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集,我在想我看到的「好多的選擇」應該都是一場騙局
我想解構一下做選擇的時候出了什麼問題,為什麼覺得賺夠錢有點困難。
我們最早的路徑是這樣:讀書 - 選擇 - 有錢,到剛讀大學的時候都還不疑有他,直到待遇不理想的時候才開始出岔,因為「就這樣選了但是沒比較有餘裕欸」的情形似乎更普遍發生,然後就再複製一段,不過是把讀書換成:努力 - 選擇 - 就會有錢。
正常來說開車遇到死路會掉頭,但不知道為什麼人生議題是相信路還可以挖。
這過程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什麼東西在影響大眾相信人生出問題的時候,不需要從自己身上找答案;不過社會這場吃人局,或許可以讓一些見過學霸經驗,或甚至是學霸本人能從中發現破綻的地方:你最後一次的人生巔峰發生在什麼事情實現了之後。
為什麼同樣是讀了書,出社會功成名就的就不是自己了。
...
讀書這件事其實前面有東西,叫做:沒有選擇。
這才是真相:沒有選擇 - 只選讀書 - 成績成就,原先應該掛在後面的「有錢」二字其實就是工作化身的幌子,一份工作不給錢還怎麼忍;或許再想,你會不會覺得人生開始下坡的時候,反而是因為選擇變多的時候,這有沒有關聯。
因為這不能解釋為什麼大學出社會,和高中讀了書考上大學的成就程度是不能類比的。
那麼簡單說明:所以其實選擇性在擴展,代表需要分心處理、關照的事務就變多,就很難再炮製同樣程度的拚搏到一件事情上,所以即使是出社會的大人,就再也創造不出當年的高峰,或說心態上就再難企及這樣的高度了。
何時選擇變多是一件「好事」,我們是哪時候接受這個設定的。
那看起來,人的潛力多半是進入絕境的時候被激發出來的。
就是老闆們怎麼都不提,因為他們如果最後得到的是名利雙收,卻不告訴你成功的方法是:他們的路上一而再的發生「沒有選擇」這件事,可是卻與我們接受資本主義社會的框架認知是完全牴觸的:照理說做的更多,會因為選擇擴展而承受更少的人生風險。
所以回顧讀大學這件事,很可能不是因為當下別無選擇,而是做了最壞的選擇。
因為我們做了靠向資本主義高牆的決定,我們承擔的是「爬不夠高就吃不到餐盒」的恐懼,這個真的是你本人應該面臨的絕境嗎;這個過程我們好像沒有任何一分,是去承擔把自己帶離這種恐懼的風險。
而「沒有風險就沒有報酬」卻是普遍人不須學經濟,領 22K 就能熟知的事情。
過多選擇性的真相是什麼:你什麼都懂,可還是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也就是說,過多選擇性意味著:人很相信自己能處理更多事務,而你在看那些當前 104 人力銀行工作開的條件,這些不夠誠意的薪水就是為這一類人設計的;因為這些人可能平常關心很多議題,覺得讀了點書什麼意見都能被參考採用。
那個辨識度就不見了,不僅不知道自己真的會什麼,別人也看不出自己專精什麼。
近期滑 Threads 也相當有感,就 ... 現代人真的不再看書 (進修) 了嗎,把社群當書在讀的現象是滿奇怪,上面有很多邏輯是正確,卻完全欠缺任何專業背景背書的發言結構;就是我們有煩惱,你好像只會覺得洗過很多牌子的食鹽水,卻找不到一罐真的優碘。
知道很多、也知道自己能做的很多,回頭卻像什麼都沒做,太可怕了世界。
...
其實你在看現代人衣食無缺的處境,就知道資本主義販賣的飢餓恐懼並不存在
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讀書人,多半相信他們對於別人的掌控有實質權力。
他們關注於別人的生活發生什麼事的力道,更甚於對自己的獨處對話心力,看似利用網路社群讀了很多書,但成年卻再沒有讀完一本真的讀物;並且他們關注的社會議題從沒有真正消散,還去凝聚「別人的改變」才是自己困境能緩解的主流氣氛。
我們其實很早就知道別人是不能改變的,那麼這個社會就是由這許多的「別人」組成。
你說這個過程像不像個資本菜雞,就是我們以為照著一些已知的方法做,那麼那個給別人建高牆的會是自己,卻活成小丑;然而,意識到自己在改變事務上的能力是絕對的有限,避免產生過多選擇性的幻覺,或許可以避免瘋狂。
瘋狂就是車開到死路,還相信泥牆山壁後面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