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提到今年的國文學測考題中,出現了「概念框架」這個對大眾而言較為深澀的詞。那篇文章提到,原則上大考可以將新名詞、新概念放在考題裡,但只能當作「閱讀材料」來考。
出題者不去預設學生在考前知道或不知道這個概念,而是在題目裡提供充分的資訊,去說明這個概念,旨在測驗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事前知道這個概念的人或許會稍具優勢,但主要還是要看題目的脈絡而定。
本來想說出這樣的題目是個不錯的方向,鼓勵學生去思考、認識人文領域的不同概念。但我自己找了那道題目來看之後,發現題目其實出得不甚理想,比起鼓勵學生思考,反而有種繞一大圈叫學生守本分的說教意味。而且除此之外,題目中的概念描述也模糊混亂,令人多少有點汗顏。
*
那道題目基本上是一段群組對話,學生們要討論國文報告,但不知道要以怎樣的主題來進行。其中一個人就提出了「以概念框架為框架」的方案,去探討故事裡不同角色之間思考框架的差異。但題目用以說明何謂概念框架時,舉的例子卻並不清楚。
譬如他舉孫悟空打死強盜與唐僧爭執的事情,題目指出:對孫悟空來說,這是正當防衛;但對唐僧來說,對方罪不至死,不該取他性命。如果按照出題者想要凸顯的方向,或許是說「正當防衛」是一個框架、「不該殺生」是一個框架。
但具體看這個例子的話,它看起來像是在相同框架中的爭論,譬如說那個問題可以是「孫悟空武力高強,強盜其實傷不了他。將對方打死是否不合比例?」;又或者對孫悟空來說,他是在保護其他可能被傷害的人、行使正義,並不是隨意殺生。題目並沒有呈現出兩人「雞同鴨講」,無法聚焦在相同框架,而更像是兩人在一個倫理學問題上有不同的立場。
之後,題目給出了另一個概念「身分框架」。我們以一個對這兩個概念都沒有認識的考生的視角來看,題目根本沒有說明「身分框架」是概念框架的其中一種,還是它是與概念框架並行的另一個概念。
他舉例說「你是哥哥,怎不讓弟弟?」是在設定「兄長本分框架」,最後又舉回孫悟空的例子,說他雖然棄官自封「齊天大聖」,但最後還是要走上「西天取經」的框架,才能成為鬥戰勝佛,以此給出「人終究需活在某種身分框架之中,否則也無法自我肯定」的結論。
我可以想像,出題者想要在收尾時把題目上升到某種「正能量人生哲學」的高度。但姑且不論他做得好不好,在這個過程中,我懷疑他不知不覺將「思考的框架」與「行為的框架」混為一談了(如果他不是從一開始就從沒分清楚過的話)。
譬如在前面「兄長本分框架」的舉例裡面,說話者使用了這個思考的框架,用「做哥哥的人就是該怎麼樣」來想問題,並以此要求哥哥。但從「概念框架」或「思考框架」的角度來說,與其如題目所稱這是「兄長本分框架」,更應該理解為「家庭倫理框架」,也就是「一個家裡每個人有其各自的角色,既然你是這個角色,你就應該這樣做」。
出題者用「兄長本分框架」來描繪,是因為他接下來要接到孫悟空的人生選擇上,他想要說「孫悟空雖然一開始拒絕了天庭給的某種身分框架,但最終還是接受了另一個框架」。但即便如此,出題者還是說得十分混亂,如果「我是哥哥,我應該要讓弟弟」是一種身分框架的標準表述方式,那「西天取經框架」是什麼?是「我是要成佛的修行者,所以我需要認命地去西天取經」嗎?真要這麼說,也應該對稱地稱為「修行者框架」才對。
*
到這裡,搭配上後面的問答題去看,我們才終於可以知道,其實出題者一開始舉孫悟空與唐僧爭執為例的意思是:唐僧(或者說其背後的天庭)對孫悟空設定了一個「身分框架」,在那個框架中的人就是不能殺生,其他說什麼都是藉口。
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倫理學立場或「行為的框架」,只有「你聽不聽得懂長官在說什麼」、有沒有理解師長和出題者替你設定好的框架。作為這份工作的「上司」,唐僧根本不在乎孫悟空是怎麼想的,反正意見不同時,緊箍咒一唸,「潑猴」就會低頭求饒了。
到頭來,與其說是「身分框架」,出題者想要談的其實更像是社會規範(或者說是固執的、刻板印象的偏見與不合理要求),且有鼓勵人們「學會接受」種種既定規範之虞。那麼,比起繞一大圈還把概念混淆,不如說「孫悟空再頑劣、再強大也必須按天庭說的做才能成功。你們是學生,除非你找到其他符合既定規範的工作,不然就給我乖乖讀書考試」,可能會更直接了當一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