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閱讀心得:古代才子佳人,活靈活現在眼前!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過去在歐洲交換時雖然偶爾會逛博物館,但總覺得自己都是「走馬看畫」,沒辦法深入欣賞作品的迷人,因此總覺得需要多花點時間補充相關知識。加上自己喜歡歐洲旅遊,也寫過一些旅遊攻略,我一直有追蹤莉莉嗯的粉絲專頁,因此當我在她的粉專看到這本書的推薦文,便毫不猶豫購買了!

本書語調詼諧幽默,不以年代或畫派來區分,以平易自然的口吻描述四大主題,分別是「女神與她們的產地」、「你追我敢不能輸的決心」、「古人講究的小日子」、「因為堅持所以很man」。本文重新以博物館來分類,希望作為以後旅行時走訪博物館的參考,大家也可以透過目錄,鎖定自己喜歡的博物館與作品來閱讀;更歡迎收藏本文,就能隨時找找自己想去的博物館有哪些館藏值得一看!

raw-image

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

《維納斯的誕生》(Birth of Venus, Botticelli, c. 1485):

  • 背景:波堤切利始終是梅帝奇家族寵兒,浸潤古希臘羅馬與新柏拉圖主義的「理念美」。這幅作品原先是畫在帆布上,以帆布為底的創作方式源自威尼斯,因為當地氣候潮濕,木頭容易腐朽,因此流行在帆布上創作。
  • 特色:女神的九頭身以及生硬的輪廓線條,即使缺乏真實與立體感,但波堤切利運用飄逸長髮、蜿蜒衣衫來緩和,讓我們渾然不覺這樣的不對勁,反而醉心於女神的美。

《春》(Spring, Botticelli, 1480s)

和《維納斯的誕生》一樣以西蒙內塔 (Simonetta)為模特兒所作,比例同樣不精確。

梵諦岡:梵諦岡博物館

《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 Raphael, 1509–1511)

  • 背景:拉斐爾不僅多才多藝,也是文藝復興三傑中最專注繪畫者,更廣結善緣,頗獲教廷欣賞。《雅典學院》就是拉斐爾受教宗儒略二世委託,為梵諦岡的宮殿繪製的壁畫。畫作描繪的人物超過五十人,拉斐爾也將自己畫在畫作右邊角落,象徵藝術是登入智者的殿堂,是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代表畫作。
  • 特色(摘要自維基百科):拉斐爾把古希臘羅馬與當代義大利五十多位哲學、藝術、科學家等薈萃一堂,並精準捕捉與呈現不同人物的思想。舉例來說,柏拉圖手指向天,強調其對抽象真理的追求,而身旁的亞里斯多德則手指向地,強調透過觀察與經驗來理解世界。構圖方面,《雅典學院》採透視法,在二度空間上成功打造三度空間的深度,並以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為中心,彷彿上演古希臘思想史的唯心和唯物之爭。

義大利羅馬:國立古代藝術美術館(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Antica)

《西斯汀聖母》(The Sistine Madonna, Raphael, 1512-1513)

  • 背景:同樣是拉斐爾接受教宗儒略二世委託,為義大利北部Piacenza聖西斯托教堂 (St. Sisto) 教堂繪製的祭壇畫。
  • 特色:畫面左側是虔誠謙卑的教宗,右側是聖芭芭拉。中央的聖母秀麗柔美,乃是拉斐爾以情人瑪格麗特為原型所繪。聖母眼神凝重,懷中的聖子也面露愁苦,顯然都預見了耶穌將為世人背負原罪、遭釘上十字架的命運。生動的面部表情展現出人性與母性,一改中世紀刻板僵硬的聖母形象,同樣反映出文藝復興時代強調真實情感的特色。最後,《西斯汀聖母》最為人所知的,應該就是角落的兩個小天使了。一個用手托住下巴,一個雙手交疊趴在欄杆上,睜大好奇的雙眼仰望聖母翩然降臨,這好奇又純真的模樣,讓童心躍然紙上。據說拉斐爾是在麵包坊遇見這兩個孩子,速寫下來後加入作品中。(所以結論是要常常去買麵包,可以獲得靈感((誤

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宮女》(Las Meninas, Velázquez, 1656):

  • 背景:畫作中央的小公主是西班牙國王Felipe四世和第二任妻子所生長女、當時五歲的Margarita Teresa。小公主出生時可謂背負全國臣民期待,因為無論誰娶了她,便能繼承西班牙的大量財富,她因此被視為鞏固哈布斯堡聯盟、共同對抗法國的工具,而她的婚姻自然是歐洲各國權謀角力的算計籌碼。12歲時,瑪格麗特公主遠嫁奧地利利奧波德一世,他同時也是自己的舅舅。儘管兩人感情和睦,甚至促進巴洛克文化在維也納的興盛,還是少女的瑪格麗特,終究被皇后傳宗接代的義務壓垮。瑪格麗特一生懷孕7次、流產2次,最終年僅21歲就在第七次懷孕時,因身體虛弱而離開人世。
  • 特色:這幅畫描繪五歲的Margarita Teresa前去畫室拜訪父王與母后的場景。此時他們正接受維拉斯貴茲為其繪製肖像畫,維拉斯貴茲就在左前方巨大畫布前側看向觀眾。公主則位在畫面正中央,光線正好灑落她身上,如同聚光燈般強調其身分與地位。

荷蘭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薩克森的瑪莉‧約瑟芬肖像》(Portret van Marie Josèphe van Saksen)

  • 背景:波蘭公主「薩克森的瑪莉‧約瑟芬」是法國王太子(路易十五長子「法蘭西的路易」)妃,曾經是凡爾賽宮最尊貴、時尚的女人,差點成為法國王后。她的三個兒子都成為波旁王朝君主,分別是路易十六、路易十八與查理十世。瑪莉‧約瑟芬的新婚期並不容易,但她憑著堅強、溫柔與同理,最終贏得丈夫、婆婆以及公公路易十五的愛與支持。
  • 特色:這幅畫以粉彩創作,十八世紀盛行粉彩,比油畫作畫速度更快,成本也更低,特色是色彩柔美,讓畫中人物的肌膚質地晶瑩柔軟、光彩奪目,因此成為肖像畫的寵兒。透過粉彩,這幅畫更精準捕捉了瑪莉‧約瑟芬的溫柔婉約與美麗動人。

《夜巡》(The Night Watch, Rembrandt van Rijn, 1642)

The Night Watch, Rembrandt van Rijn, 1642(終於有我自己拍的照片了!)

The Night Watch, Rembrandt van Rijn, 1642(終於有我自己拍的照片了!)

  • 背景與林布蘭簡介:林布蘭出生於我交換的萊頓,讓我自然對這幅畫特別有感情,儘管曾經拜訪過一次,讀完本書依然想再次前往欣賞。家境富裕的林布蘭,十八歲就前往首都阿姆斯特丹拜歷史名畫家Pieter Lastman門下,天賦加上努力,林布蘭很早就展現超高繪畫技巧。21歲,他就從首都回到萊頓開設自己的畫室,招收學生。不像多數年輕畫家前往義大利「壯遊」、浸潤於古典美學,而是於25歲再度前往阿姆斯特丹,透過《杜爾醫生的解剖課》打響知名度,從此走紅畫壇。可惜林布蘭揮霍無度,喜歡重金收藏藝術品、骨董文物與昂貴顏料,更因為晚年私生活不檢,讓重視道德禮教的低地國國民與金主紛紛轉而離去。再加上此時市場已不再流行肖像畫,林布蘭很快就宣告破產。晚年的林布蘭越來越常創作自畫像,從中也能一窺林布蘭晚年的境遇與看盡滄桑。
    • 《大笑的林布蘭》(Rembrandt Laughing, Rembrandt van Rijn, c. 1628):收藏於洛杉磯蓋提藝術中心 (Getty Center)。是林布蘭難得燦爛大笑的自畫像,此時的他年少有為,在萊頓開設畫室,幾年後就要前往阿姆斯特丹闖天下。
    • 《三十四歲時的自畫像》(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34, Rembrandt van Rijn, 1640):收藏於倫敦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此時林布蘭身處事業巔峰,身穿昂貴深色天鵝絨外衣、領口滾有皮草,帽沿甚至鑲嵌珠寶,一身復古穿著將自己描繪成文藝復興時期的仕紳名流,同時繪畫手法則是為了像文藝復興大師堤香、杜勒、拉斐爾致敬。可以注意林布蘭營造髮絲紋裡的方式,是利用筆桿尖端在未乾的顏料上輕刮,描摹細微的紋理。
    • 《自畫像》(Self Portrait van Rijn, 1660):收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這次,54歲的林布蘭發揮捕捉光影的卓越技巧,以充滿張力的筆觸如實傳達緊鎖的眉頭、額部與眼袋的皺紋,以及那雙飽經世故的滄桑雙眸。他也同樣筆桿尾端描繪自己頭髮的紋理─這次,棕髮中已經夾帶灰白髮絲了。
  • 特色:儘管林布蘭未曾前往義大利取經,但巴洛克繪畫始祖卡拉瓦喬(Caravaggio, 1571-1610)透過強烈光影打造的對比和戲劇性渲染效果很快就傳至低地國,林布蘭更是取其精華後自成一格。《夜巡》中,林布蘭以光影構圖的方式描繪臉部細節、凸顯立體感,尤其是畫中人物的眼周,透過精細又複雜的光影堆疊,描繪出高深莫測、炯炯有神的生命力。不像其他民兵肖像畫往往沉靜、肅穆,林布蘭的創舉是生動描述畫中人物的動作。例如,隊長指揮副手帶領隊伍前進,隊員各就各位、準備前進,一群隊伍彷彿就要走出畫面般活靈活現。隊長右邊的白裙女孩不只因為衣著、性別與年紀而引人注意,更因光線照射而相當顯眼,象徵隊伍的吉祥物 (mascot)。外界推測,女孩的原型是林布蘭的妻子Saskia。

荷蘭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Mauritshuis)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by Johannes Vermeer)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by Johannes Vermeer(也是我拍的,誇我~)

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by Johannes Vermeer(也是我拍的,誇我~)

  • 背景:這幅畫並不是描繪特定人士的肖像畫,而只是頭像畫 (tronie),畫中人很可能是Vermeer自己的大女兒瑪麗亞。這幅畫在1881年其實是以極低的價格,在一場拍賣會中得標買下,此時畫作上早已滿布塵埃,飽經風霜,經仔細修復後才確認是維梅爾的作品。
  • 特色:仔細看那頭巾上變化細微的反光、粉嫩光潔的面龐、輕靈動人的雙眸、潤澤微啟的粉唇,近距離觀看更能體會維梅爾對光影和色彩的高超技法!其他特色包含:
  1. 異國頭巾:荷蘭當時貴為海上強權,海外殖民事業發達,自然有許多機會接觸舶來品。此外,十七世紀荷蘭繪畫中,東方式頭巾的異國情調常被用來表徵財富、奢華以及與全球貿易的聯集。
  2. 碩大的假珍珠耳環:珍珠象徵身分與女子貞潔,然而,畫中的形狀與質感,都不似產量不高的畫家梅維爾能夠負擔,此外尺寸也過於巨大,不夠真實。最後,少女耳際的珍珠遠看晶瑩剔透,但若細看就會發現珍珠其實並沒有耳鉤,因此其實是懸浮在半空中!
  3. 巧妙光影技法:維梅爾善於以光線(而非線條)打造輪廓與外型,這點從少女臉部的光影即可略知一二。最後,輕輕於下唇點上兩筆淡粉色,更點綴出豐潤紅唇的晶瑩與光澤。
  4. 高貴耀眼的群青藍(ultramarine):群青藍是少女頭巾的顏色,是非常昂貴的顏料,價格甚至高於黃金。除了頭巾之外,陰影部分也以群青藍調和,能夠如此毫不客氣地使用這種顏料,可推測應該是有金主贊助他購買。
  5. 北方蒙娜麗莎:採用達文西首創的肖像風格,採取暗色、沒有物品的背景,聚焦於人物,這種畫法自文藝復興後受到無數畫家效仿,《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因而被稱為「北方的蒙娜麗莎」。
  6. 水煮蛋肌姊妹大都會博物館的《年輕女子的研究》同樣出自維梅爾,女子的皮膚同樣白皙柔嫩,額頭同樣高聳(高額頭是智慧的象徵)。在那天花肆虐的年代,十七世紀的荷蘭相當富裕,中上階級女子無不以各種方法追求細膩、潔白、光滑的肌膚。其中有些方法當然是偏方,但從這兩幅畫作都可看出當時荷蘭人對美的追求。

倫敦國家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梵谷的椅子》(Van Gogh's Chair, by Vincent van Gogh, 1888)

  • 背景:是一組對畫(pendant)中的一幅,另一幅是《高更的椅子》(Gauguin's Chair, by Vincent van Gogh, 1888,位於梵谷博物館),應是梵谷9月為了迎接高更來到亞爾所採購的部分家具。兩張椅子以不同視覺效果代表梵谷自己與高更,分別面對不同方向,懸掛在一起展示時才能面對彼此。
  • 特色:
  1. 造型簡單樸實,取法自然:不像高更的椅子,梵谷的拉背椅連扶手都沒有,木材質感看似也相當粗糙未拋光,顏色以藍、黃對比呈現白天陽光照射的樣貌。此外,畫作中也可看到木箱中有發芽(而非正常完好)的洋蔥,強調南法溫暖燦爛的陽光,以及自然景物對梵谷的重要。
  2. 筆觸大膽:畫中的陶磚地板與右側藍色門板都以厚重顏料強調質感,讓畫作厚實、立體感強烈。
  3. 融合各家學派,自成一格:梵谷融入日本浮世繪版畫的明亮色彩、大膽輪廓線以及縮短的透視法,刻意誇大地板角度,讓地板與椅子都有「朝觀看者滑落」的感受。此外,梵谷也結合「分隔主義(Cloisonnism)」構圖扁平、輪廓明顯的特徵來描繪線條,畫中椅子明顯的輪廓線,也用來凸顯陽光的強烈。
  4. 菸斗和菸袋:是梵谷創作時的必備品。

最後,位於梵谷博物館的《高更的椅子》則是一把講究的扶手椅,椅子上甚至有綠色軟墊與蠟燭,地面更鋪著深紅色印花地毯,與綠色牆面形成對比。若將兩幅對畫放在一啟,「紅綠對比」對上梵谷椅子的「黃藍對比」應該會更搶眼,可惜兩幅畫如今一個在英國、一個在荷蘭,就像個性天南地北的梵谷與高更終究只能分開。

倫敦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薩頓胡頭盔》(Sutton Hoo Helmet, 6世紀晚期~7世紀初期)

  • 背景:西元410年左右,盎格魯薩克遜人逐漸主宰不列顛。薩頓胡位於英格蘭東南部,該頭盔在一處莊園被發現,推斷是七世紀早期盎格魯-薩克遜時期的古代墓穴,此時英格蘭王國甚至尚未出現。該墓穴非比尋常,用的是不列顛少見的船葬,且船身相當宏偉可觀,墓穴中更存放大量精美工藝品與珠寶。然而,墓穴主人究竟是誰依舊沒有答案,目前推測是7世紀初統治東安格利亞王國(East Anglia)的國王雷德瓦爾德Raedwald.
  • 特色:以金、銀、鐵、銅合金、錫等製成,頭盔上原本有精細複雜的圖像,如正在作戰或跳舞的戰士以及各種猛獸。值得注意的是頭盔正面趴著一條龍,金色身體形成面具的鼻梁,尾巴則構成頭盔的鬍鬚,銀色雙翼則成了兩道濃密的眉毛。

《貝奧武夫手稿》(Beowulf, c. 1000)

Beowulf, c. 1000

Beowulf, c. 1000

  • 背景:寫於中世紀早期的古英語詩歌,是目前最古老、最長篇的古英語詩歌文學作品,與法國《羅蘭之歌》、德國《尼伯龍根之歌》同被譽為歐洲文學三大英雄史詩。此外,《貝奧武夫》也是西方最早的方言史詩。
  • 特色:描繪瑞典王子貝奧武夫協助丹麥國王除去食人妖怪Grendel的英勇事蹟。貝奧武夫除去Grendel後,Grendel的女巫母親起而復仇,貝奧武夫再次成功擊退後被擁戴為王,王國興盛了50年。直到貝奧武夫年老時,一隻噴火巨龍赫然出現,貝奧武夫於是重出江湖,與巨龍決鬥,可惜粽中與惡龍玉石俱焚,詩篇以英雄的隆重葬禮收尾。同樣藏於大英博物館的中世紀動物寓言《Harley 3244手抄本》,就描繪了噴火惡龍與貝奧武夫決鬥的場景。

倫敦:國家肖像館

《何瑞修‧納爾遜》(Horatio Nelson, by Sir William Beechey, 1880)

  • 背景:一代海軍名將納爾遜在英國可謂家喻戶曉,是驍勇善戰的代表。他的功績包含:帶領皇家海軍分別在1798年的「尼羅河戰役」與1801年「哥本哈根戰役」中擊潰對手;在1805年「特拉法加戰役」中更是擊潰法國與西班牙聯軍,重挫拿破崙勢力,開啟大英帝國日後百年榮景。如果沒有納爾遜,大不列顛很可能不會是我們記憶中的「日不落國」。然而也是在「特拉法加戰役」中,納爾遜遭法國狙擊手擊中,在戰場上英勇捐軀,享年47歲。
    • 納爾遜之血─蘭姆酒:為了保存納爾遜的遺體,艦隊成員在納爾遜的棺木中注入成本較低廉的酒精─蘭姆酒。據說他的葬禮吸引萬名軍人與民眾前來悼念,而保存他軀體的蘭姆酒也被喝個精光,從此,英國海軍飲用的黑蘭姆酒便稱為「納爾遜之血」。
  • 特色:這幅畫繪於尼羅河戰役後,此時納爾遜已經失去右眼與右臂,但畫家依然發揮高度職業道德,呈現出納爾遜英姿煥發的樣貌。

《艾瑪‧漢彌爾頓》(Emma Hamilton, by George Romney, c. 1785)

艾瑪是納爾遜好友漢彌爾頓爵士的妻子,雖然出身卑微、淪為性工作者才終於慢慢接近上層社會達成階級翻身,但她美艷的容貌、圓潤的處事之道,讓許多男人依然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納爾遜自然也不例外。艾瑪雖與納爾遜傳出緋聞,甚至一度造成納爾遜名聲大損,但漢彌爾頓爵士卻似乎視而不見,三人關係維持著微妙的平衡。這幅肖像呈現出年輕時艾瑪的美貌,那靈動嫵媚的雙眼、白裡透紅的臉頰、豐厚濃密的秀髮,可以想像當時艾瑪的魅力。如今,艾瑪與納爾遜只能透過在國家肖像館內彼此對望來重逢,令人不剩唏噓。

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 (Musée d' Orsay)

《舞蹈課》(La Classe de danse, by Edgar Degas, 1874~1876)

  • 背景:竇加熱愛以芭蕾為藝術創作主題,不論是雕塑或繪畫皆是如此。因為竇加認為,芭蕾是現存唯一能展現古希臘藝術精華的現代化表達,芭蕾舞者的優雅動作和協調姿態,都反映古希臘對美的追求與對人體運動的理解。因此,竇加非常認真觀察並記錄古典芭蕾基本舞步和術語,天天蹲在歌劇院旁觀察舞者。更難能可貴的是,竇加潔身自好,從未與舞者傳出誹聞,終身未婚無子嗣,把整個人生都獻給了藝術。
  • 特色:畫作中的女孩們呈現出練習即將結束、老師宣布解散的前一刻。老師是當時著名的舞蹈大師Jules Perrot,腳上仍穿著芭蕾舞鞋。但這幅畫最讓我喜歡的,是各個女孩不同的姿態。最前方綁著紅色緞帶、手執立扇的女孩,恰好引導我們的視線到中央的老師身上,那一手插腰的動作更增添下課前悠閒氣氛的臨場感。而她左邊的女孩,注意到了嗎?竟然在抓背呢!只有門前的學生看起來還在聽課,雙腿交叉呈現古典芭蕾姿勢。整個畫面就像相機一樣,速寫下課前的愉快氣氛,在有限的畫布上營造教室的深度與人的自然姿態,也拉近了我們與古典美的距離。

法國巴黎:國立中世紀博物館

《仕女與獨角獸》(La Dame à la Licorne, 作者不明,1484-1500)

  • 背景:相較於《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有「北方蒙娜麗莎」之稱,這6幅掛毯堪稱中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傑作,有「中世紀蒙娜麗莎」之稱,也曾出在電影《哈利波特》中的葛萊芬多學生交誼廳上!14世紀之前,低地國與法國北部就開始形成掛毯製造重鎮,當時掛毯除了裝飾、美化,還可以遮住牆壁縫隙,在沒有暖氣的古代可說是美與實用兼具。此外,掛毯更是財富地位的重要象徵,「展示家徽」的功能尤其重要。這幅《仕女與獨角獸》就是如此,掛毯的委託人是法國宮廷新興勢力勒‧維斯特(Le Viste)家族。這幾幅掛毯其實命運坎坷,1841年被發現時是被丟棄在一座傾圮的城堡內,不知遭受多少歲月、濕氣與霉味的侵蝕,經過大力修復才終於在中世紀博物館重見天日。
  • 特色:掛毯中,不論在獨角獸或獅子前腳所拿的旗幟中,都能發現Le Viste家族的徽章。這組掛毯共有6幅,分別為「視覺、觸覺、味覺、聽覺、嗅覺」,被視為五感知覺的表現;最後一幅則是「我唯一的心願」,有人認為是五感的總結,也可能蘊含愛情與自由意志的哲思,更有人推測這是描繪「宮廷愛情」的情景,獨角獸代表的是情人。

小結:老少(藝術小白與老鳥)皆宜的藝術史,將畫中人物帶到你面前

這本書以《開箱台灣史》一般生活化的口吻,讓我深入了解畫作的創作背景,也更能體悟畫作之所以美麗、畫家之所以雋永的原因。介紹歷史的同時,更探討了每個藝術家或畫中主角故事背後的人性。本書不只推薦給像我一樣的藝術小白,也很適合給想要深入了解藝術史的朋友與名畫愛好者。就算已經了解這些名畫,但透過幽默、生活化的故事,相信依然會對藝術、歷史甚至人生有不同啟發。

更多閱讀心得,歡迎參考:

《大風吹:台灣童年》閱讀心得:童年回憶與情感的交織

《沉思錄》閱讀心得:哲學家皇帝的6大智慧錦囊,一生受用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閱讀心得:把人生當事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藍海

《開箱台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立足臺灣,培養世界觀

《愛的藝術》閱讀心得:刻意練習,學會愛

《那一年,我在來頓》閱讀心得:歐洲交換與旅遊後的5個省思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閱讀心得:生命的意義之一,就是尋找意義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1, Bow Down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1, Bow Down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2, La Somnambule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2, La Somnambule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3, Nightwatch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4, The Squatter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5,Watchman, What of the Night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Watchman, What of the Night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6: "Where the Tree Falls"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Go Down, Matthew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Go Down, Matthew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3) + Ch.8 The Possessed

【文獻摘要】流動的情感與權力:Nightwood中的文化與母性解讀

更多歐洲交換遊記與歐洲旅遊攻略,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旅行攻略 X 心得

更多交換攻略,歡迎逛逛我的沙龍房間:🇳🇱 萊頓大學校級交換

avatar-img
91會員
109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文化觀察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包括交換與省錢旅遊攻略、心理學與生活省思等,即將拓展至托福準備攻略,還請期待。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芝女看天下 的其他內容
《大風吹:台灣童年》是鄉土作家王盛弘數篇散文的集結,濃縮了作者對家人、土地的情感與回憶。其中包含對父母互動的觀察、純真的友誼,也描繪了記憶的矛盾。隨著作者一段段童年故事開展,竟吸引了我對作者的童年記憶一探究竟。本書不只推薦給大都市長大的孩子,更適合做為親子共讀的讀物,緬懷過去,傳承記憶的溫度。
台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與其領導的EPA實驗室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工作坊上半日啟發我們覺察內在動機,下半堂課我們探討專注的重要性,設計自己的心流體驗,讓內在動機發揮最強大的功能,最後透過正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12月22日,我參加了台大心理系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該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以下將分享工作坊上半日的筆記與心得,希望也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一起成長。透過這個活動,我發現原來我的熱情其實一直都在,卻被外界、也被缺乏自信的自己給淹沒,。
第一次閱讀本書並不容易,本書並非前後脈絡完整的篇章,而是由12卷奧理略的日常筆記組成,收錄了這位哲學家皇帝面臨內憂外患之時的日常省思與靈感。本書無論是面對各種棘手的挑戰,如人際關係中的困境、外界批評與雜音,又或者你只是想隨意閱讀一句話作為一天的警語,《沉思錄》 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5/5沉思錄
現為華盛頓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的Carolyn Allen在本文指出,Nightwood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女同性戀理論視角,挑戰與彌補傳統異性戀解讀(女)同性戀的理論,強調了女同性戀關係的複雜性、流動性,以及差異和相似性在其中的作用。
延續上周的「 Go Down, Matthew (2)」,這周又進到新的篇章,也會是本書的最後一部份囉!本文將摘要、整理這段的內容與大家分享,歡迎討論、回饋。如果哪裡誤解作者或有不同解讀,都非常歡迎!謝謝大家~!
《大風吹:台灣童年》是鄉土作家王盛弘數篇散文的集結,濃縮了作者對家人、土地的情感與回憶。其中包含對父母互動的觀察、純真的友誼,也描繪了記憶的矛盾。隨著作者一段段童年故事開展,竟吸引了我對作者的童年記憶一探究竟。本書不只推薦給大都市長大的孩子,更適合做為親子共讀的讀物,緬懷過去,傳承記憶的溫度。
台大心理系葉素玲教授與其領導的EPA實驗室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工作坊上半日啟發我們覺察內在動機,下半堂課我們探討專注的重要性,設計自己的心流體驗,讓內在動機發揮最強大的功能,最後透過正念,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質。
12月22日,我參加了台大心理系舉辦的「用心理學設計人生工作坊」。該工作坊行之有年,目的之一是將心理學的抽象知識,轉化為可以實際改善生活的行動。以下將分享工作坊上半日的筆記與心得,希望也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一起成長。透過這個活動,我發現原來我的熱情其實一直都在,卻被外界、也被缺乏自信的自己給淹沒,。
第一次閱讀本書並不容易,本書並非前後脈絡完整的篇章,而是由12卷奧理略的日常筆記組成,收錄了這位哲學家皇帝面臨內憂外患之時的日常省思與靈感。本書無論是面對各種棘手的挑戰,如人際關係中的困境、外界批評與雜音,又或者你只是想隨意閱讀一句話作為一天的警語,《沉思錄》 都是不可多得的好書。
5/5沉思錄
現為華盛頓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的Carolyn Allen在本文指出,Nightwood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女同性戀理論視角,挑戰與彌補傳統異性戀解讀(女)同性戀的理論,強調了女同性戀關係的複雜性、流動性,以及差異和相似性在其中的作用。
延續上周的「 Go Down, Matthew (2)」,這周又進到新的篇章,也會是本書的最後一部份囉!本文將摘要、整理這段的內容與大家分享,歡迎討論、回饋。如果哪裡誤解作者或有不同解讀,都非常歡迎!謝謝大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全球20間必訪博物館,從羅浮宮博物館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各地的藝術珍品帶給人們深度的情感和震撼。藉由這些藝術作品,可以連結古今、溝通心靈,體驗到心靈深處的永恆感動。建議出國旅遊時,絕對不要錯過這些能為生活注入詩意和靈動的藝術光輝。
Thumbnail
之前讀完《圖解兒少埃及古文明》好喜歡,沒想到竟然再度出版新主題!且印象派的主題也恰巧搭上台南奇美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不知道有沒有書友前往呢?(我好想去,可是似乎沒有空檔的假期Q_Q)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
美的體驗,是人生最棒的事了﹗ 書法 記得在歷史博物館前一副超大對聯前感受到的氣場,讓人駐足;在故宮看到我心目中的天下第一行書:祭侄文稿,沒想到寫得一手肥腴字的顏真卿也寫得一手「我愛看」的字。從中感受到要想有自己的風格前,絕對是不斷臨模的重覆練習。(弘一大師的字也是如此,風格出現後,返璞歸真,字如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京都和其他關西地區的旅遊地點,包括美術館、書店和寺院等。與其他京都旅遊書籍不同,這本書更著重於生活化的分享和豐富的照片。推薦書友收藏,並期待未來關東版本的推出。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全球20間必訪博物館,從羅浮宮博物館到東京國立博物館,各地的藝術珍品帶給人們深度的情感和震撼。藉由這些藝術作品,可以連結古今、溝通心靈,體驗到心靈深處的永恆感動。建議出國旅遊時,絕對不要錯過這些能為生活注入詩意和靈動的藝術光輝。
Thumbnail
之前讀完《圖解兒少埃及古文明》好喜歡,沒想到竟然再度出版新主題!且印象派的主題也恰巧搭上台南奇美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不知道有沒有書友前往呢?(我好想去,可是似乎沒有空檔的假期Q_Q)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
美的體驗,是人生最棒的事了﹗ 書法 記得在歷史博物館前一副超大對聯前感受到的氣場,讓人駐足;在故宮看到我心目中的天下第一行書:祭侄文稿,沒想到寫得一手肥腴字的顏真卿也寫得一手「我愛看」的字。從中感受到要想有自己的風格前,絕對是不斷臨模的重覆練習。(弘一大師的字也是如此,風格出現後,返璞歸真,字如
Thumbnail
這本書介紹了京都和其他關西地區的旅遊地點,包括美術館、書店和寺院等。與其他京都旅遊書籍不同,這本書更著重於生活化的分享和豐富的照片。推薦書友收藏,並期待未來關東版本的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