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這樣想過——曾經做過的事很順利,於是相信自己已經掌握了那項能力,甚至覺得未來不論面對多少變數,都能輕鬆應對?然而,當真正的挑戰降臨,你卻像踩進一片未知的迷霧,愈走愈覺得陌生,最終才驚覺,原來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熟練。
「這件事我之前做過,應該沒問題吧?」
「我懂這個概念,不用再學了。」
「這個方法我一直用都有效,沒必要改變。」
「大家都說我很厲害,那我應該不需要再提升了吧?」
我們常常高估自己,並非因為真正的能力過剩,而是因為「去脈絡化思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無所不能。我們只記住成功的光亮,卻遺忘了當時的背景、環境、機緣,甚至那偶然的幸運。這種錯覺讓我們沈浸於過去的榮光,卻未察覺它已悄悄成為我們停滯不前的枷鎖。
如果我們不曾重新檢視自己,若不曾在舊有的自信中劃破一道裂縫,那麼當世界變了,環境變了,挑戰變了,我們可能會發現,過去的成功不但沒有推動我們前進,反而成為我們的絆腳石。
以下是 「去脈絡化思考」讓人高估自己的 5 種情境,看看你是否也曾掉入這些錯覺的陷阱?
你曾在某個領域取得不錯的成績,於是你認為這項技能已然成熟,不論何時何地,都能複製過去的成功。然而,你可能沒有注意到——環境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你自己也未必還擁有當時的條件,而這一次的挑戰,可能比過去更加複雜。
📌 「這件事以前我做得很好,所以現在一定也可以。」
📌 「我當時沒花太多力氣就成功了,代表這件事沒什麼難度。」
📌 「這個我熟悉,不需要準備也沒問題。」
📌 「我以前能搞定,代表這是我的強項。」
如果你把過去的成就當作通行證,而不去重新審視變化,你可能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發現,自己早已不再是當年的自己,而世界,也不再對你手上的那把舊鑰匙感到臣服。
你曾經讀過一本書,聽過一場演講,便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這個領域的核心,甚至開始覺得所有相關的知識不過如此。於是,你不再深入探究,也不再檢視自己是否真的能夠靈活運用。
📌 「這個理論我知道,沒什麼新鮮的。」
📌 「這些東西我都聽過,不用再學了。」
📌 「我已經理解了,不需要再反覆練習。」
📌 「別人問我這個問題,我講得出來,所以我應該很懂。」
但真正的理解,不是來自於記住某個理論,而是當你需要運用時,身體與思維能夠自然而然地調動它。如果你只停留在「知道」的階段,卻從未在真實世界裡與它對話,那麼在關鍵時刻,你可能會發現,這些知識對你而言,只是停留在腦海中的一串模糊印記,而不是能夠真正讓你跨越障礙的橋樑。
當一種方法在過去曾幫助你獲得成功,它會給你帶來一種安全感,讓你認為這是最穩妥的選擇。於是,即使環境在變化,挑戰在升級,你仍然固守舊有的方式,不願意去嘗試新的可能性。
📌 「這招我用過很多次,沒出過問題。」
📌 「我一直這樣做,效果很好,為什麼要改變?」
📌 「我不用學新方法,這樣做就夠了。」
📌 「別人改來改去,還不是跟我一樣,我沒必要浪費時間。」
但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當你認為自己已經找到最優解,而拒絕探索新方法時,你的成長便停滯了。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在用舊地圖找尋新世界,而這世界,早已不是你記憶中的模樣。
當你習慣於接受外界的讚美,當你所在的環境讓你成為「相對優秀」的那一個,你會開始產生一種錯覺——「既然大家都說我很強,那我應該真的很厲害。」 但你可能忽略了一個問題——這些評價,來自於誰?你的標準,又在哪裡?
📌 「大家都說我做得很好,那應該是真的。」
📌 「我在這裡已經是最強的,所以我不需要再提升。」
📌 「沒有人質疑我,代表我沒問題。」
📌 「我現在很受歡迎,應該是因為我真的很強。」
若你的滿足來自於比你起點低的人群,那麼你的進步可能早已停滯;若你的自信建立在有限的讚美之上,那麼當你離開這個環境,進入更高標準的世界,你或許會發現,自己原來還有很多未曾觸及的未知領域。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很強,只是因為比較的對象剛好比我們弱。當你把目光放遠,你才會發現,真正的高手,根本不在你的視線範圍內。
📌 「我比同事快,所以我應該很強。」
📌 「我比朋友懂得多,代表我學得很好。」
📌 「我在這個團隊是最厲害的,應該沒問題。」
📌 「沒有人比我更會這個,所以我應該很優秀。」
但若你的標準只是來自於狹隘的小圈子,那麼你可能正在被錯誤的比較框架困住,讓自己誤以為已經站在頂端,卻未曾發現,世界的頂點,其實遠遠超出你的視野。
你或許曾經在某個領域表現出色,但別讓這份成就成為你停下腳步的理由。世界不會為了你的成功而停止變化,你若不向前邁進,便會逐漸被時代拋在身後。
真正的成長,不是擁抱過去的自己,而是擁抱那個願意持續學習、不斷進化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