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12強比賽剛結束的時候,我看了幾位棒球選手的採訪,其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棒球是容易失敗的運動」。
人生又何妨不是如此呢?
誰的人生不是充滿了失敗?
可是教育卻鮮少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挫折,而且社會又過度讚揚成功,尤其是早年成功,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想用「最快的速度」達到成功,好像三十歲以前,沒有闖出名堂,就是失敗的人生。
可是絕大多數的夢想,都是容易失敗的事情,成為明星、球員、知名企業家等等,上述的每一種都超級容易失敗,只有少數頂尖的人,才能成為一等一的優秀人才。
所以我們常常為了避免失敗,而放棄追求夢想。
尤其是從小一路成績名列前茅的人,因為頂著「優秀」的光環,所以時常背負著更沉重的壓力,也許是他人的期待、家人的盼望或是當事人認為理應如此,久而久之為了避免失敗,所以就選擇最保守或是符合社會價值的選擇。
但卻不一定真正適合,也不一定是內心真正渴望的事情。
也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卻始終不敢勇敢挑戰;也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總是透過其他的代償方式,來弭補內心不知道為什麼,永遠無法填滿的空缺;也許想等待某個時機成熟,卻發現一轉眼什麼也沒有留下。
甚至有很多人,在過程中養成壓抑、否定自我的性格,只好靠著一次又一次社會認可的「成功」,來換取對自我的肯定與價值感。
也許不快樂,但是可能以為自己很快樂。
因為覺醒有的時候會更加痛苦,比起說服自己「這就是人生常態」還要辛苦。
與其清醒的痛苦,倒不如繼續過著看上去還不錯的生活。
至少這樣就不會出錯。
或者換句話說「選擇其他人認為對的路,就不算出錯。」
明明想成為明星,卻選擇回到公司當上班族;明明想當運動選手,卻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明明想創業,卻遲遲不肯動手開始尋找商機。
直到有一定的年紀以後,再以年事已高為理由,說服自己放棄。
但是這樣真的很可惜,因為這輩子只有一次。
就算不成功,也應該要為了「不留遺憾」而努力。
而且這份努力,並不需要以「全有全無」的型態呈現。我們不需要立刻把現有工作辭去,直接開始追求夢想,而是以「興趣」的方式來挑戰,安排好假日的行程,利用一個空檔或時間,來追求自己的夢想。
在過程中,我們就能更有彈性與餘裕的去審視,自己的「能力」、「價值觀」以及「收入」等等,是否能支撐起生活所需,也許在那其中,我們就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
即使最後真的只能當興趣,也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許多色彩,以及日後不會留下任何遺憾,因為我們都有嘗試過,也切切實實的努力過了。
因為如此,所以我又開始偶爾寫篇文章了。我也同時自學英文、韓文,繼續創作音樂,或者有空時隨興塗鴉。
創作,就是我的夢想。
雖然這些作品、文章沒有什麼人看或回應,但還是決定要繼續開始。
不是為了追求成功,而是為了不留遺憾。
而且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雖然有時很辛苦,例如想不到文章要寫什麼時,就會特別苦惱,但能夠完成一篇文章時,心裡還是感到充實與趣味。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