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遇過這樣的情況——
作為主管,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該安慰?該開導?還是乾脆「默默承受」?
如果你總覺得自己的責任是讓團隊維持「情緒穩定」,那麼,你可能已經變成了「職場情緒保姆」。
但真相是——員工的情緒,不是你的責任!
主管為何容易被員工情緒影響?
🔹 錯誤認知 1:「主管要照顧每個人的感受,才能帶好團隊」
很多主管會覺得,如果下屬不開心,就代表自己管理不當。但現實是,每個人的情緒來自於他們自己的思維模式,而非主管的行為。主管的角色是提供方向與支持,而不是當心理治療師。
🔹 錯誤認知 2:「如果員工心情不好,我應該做點什麼」
這種想法其實來自我們內心的焦慮——我們害怕被員工討厭,害怕影響團隊氣氛,甚至害怕自己變成「無情的主管」。但試想一下,你有沒有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如果連你的時間與情緒都被員工掌控,那麼你還有空間專注在真正重要的決策上嗎?
當主管被員工情緒勒索
總是遷就情緒化員工,團隊績效反而下滑
Kevin是一家科技公司部門主管,總是害怕員工因為壓力大而離職。當一位資深員工因績效不佳被提醒時,他立刻變得情緒化,開始抱怨「這份工作讓他喘不過氣」。Kevin擔心影響團隊氛圍,於是降低了對他的要求。結果,團隊其他成員開始質疑主管的公平性,績效反而持續下降。
確立界限,拒絕情緒勒索
當員工用情緒影響決策時,主管需要清楚界定責任,並給予具體支持,例如:「我了解你現在的壓力,如果你需要具體的資源支持,我們可以討論。但績效要求不會改變,因為這關係到整個團隊的公平性。」
如何避免被員工的情緒綁架?
- 練習「情緒界線」,不要讓他人的情緒成為你的負擔
當員工帶著負面情緒來找你時,試著對自己說:「這是他的情緒,不是我的責任。」這樣能幫助你維持理性,而不被捲入情緒風暴。
- 以「支持」取代「拯救」
當員工抱怨時,不要急著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可以這樣說:「我聽見你的擔憂,你需要什麼樣的資源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能夠把焦點拉回「解決問題」,而不是單純紓解情緒。
- 避免用情緒補償績效
績效與情緒應該分開處理。當員工因壓力大而要求降低標準時,主管可以同理他的感受,但仍然堅持目標,例如:「我理解這個目標對你來說具有挑戰性,我們可以一起看看有哪些方法來提升效率。」
「你無法控制別人的情緒,但你可以決定是否讓它影響你。」 —心理學家 Albert Ellis
成為情緒穩定的領導者
在職場上,主管不需要成為員工的「情緒垃圾桶」。當你能夠建立界限,把焦點放在解決問題而不是管理他人情緒時,你的領導力才會真正發揮影響力。
下一次,當你發現自己想要「修復」員工的情緒時,先問問自己:
這是我的責任,還是他應該承擔的責任?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