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的孩子回家,聯絡簿中夾著一張「行為缺失單」。孩子有點擔心地告訴媽媽,他因為在打掃時和同學玩鬧,所以被老師記了缺失。老師要求他寫一份文件說明事情經過和自己的反省,並且要求家長簽名後繳回。
受過國外教育的朋友滿頭問號地問我:
「打掃時玩耍,怎麼了嗎?」
她認為只要能完成任務就好,對於這樣就被記缺失,她覺得莫名其妙,甚至有點生氣。她覺得台灣的教育仍然帶有威權色彩,試圖把孩子變成無趣的機器人。她很想找老師聊聊,但又擔心因此讓老師覺得她難搞,最後受影響的可能是她的孩子。因此想問問同樣家有青少年的我有什麼想法。
我接納了她的感受,也與她討論這件事中各個角色可能的立場:
- 老師的立場:打掃時間本來是用來維持學校環境整潔的,如果學生沒有盡責,老師記缺失可能是為了維持秩序,並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 孩子的立場:覺得掃地很無聊,想趁機玩一下,並沒有意識到這會帶來後果。
- 家長的立場:《湯姆歷險記》裡的情節,湯姆把粉刷籬笆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結果讓大家都願意參與。這樣不是很好嗎?但自己可能也還不夠了解整個情況(孩子是完全沒掃?還是掃了一下就跑去玩?玩耍的方式或是環境是否有安全風險?),單純只覺得老師的管教過於僵化。
這其實牽涉到教育方式的差異——如果老師沒有說明他的考量,那麼這就變成了一種單向的權威管理,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朋友期待這個事件能幫助孩子:
- 理解規則背後的邏輯,至少能明白老師的規則是為了安全或是時間管理,而不是純粹為了管控。
- 學習自我管理,思考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
- 認可自己想要讓工作有趣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但需要考量情況、對象,和所帶來的影響。
與朋友討論後,她決定採取以下步驟:
- 問清楚孩子的想法:他為什麼這樣做?他覺得合理嗎?還是覺得老師太嚴格?他在這個事件中學到了什麼?
- 陪孩子一起探索與理解責任、老師的立場,並學習辨識不同情境的標準:世界上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標準與要求。在完成工作與任務的前提下,有時候他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完成;但有時候他也需要學會照規矩來。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學習辨識並適應。
- 與老師溝通:了解老師的想法,老師是否認為只要確實完成工作,就能有一些彈性? 表達家長的疑問,尋求一個能讓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方式,而非單純的懲罰。
我也讓朋友知道,我身邊有在國、高中任教的朋友和親人,他們常感嘆現在的孩子難以管教,稍微管一下就被「客訴」,結果心寒到乾脆不再管理學生。這或許是事實,也可能是家長與老師溝通不良的結果,讓應該一起教育孩子的雙方無法彼此信任與合作。
末了,我的朋友決定寫一封信給老師,一方面感謝老師的管理與教導,一方面也表達她的想法。她希望透過溝通,讓老師知道,她期待對方能針對孩子的行為做深入的回饋;而她身為家長,也會協助孩子能學習在不同情境下適應不同的要求。
教育的本質不只是約束,更是幫助孩子理解世界的多元標準,並在其中找到適應與成長的方法。如何在規範與彈性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老師與家長的智慧,也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學習態度與處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