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是掌握意識,在生活中實踐心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篇回顧之前提及心流的概念,及整理從生活中實作的方法。


心流的要素


技能需求和挑戰,達成平衡


  1. 技能是指從事活動時需要的背景知識和能力,例如:閱讀要能識字、推測劇情,做音樂要懂得音符和樂器;不需要成為專家,而是主觀上認為這項挑戰是個人能力足以勝任的
  2. 技能和挑戰之間須維持平衡,太簡單會感到無趣,太複雜又會引發焦慮,行動機會與實力相當時,我們認為能掌控情勢,靠自己的力量擁有主導權,才會趣味橫生。


行動與意識結合,自我消失


  1. 心流之所以看起來毫不費力,是因為我們注意力完全集中,身心合一。它其實是需要耗費大量精神的,運用純熟的技能,穩定的心理品質,讓所有行動和意念全然專注於當下,如行雲流水般地自然展開。
  2. 行動是為了「確定自己屬於那股流動,你的目的是讓這股流動持續不停歇」。我們就像是為了這件事而存在,「自我」與事物緊密結合後消失,達到某種的和諧



清晰明確的目標,即時回饋


  1. 目標可以是具體可見的,例如:外科醫師切除病灶縫合傷口;也可能是模糊的,例如:寫完一首曲子;甚至是當下才摸索出來的,例如:即興演奏、辯論大賽。
  2. 每個人重視不同層次的形式和本質,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在意和想要。因此我們要具備清楚和強烈的感知,心裡有一套明確的標準,怎樣的目標算達成、怎樣的回饋會讓自己知道「我做到了」。



創造新的現實感,脫離時空


  1. 常見的有趣體驗包含運動、遊戲、表演、藝術、模仿,不論是哪一種心流活動,都會提供「探索」與「創造」的感受,幫助參與者建立意識的秩序,提供許多樂趣。
  2. 在從事心流活動的過程,我們將暫時完全脫離現實,只需專注做好眼前的事物,這種流動會讓意識去到難以想像的境界,讓自我變得更複雜,蛻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



自得其樂的性格,自成目標


  1. 自成目標是「做這件事的目的,並不是期待能在未來獲得什麼好處,而是這件事本身就是一種獎賞。」,重點是參與的人把焦點放在行動本身,而非行動的結果。
  2. 這是很容易誤解的部分,人們以為體驗活動就能達到心流,為了表現、贏得競爭,看起來很厲害而去做,但事實是基於外界而採取的行動,只讓人感到壓力和疲憊
  3. 一般人難以享受、或毫不留意的事物,有的人卻能不同,最大的差異就在「自得其樂」的個性,能夠觀察環境、掌握精神能量並轉變意識的人,總能從中找到機會、發展自我,保有樂趣




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心流


身體的心流

「除了短暫擁有自己的身體之外,
一個人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屬於他的,
然而光是這身體就可以帶來許多歡愉。」


身體和感官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生理構造讓我們能執行上百種功能,走、跑、跳、爬、游、丟等等,光是擺動簡單的肢體動作,就有極大潛力帶來複雜的心流體驗。若只是隨意的動作,或為了健康、潮流等外在因素而運動,將會變得毫無樂趣。


身體活動需要搭配設立目標、發展技能、掌控意識這些要素,才會享受到樂趣。重點不在於我們做什麼,而是我們如何做。作者舉例看似最無趣的「走路」,也能充滿樂趣。例如,設定目標包含:走路的路線、沿途看見的風景、到終點所需的時間、如何有效率地移動,以及走路過程中獲得的新想法。


另外,培養感官鑑賞的能力,不論是視、聽、嗅、觸、味等各種感覺,都可以帶著好奇與探險的精神,結合創意、想像力、邏輯分析去品味各種活動。例如:比較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版本,透過文字或旋律想像出畫面和故事,把眼前的風景和某幅畫比擬,了解這道美食的食材搭配和文化歷史。



思想的心流

「他們比較不需要藉助外在環境來建立意識秩序,
也比較能夠自娛,
並從心靈的內涵找到意義。

當大家需要外在刺激才能避免自己陷於渾沌時,
他們的記憶庫中滿是資訊,
讓他們可以自主、更可以自足。」


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腦袋裡盡是負面、雜亂的念頭,書中提到「除非懂得駕馭自己的思緒,否則注意力總是會落在當下最苦惱的事上。」那些困擾有的真實,有的是幻想。無論如何我們除了重視身體,也要學習活用意志和思考,建立大腦的紀律和秩序。


作者舉例記憶、語言、書寫、歷史、哲學和科學都能訓練心智,連做白日夢也可以。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認為「實際」、「有用」才值得去做,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這無疑會錯失掉很多美好的機會和體驗。真正珍惜生命的,是能專注地活在當下的每個瞬間。


我們不需要為了功成名就,而去勉強學習、死背硬記或下功夫。我們要清楚的是自己對哪些領域有興趣,再去接觸、擴張這方面的知識,並自主決定要記憶哪些資訊,深入到什麼程度,用心記憶的過程就會變得很有意義。談話的藝術也是如此,透過領悟話語背後的意涵,運用雙關製造幽默,體會詩詞帶來的感動,也能享受無窮的樂趣。


令人最有感觸的是關於書寫的部分,書寫是記錄過去的事件,內心的體悟和感受,讓我們能回顧分析,有條理地爬梳腦海中的想法,並發現新的觀點。它不僅是自我對話的管道,更是一種內在療癒的過程。



工作的心流


「我們周圍有許多人之所以冷漠,
不是因為心理或生理太過疲憊。

問題其實出在現代人與工作之間的關係,
以及他怎麼看待目標與工作間的關係。」

多數人對工作感到厭惡、倦怠、無聊或辛苦,一心想著做別的事,或無法接受長時間的高強度挑戰,所以在我們休閒的時候,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要吃喝玩樂、滑社群媒體,做任何享樂。然而,事實是我們沒有把休閒時間充分運用,把想法付諸實行,設定複雜但有意義的目標,我們只是揮霍時間,消極被動的參與,虛度大把光陰。


受到文化的影響,一般會認為工作只是為別人做事,感受不到付出的價值和意義,即便工作當下的體驗是正向的也會輕易被我們忽略。作者提出,基於工作的特性和需要,人在工作時,比起休閒時更能產生心流。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努力尋找有樂趣的工作,就是用心體會從工作中創造出樂趣。


工作中能設定目標、投入專注的人,在閒暇時不會一昧地只想放鬆,他們會運用寶貴的時間去做更多豐富生命的事。不只是工作,我們對於想排斥、逃避的事物時,更容易兵荒馬亂。書中提到「缺乏內在規則,很容易就會被哪些自稱有答案的人收服了。」擁有心流體驗其實會讓我們更認識自己、更有自信,並能不被外界左右而做出錯誤決定。


這也呼應到我們「為什麼要如此重視心流?」雖然人生不一定會常常遇到迫不得已的重大挑戰,但我們拒絕讓負面念頭、貧乏的思維佔據意識,建立一套有掌控感的運作模式,維持內心的穩定,將會大幅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



獨處和困境裡的心流

「人們不需要什麼技能
就能在這些活動中找到痛苦、恐懼,
它們可以帶來快感,因為就算是疼痛,
也好過於完全失焦的渾沌狀態。

不管是情緒上或生理上傷害自己,
都能讓人專注在某一件事上,
就算痛苦,至少還保有掌控感,

因為這痛苦是自找的。」

本書尾聲提到「獨處」和「困境」時心流運作的部分,我特別喜歡,寫得很好。

主要表達的核心精神是「心流讓我們對生命做好準備」。心流可以讓人充分運用獨處的時間,不怕寂寞,不須仰賴外界事物來滿足自己,但作者也提出經營「關係」的重要,無論是家庭、友誼、愛情,也都是需要持續前述步驟來創造心流,以獲得關係的和諧。


最常見的就是關係一旦穩定、小孩成長到一定年紀,便認為不需要再多做陪伴和互動了,只是習慣了、擺著,而忽略變化,或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樣的關係無法帶來正向的回饋。唯有和身邊的人共同設定目標、專注投入、溝通回饋,才會發展出健康、長久的親密關係。




「順境時的美好事物令人欣羨,逆境時的美好事物則讓人欽佩。」,作者提出幾項特質,是面對挫折和困境,甚至是重大衝擊的時候,為什麼有人能在壓力下越挫越勇,有的人卻早早投降?


不自覺的自信


不自覺的自信是指一個人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不會自我中心,企圖控制環境,而是將自我融入於更大的體系,與環境和平共處。這類人在遇到外在事物帶來的麻煩或阻礙時,不會認為都是外界的問題,而是會了解了外界的狀況,並相信不論外界是什麼狀況,自己都有能力可以應付


把焦點放在外在世界


人在面對慾望或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會過度專注在自己匱乏的部分,而封閉內心,把自己隔絕於世,但這麼做只會讓我們精神內耗,感覺世界與我作對。一旦心靈遭受破壞,恐懼和威脅的感受會淹沒我們,我們很難分神解決眼前的問題,以至於錯失了可以扭轉命運的機會。

我們可以試著轉移焦點,適時關注周遭環境的變化,保持開放的態度,並隨著外界的線索和資訊,尋求新的解決之道。這會讓我們面對生命不會這麼「絕對」,而是能夠順應生命的安排,接受凡事都有其他的可能性,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喜歡閱讀、電影和對生活所感記錄心得 偶爾更新,感謝你的到來!
留言3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0/5心靈成長,需要課程嗎?
本篇介紹本書《心流》前段,初探如何透過掌握心流,提升生活幸福感。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探討自卑感、優越感、生命風格、社群情懷等概念,鼓勵你我掌握自己的人生。
因為看了近期上映的《LAST MILE:全面引爆》,回頭看了《MIU404》,此篇觀後心得推薦給你
伊坂幸太郎的小說《Lush Life》介紹,以及分享其獨到見解的人生觀。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0/5心靈成長,需要課程嗎?
本篇介紹本書《心流》前段,初探如何透過掌握心流,提升生活幸福感。
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探討自卑感、優越感、生命風格、社群情懷等概念,鼓勵你我掌握自己的人生。
因為看了近期上映的《LAST MILE:全面引爆》,回頭看了《MIU404》,此篇觀後心得推薦給你
伊坂幸太郎的小說《Lush Life》介紹,以及分享其獨到見解的人生觀。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我們真的能完全獨立於世界,靠自己生存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聯繫與合作,但這個觀點常讓人難以共鳴。直到重刷《進擊的巨人》,我才從莎夏父親的話中真正理解「社會情懷」的意義。他選擇放下仇恨,走向人群,而非被過去困住,這正呼應了阿德勒強調的「個體與群體共存」。
本文探討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身心靈課程爭議,分析其高壓洗腦手法、與邪教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辨別不肖業者。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我們真的能完全獨立於世界,靠自己生存嗎?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個體的存在離不開社會聯繫與合作,但這個觀點常讓人難以共鳴。直到重刷《進擊的巨人》,我才從莎夏父親的話中真正理解「社會情懷」的意義。他選擇放下仇恨,走向人群,而非被過去困住,這正呼應了阿德勒強調的「個體與群體共存」。
本文探討近期引起廣泛關注的身心靈課程爭議,分析其高壓洗腦手法、與邪教的相似之處,以及如何辨別不肖業者。
我們發出的東西,最終會回到自己身上。我們看到的世界不是它的樣子,世界是我自己的樣子。
一隻野雁對於朋友的定義,可能會是「擁有共同勝利儀式的野雁」。這就好比人類用飲食及抽菸來社交: 下班回家路上跟我喝一杯的人,不見得就是我的死黨,但跟沒一起喝過酒的人相比,我較不容易對他產生敵意。
探討人們為何選擇身心靈課程,並反思這類課程背後的動機與產業化現象。作者分享自身經歷,從最初對水晶的興趣,逐步踏入靈修世界。觀察並依年齡與人生處境區分學習目的。此外,揭露部分課程如何成為商業化運作。透過學習動機的分析,拋出問題:「真正想從身心靈課程中獲得什麼?」最終,引導讀者回歸自身內在。
看了錫蘭的影片《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提出個人對心理學的一些見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心流」是指人在全神貫注投入、沉浸於充滿挑戰和樂趣的活動中時所體驗到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會感到時間飛逝,注意力高度集中,並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心理狀態不僅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帶來深層次的幸福感。
上一集 我們簡單介紹了心流的定義, 這一集則是要來了解構成心流的幾個重要的要素和其所帶來的益處~   許多心理研究發現,心流是我們的一種意識。 當我們能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思維、思考,然後根據這些想法有意識的投入後續的動作,讓身心靈和動作都有意識的運作著。 透過這樣有意識的行動,更能專注
Thumbnail
心流(Flow),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心流是指人在全神貫注於某項活動時,所經歷的一種最佳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會感到極度專注、時間感消失、並且獲得高度的滿足感。心流理論強調,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他們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會大幅提升,這對於提升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在生活中保持覺察是種記憶訓練,人有各種狀態切換,不論是喜怒哀樂的哪一類。 直覺也可能成為一種反覆驗證的偏見,活著活著,又與過去的軌跡重疊。 🌹 但那些都不是問題。 任何想法都不是問題,穿越想法抵達感受,再找到內心渴求。 或者反方向,看見起心動念後行為的選擇權。 🌹 很多朋友不懂照顧
Thumbnail
心流的條件 環境以及所處組織的文化 重組意識的能力,注意力不宜過多或過發散 挑戰以及技能程度相符 文化對於心流產生的幫助 文化透過抵禦混沌,減少隨機性對體驗造成的衝擊 排除過多的可能性,把注意力放在少數目標和方式上 當文化發展出令人信服的目標和規範且與技能符合,團員便能時常感到心流
Thumbnail
心流、腦內啡和多巴胺:探索幸福的神經科學 (好的顧問導師教練 協助妳提早得到幸福 更快實現夢想 幸福課程 -->幸福教練黃老師 歡迎公民營單位廠商活動體驗邀約 -->潮資訊媒體) 1. 心流(Flow) 心流是一種心理狀態, 當我們全神貫注於某項活動時, (
Thumbnail
🟧隨筆,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人生現在放棄,未來是不是就可以躺平了?我想這是許多人現在,心中時不時會冒出來的想法!其實你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壓力,已經讓你開始有喘不過氣的感覺,今天的隨筆主角是「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這本書把關鍵的知識點放在,如何讓人在有壓力的狀態下,仍然可以...
Thumbnail
此文章適合準備考試、失眠、焦慮的朋友分享!心,是一切的源頭。所有的成績卓越、職涯巔峰、身體健康的源頭就是樹根,這個樹根就是你的心,把你的心定期沐浴洗滌,就可以承載更多的知識學問,幫助更多偏鄉弱勢家庭的孩童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神經覺對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它介紹了神經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運作,以及過去經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神經覺。透過練習和觀察來探究個人神經覺的特點,並提出了回想過往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練習。
Thumbnail
文章介紹進入心流狀態的要素,說明瞭心流狀態在不同領域的積極影響,最後以實際案例介紹進入的方法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心流」是指人在全神貫注投入、沉浸於充滿挑戰和樂趣的活動中時所體驗到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會感到時間飛逝,注意力高度集中,並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心理狀態不僅能顯著提高工作效率,還能帶來深層次的幸福感。
上一集 我們簡單介紹了心流的定義, 這一集則是要來了解構成心流的幾個重要的要素和其所帶來的益處~   許多心理研究發現,心流是我們的一種意識。 當我們能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思維、思考,然後根據這些想法有意識的投入後續的動作,讓身心靈和動作都有意識的運作著。 透過這樣有意識的行動,更能專注
Thumbnail
心流(Flow),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心流是指人在全神貫注於某項活動時,所經歷的一種最佳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會感到極度專注、時間感消失、並且獲得高度的滿足感。心流理論強調,當人們處於心流狀態時,他們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會大幅提升,這對於提升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在生活中保持覺察是種記憶訓練,人有各種狀態切換,不論是喜怒哀樂的哪一類。 直覺也可能成為一種反覆驗證的偏見,活著活著,又與過去的軌跡重疊。 🌹 但那些都不是問題。 任何想法都不是問題,穿越想法抵達感受,再找到內心渴求。 或者反方向,看見起心動念後行為的選擇權。 🌹 很多朋友不懂照顧
Thumbnail
心流的條件 環境以及所處組織的文化 重組意識的能力,注意力不宜過多或過發散 挑戰以及技能程度相符 文化對於心流產生的幫助 文化透過抵禦混沌,減少隨機性對體驗造成的衝擊 排除過多的可能性,把注意力放在少數目標和方式上 當文化發展出令人信服的目標和規範且與技能符合,團員便能時常感到心流
Thumbnail
心流、腦內啡和多巴胺:探索幸福的神經科學 (好的顧問導師教練 協助妳提早得到幸福 更快實現夢想 幸福課程 -->幸福教練黃老師 歡迎公民營單位廠商活動體驗邀約 -->潮資訊媒體) 1. 心流(Flow) 心流是一種心理狀態, 當我們全神貫注於某項活動時, (
Thumbnail
🟧隨筆,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人生現在放棄,未來是不是就可以躺平了?我想這是許多人現在,心中時不時會冒出來的想法!其實你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壓力,已經讓你開始有喘不過氣的感覺,今天的隨筆主角是「開啟心流的升檔練習」,這本書把關鍵的知識點放在,如何讓人在有壓力的狀態下,仍然可以...
Thumbnail
此文章適合準備考試、失眠、焦慮的朋友分享!心,是一切的源頭。所有的成績卓越、職涯巔峰、身體健康的源頭就是樹根,這個樹根就是你的心,把你的心定期沐浴洗滌,就可以承載更多的知識學問,幫助更多偏鄉弱勢家庭的孩童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神經覺對人類生理、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它介紹了神經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運作,以及過去經驗如何形塑了我們的神經覺。透過練習和觀察來探究個人神經覺的特點,並提出了回想過往並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故事的練習。
Thumbnail
文章介紹進入心流狀態的要素,說明瞭心流狀態在不同領域的積極影響,最後以實際案例介紹進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