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過程中,你是否發現,越是禁止孩子做某件事,他反而越熱衷?比如:
- 你越告訴他不要在床上跳,他就跳得更起勁。
- 越強調不要打翻杯子,他越容易不小心弄翻。
- 越是說「你怎麼這麼笨」,他越無法完成事情。
🔍 白熊效應的應用:讓「不要」變「可以」
孩子的行為往往是對父母言語的直接反應。如果我們一再說「不要」,反而會放大孩子的好奇心或緊張感,讓事情往相反的方向發展。因此,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嘗試將「不要」換成積極表達,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
傳統說法(禁止語言)
不要吵!
改進說法(積極語言)
我們小聲一點,讓大家都能專心。
傳統說法(禁止語言)
不要頂嘴!
改進說法(積極語言)
聽媽媽說完,然後你再告訴我你的想法。
傳統說法(禁止語言)
不要哭!
改進說法(積極語言)
來,媽媽抱抱你,告訴我為什麼難過?
傳統說法(禁止語言)
不要亂扔玩具!
改進說法(積極語言)
這些玩具是你不喜歡了嗎?我們可以一起整理。
傳統說法(禁止語言)
不要打人!
改進說法(積極語言)
我知道你生氣了,但我們用說的,不用打人。
實例應用:
有一次,媽媽對五歲的小明說:「不要再吵了!」結果小明不僅沒停下來,還越吵越大聲。後來媽媽換了一種說法:「我們來比一比,誰可以先安靜下來?贏的人有小獎勵哦!」結果小明立刻乖乖閉嘴,還得到了媽媽的一個擁抱作為獎勵。
✨ 用「FFC 模型」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FFC 模型」是一個簡單卻有效的育兒技巧,它幫助父母通過正向描述來激勵孩子:
- F(Fact)描述事實: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 F(Feeling)分享感覺:表達你的欣賞和快樂。
- C(Compare)進行比較:讓孩子看到進步或優勢。
實例應用:
小花不喜歡做家務,但有一天她主動幫忙洗碗。媽媽抓住這個機會:
- 事實:「媽媽都沒提醒,你就把碗洗了。」
- 感覺:「洗得這麼乾淨,媽媽真的很開心!」
- 比較:「你看你洗得比媽媽還乾淨呢!」
小花在媽媽的鼓勵下,對做家務的態度明顯變積極了,甚至主動要求負責更多的小任務。
📚 學習上的正向暗示:從小目標開始
孩子在學習中容易感到壓力和挫敗,這時候父母可以幫助他們拆解大目標,設立可以完成的小任務,讓孩子在一次次成功中累積成就感與信心。
應用技巧:
- 拆解目標:
比如背單字,將一天的任務設定為 5 個單字,而不是 50 個。 - 給予正向高峰:
當孩子完成任務時,給予立即的肯定。 - 「你今天的單字背完啦,真棒!我們現在去喝杯奶茶慶祝一下吧!」
- 設計積極的結尾:
讓學習有美好的體驗收尾。比如:「做完功課後我們一起去公園跑步吧!」
實例應用:
小智總覺得數學太難,媽媽幫他把大範圍的複習分成每天完成 3 道題目,並在完成後與他一起玩桌遊作為獎勵。幾週後,小智開始主動學習,因為他發現學習不再是令人害怕的事情。
🌟 用黃金語句增強孩子信心
父母的言語對孩子而言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以下幾句話可以幫助孩子感到被支持,並建立自信心:
- 「寶貝,我相信你可以。」
- 「你能幫幫我嗎?」
- 「哇!你做得比我還好!」
- 「寶貝,你說了算!」
這些話語不僅是鼓勵,更是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與能力。
💡 鼓勵與結語:成為孩子最溫暖的後盾
育兒從來不是一場「控制」的比賽,而是一場「陪伴與支持」的旅程。在這個旅程中,父母的言語和態度如同指引方向的燈塔,為孩子帶來光明與希望。
蛇年的建議是:學會正向暗示,少說「不要」,多給孩子選擇與信任。
✨ 孩子會因為你的支持,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你也會因為他的成長感到無比欣慰。祝願你與孩子在蛇年攜手共創美好的親子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