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必思考:學界 vs 業界,博士畢業後該怎麼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博士畢業後,是選擇進入業界發展,還是走向學界自立門戶?這是一個每位博士生都會面臨的重要抉擇。了解這兩條路的特色與定位,才能更好地規劃你的研究所生涯,走出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路。


▋1. 業界:頂尖實驗室,研究應用直接見效

• 特色:

• 進入大公司或頂尖實驗室,研究多與產業應用直接掛鉤,成果轉化速度快,影響力能很快落地。

• 研究資源豐富,設備完善,團隊分工明確,你可以專注發揮自己的專業長處。

• 優勢:

• 薪資穩定,回報即時:業界的報酬通常優於學界,經濟壓力較小。

• 成果立竿見影:你的研究能轉化成產品、服務或技術,立即對市場產生影響。


適合誰?

• 你想把學術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對產業創新有熱情。

• 你重視團隊合作,願意在明確分工的環境中專注解決具體問題。


▋2. 學界:自辦實驗室,教育與研究並重

• 特色:

• 在學界,你有機會打造屬於自己的實驗室,探索你最感興趣的學術問題。

• 透過教育影響下一代,培養優秀的人才,這種「社會輸出」的價值感是無法取代的。

• 優勢:

• 研究自由度高:可以選擇冷門但有深遠價值的問題,無須過度受限於短期產出。

• 學術傳承:透過教學與指導碩博士生,擴大你的學術影響力,讓知識延續下去。


適合誰?

• 你熱愛獨立研究,喜歡規劃長期的學術方向。

• 你對教育有熱忱,想要透過教學培養下一代人才,建立自己的學術傳承。


▋3. 碩博士生:提前規劃,做出更好的選擇

無論是學界還是業界,選擇前你需要問自己:

• 我的熱情在哪裡? 是探索未知的學術問題,還是將研究落地應用?

• 我追求什麼樣的生活? 是穩定的收入與團隊合作,還是自由探索的學術生涯?

• 我的優勢是什麼? 喜歡帶領學生與團隊,還是專注於個人專業的深度發展?


實用建議:

• 在研究所期間,多參加學界與業界的交流活動,了解兩者的實際運作方式。

• 找機會做產學合作專案,親自體驗不同環境的工作模式。


結論:學界與業界,各有魅力,適合才是最好

選擇學界,你追求的是學術傳承與研究自由;選擇業界,你收穫的是應用落地與即時回報。


碩博士生們,越早了解這兩條路的特點,越能明確規劃自己的研究所生涯,未來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avatar-img
532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寫作和發表想法,對碩博士生來說是累積知識與輸出的關鍵。但很多人覺得發文麻煩,步驟太多,久了就懶得做。 現在,我的發文工作流只靠一台 iPhone 就能完成,走路時、坐車時、耍廢時都能快速發文。 ▋1. 過去的發文流程:繁瑣又麻煩 以前我的發文步驟是: • 收集靈感 → 寫作 →
很多人覺得社群媒體是刷廢文、打發時間的地方,但當你把它當作**「記錄想法的記事本」**,它帶來的價值會超乎你的想像。 ▋1. 有想法,就寫出來,別怕初步的雜亂 • 我現在的習慣是這樣: • 初步想法講給 ChatGPT 聽,讓它幫我整理成簡單的邏輯。 • 接著把內容發表到個人的臉書
回台灣這十天,我跑了 8 趟書店——從屏東、高雄到台北,每一趟都讓我滿載而歸。 我喜歡書店的原因很簡單:我期待與不同的書邂逅,讓書改變我的想法。 ▋1. 不看書,你只會一直活在「舒服的自己」 • 不讀書,就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思考模式,做事永遠是「那一套」,可能有效,但終究停滯不前。
這次到台北和朱騏碰面,真的是收穫滿滿: • 一起逛台大山外出版社,討論哲學書籍,從思考的深度出發; • 在綠蓋茶館聊數位寫作,分享寫作技巧與數位工具的應用; • 竹壽司的餐桌上討論數位筆記,特別是卡片盒筆記法,如何將碎片化知識轉化為有系統的輸出。 這種時刻讓我深刻體會到:找到志同道
身為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長時間的研究生活讓我發現,管理時間和專注力 才是真正拉開學術進度的關鍵。 最近回台灣,時差讓我意外切換成了**「下午 6 點睡、凌晨 1 點起」** 的反向晨型作息,結果發現這段時間變成高效黃金時段:世界安靜,沒人打擾,工作效率拉到巔峰。
第一次投稿研究 Paper,結果沒中? 心裡總會浮現這些 OS: • 「Reviewer 太沒水準了吧!」 • 「他們根本沒懂我在寫什麼!」 但中了呢?立刻換個說法: • 「Reviewer 識貨!終於被發現了!」 這種心態很常見,但其實只是在「靠運氣」過日子。 成功與失敗不
寫作和發表想法,對碩博士生來說是累積知識與輸出的關鍵。但很多人覺得發文麻煩,步驟太多,久了就懶得做。 現在,我的發文工作流只靠一台 iPhone 就能完成,走路時、坐車時、耍廢時都能快速發文。 ▋1. 過去的發文流程:繁瑣又麻煩 以前我的發文步驟是: • 收集靈感 → 寫作 →
很多人覺得社群媒體是刷廢文、打發時間的地方,但當你把它當作**「記錄想法的記事本」**,它帶來的價值會超乎你的想像。 ▋1. 有想法,就寫出來,別怕初步的雜亂 • 我現在的習慣是這樣: • 初步想法講給 ChatGPT 聽,讓它幫我整理成簡單的邏輯。 • 接著把內容發表到個人的臉書
回台灣這十天,我跑了 8 趟書店——從屏東、高雄到台北,每一趟都讓我滿載而歸。 我喜歡書店的原因很簡單:我期待與不同的書邂逅,讓書改變我的想法。 ▋1. 不看書,你只會一直活在「舒服的自己」 • 不讀書,就容易陷入自己熟悉的思考模式,做事永遠是「那一套」,可能有效,但終究停滯不前。
這次到台北和朱騏碰面,真的是收穫滿滿: • 一起逛台大山外出版社,討論哲學書籍,從思考的深度出發; • 在綠蓋茶館聊數位寫作,分享寫作技巧與數位工具的應用; • 竹壽司的餐桌上討論數位筆記,特別是卡片盒筆記法,如何將碎片化知識轉化為有系統的輸出。 這種時刻讓我深刻體會到:找到志同道
身為 UCLA 統計與資料科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長時間的研究生活讓我發現,管理時間和專注力 才是真正拉開學術進度的關鍵。 最近回台灣,時差讓我意外切換成了**「下午 6 點睡、凌晨 1 點起」** 的反向晨型作息,結果發現這段時間變成高效黃金時段:世界安靜,沒人打擾,工作效率拉到巔峰。
第一次投稿研究 Paper,結果沒中? 心裡總會浮現這些 OS: • 「Reviewer 太沒水準了吧!」 • 「他們根本沒懂我在寫什麼!」 但中了呢?立刻換個說法: • 「Reviewer 識貨!終於被發現了!」 這種心態很常見,但其實只是在「靠運氣」過日子。 成功與失敗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各位親愛的讀者,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回答一位讀者的問題:「我在大學所學的專業,未來在職場上有競爭力嗎?」這是一個非常實際而且重要的問題,相信很多即將畢業或是正在考慮專業選擇的年輕人都會有類似的疑問。 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幫助這位讀者找到答案。
Thumbnail
許多大四學生或剛畢業的青年朋友,可能心中都會有一個焦慮問題,就是應先就業或先考研究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有位學弟7月份拿到博士學位,由於少子化之故,履歷投了15間學校均無下文。不得不面臨,繼續投或是,轉業界。提供自己從學界轉業界心得,四力+三點原則,期待減少他的迷惘,也適用其他職場工作者。 我跟你說說,除了運氣好之外,當初到第一家醫院任職,我是怎麼做的、怎麼想的...
1. 誤以為可以「選擇」業界或學界: - 當博士生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能力選擇未來的職涯方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然而,事實上,你每天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安排學習與研究活動,已經在無形中決定了你的職涯走向。每個半小時的利用方式,累積下來會塑造你的技能和經驗,進而決定你「適合」哪個領域。很多人不了解這
Thumbnail
今年六月教育部推出了博士生獎學金,鼓勵人才攻讀研究所,吸引有意願就讀博士之學生,減少少子化與高等教育投入意願降低所帶來的衝擊。 在海外的華人,基礎研究與應用又分別面臨什麼? 身為學子的我們,未來該何去還從,對學歷的定義還會相同嗎?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1. 以為自己能「選擇」業界或學界: - 其實,每天每個半小時怎麼使用,就已經做出選擇了。PhD的1825天,你完成的事情和掌握的技能,畢業時就已經決定了你「適合」去業界或學界。 2. 忽略「選擇」與「適合」的差異: - 很多人以為自己可以「選擇」要去業界還是學界,但事實上,是業界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在職碩士班的學生選擇與工作相關的研究題目具有優勢,然而從職場經驗中挖掘研究問題也面臨挑戰。本文提供了六種方法幫助學生確定研究問題,並提供了確定研究品質的特徵。
Thumbnail
各位親愛的讀者,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回答一位讀者的問題:「我在大學所學的專業,未來在職場上有競爭力嗎?」這是一個非常實際而且重要的問題,相信很多即將畢業或是正在考慮專業選擇的年輕人都會有類似的疑問。 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幫助這位讀者找到答案。
Thumbnail
許多大四學生或剛畢業的青年朋友,可能心中都會有一個焦慮問題,就是應先就業或先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