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回顧之前提及心流的概念,及整理從生活中實作的方法。
技能需求和挑戰,達成平衡
行動與意識結合,自我消失
清晰明確的目標,即時回饋
創造新的現實感,脫離時空
自得其樂的性格,自成目標
身體的心流
「除了短暫擁有自己的身體之外,
一個人沒有什麼東西是絕對屬於他的,
然而光是這身體就可以帶來許多歡愉。」
身體和感官是人類最珍貴的寶藏,生理構造讓我們能執行上百種功能,走、跑、跳、爬、游、丟等等,光是擺動簡單的肢體動作,就有極大潛力帶來複雜的心流體驗。若只是隨意的動作,或為了健康、潮流等外在因素而運動,將會變得毫無樂趣。
身體活動需要搭配設立目標、發展技能、掌控意識這些要素,才會享受到樂趣。重點不在於我們做什麼,而是我們如何做。作者舉例看似最無趣的「走路」,也能充滿樂趣。例如,設定目標包含:走路的路線、沿途看見的風景、到終點所需的時間、如何有效率地移動,以及走路過程中獲得的新想法。
另外,培養感官鑑賞的能力,不論是視、聽、嗅、觸、味等各種感覺,都可以帶著好奇與探險的精神,結合創意、想像力、邏輯分析去品味各種活動。例如:比較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版本,透過文字或旋律想像出畫面和故事,把眼前的風景和某幅畫比擬,了解這道美食的食材搭配和文化歷史。
思想的心流
「他們比較不需要藉助外在環境來建立意識秩序,
也比較能夠自娛,
並從心靈的內涵找到意義。
當大家需要外在刺激才能避免自己陷於渾沌時,
他們的記憶庫中滿是資訊,
讓他們可以自主、更可以自足。」
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腦袋裡盡是負面、雜亂的念頭,書中提到「除非懂得駕馭自己的思緒,否則注意力總是會落在當下最苦惱的事上。」那些困擾有的真實,有的是幻想。無論如何我們除了重視身體,也要學習活用意志和思考,建立大腦的紀律和秩序。
作者舉例記憶、語言、書寫、歷史、哲學和科學都能訓練心智,連做白日夢也可以。現代人最大的問題是認為「實際」、「有用」才值得去做,否則就是在浪費時間,這無疑會錯失掉很多美好的機會和體驗。真正珍惜生命的,是能專注地活在當下的每個瞬間。
我們不需要為了功成名就,而去勉強學習、死背硬記或下功夫。我們要清楚的是自己對哪些領域有興趣,再去接觸、擴張這方面的知識,並自主決定要記憶哪些資訊,深入到什麼程度,用心記憶的過程就會變得很有意義。談話的藝術也是如此,透過領悟話語背後的意涵,運用雙關製造幽默,體會詩詞帶來的感動,也能享受無窮的樂趣。
令人最有感觸的是關於書寫的部分,書寫是記錄過去的事件,內心的體悟和感受,讓我們能回顧分析,有條理地爬梳腦海中的想法,並發現新的觀點。它不僅是自我對話的管道,更是一種內在療癒的過程。
工作的心流
「我們周圍有許多人之所以冷漠,
不是因為心理或生理太過疲憊。
問題其實出在現代人與工作之間的關係,
以及他怎麼看待目標與工作間的關係。」
多數人對工作感到厭惡、倦怠、無聊或辛苦,一心想著做別的事,或無法接受長時間的高強度挑戰,所以在我們休閒的時候,理所當然地認為應該要吃喝玩樂、滑社群媒體,做任何享樂。然而,事實是我們沒有把休閒時間充分運用,把想法付諸實行,設定複雜但有意義的目標,我們只是揮霍時間,消極被動的參與,虛度大把光陰。
受到文化的影響,一般會認為工作只是為別人做事,感受不到付出的價值和意義,即便工作當下的體驗是正向的也會輕易被我們忽略。作者提出,基於工作的特性和需要,人在工作時,比起休閒時更能產生心流。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努力尋找有樂趣的工作,就是用心體會從工作中創造出樂趣。
工作中能設定目標、投入專注的人,在閒暇時不會一昧地只想放鬆,他們會運用寶貴的時間去做更多豐富生命的事。不只是工作,我們對於想排斥、逃避的事物時,更容易兵荒馬亂。書中提到「缺乏內在規則,很容易就會被哪些自稱有答案的人收服了。」擁有心流體驗其實會讓我們更認識自己、更有自信,並能不被外界左右而做出錯誤決定。
這也呼應到我們「為什麼要如此重視心流?」雖然人生不一定會常常遇到迫不得已的重大挑戰,但我們拒絕讓負面念頭、貧乏的思維佔據意識,建立一套有掌控感的運作模式,維持內心的穩定,將會大幅幫助我們的日常生活。
「人們不需要什麼技能
就能在這些活動中找到痛苦、恐懼,
它們可以帶來快感,因為就算是疼痛,
也好過於完全失焦的渾沌狀態。
不管是情緒上或生理上傷害自己,
都能讓人專注在某一件事上,
就算痛苦,至少還保有掌控感,
因為這痛苦是自找的。」
本書尾聲提到「獨處」和「困境」時心流運作的部分,我特別喜歡,寫得很好。
主要表達的核心精神是「心流讓我們對生命做好準備」。心流可以讓人充分運用獨處的時間,不怕寂寞,不須仰賴外界事物來滿足自己,但作者也提出經營「關係」的重要,無論是家庭、友誼、愛情,也都是需要持續前述步驟來創造心流,以獲得關係的和諧。
最常見的就是關係一旦穩定、小孩成長到一定年紀,便認為不需要再多做陪伴和互動了,只是習慣了、擺著,而忽略變化,或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樣的關係無法帶來正向的回饋。唯有和身邊的人共同設定目標、專注投入、溝通回饋,才會發展出健康、長久的親密關係。
「順境時的美好事物令人欣羨,逆境時的美好事物則讓人欽佩。」,作者提出幾項特質,是面對挫折和困境,甚至是重大衝擊的時候,為什麼有人能在壓力下越挫越勇,有的人卻早早投降?
不自覺的自信
不自覺的自信是指一個人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但不會自我中心,企圖控制環境,而是將自我融入於更大的體系,與環境和平共處。這類人在遇到外在事物帶來的麻煩或阻礙時,不會認為都是外界的問題,而是會了解了外界的狀況,並相信不論外界是什麼狀況,自己都有能力可以應付。
把焦點放在外在世界
人在面對慾望或需求沒被滿足的時候,會過度專注在自己匱乏的部分,而封閉內心,把自己隔絕於世,但這麼做只會讓我們精神內耗,感覺世界與我作對。一旦心靈遭受破壞,恐懼和威脅的感受會淹沒我們,我們很難分神解決眼前的問題,以至於錯失了可以扭轉命運的機會。
我們可以試著轉移焦點,適時關注周遭環境的變化,保持開放的態度,並隨著外界的線索和資訊,尋求新的解決之道。這會讓我們面對生命不會這麼「絕對」,而是能夠順應生命的安排,接受凡事都有其他的可能性,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