙歡迎收聽【再不台就悲劇】的Podcast,聽我們完整的分析 「母女課題」!
🎙並關注我們的 IG粉絲專頁,掌握更多關於台劇和國片的資訊!
#EP71 今年台劇國片怎麼都在講母女情?你的母女情也演得像世間情嗎?談母女關係跟固化性別階級的相互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