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在敏捷開發下的反思:會議如何優化、如何避免踩雷|EP8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敏捷開發(Agile)在軟體產品公司已漸漸成為主流,其中 Scrum 是最常被應用的方法,但相較於瀑布式開發(Waterfall),Scrum 真的比較好嗎?跑敏捷的團隊需要具備什麼特質?這篇想以產品經理的角色,記錄在敏捷團隊的觀察與心得。

raw-image

一、Scrum 框架與產品經理的角色定位

⠀⠀

Scrum 框架簡介

Scrum 是一種敏捷開發框架,透過短週期的迭代(1 個 Sprint 通常 2 週)快速交付功能。

Scrum 包含三個核心角色:

  • Product Owner:產品負責人,也可以先理解為產品經理,負責定義產品價值,協調開發優先級。
  • Scrum Master:敏捷教練,有時是團隊中的技術組長 / 資深工程師來擔任,負責確保團隊在流程上保持正軌,持續優化開發流程。
  • Development Team:開發團隊,包含設計師、前端、後端、QA 工程師等,負責執行開發任務。

Scrum 常見會議

  • Planning:規劃會議,每個 Sprint 的第一天早上 10–12 點,由 PO 布達這個 Sprint 要執行的任務,並由開發團隊負責估點和技術評估。
  • Stand-up Meeting:每日站立,每天的早上 10:00 - 10:15,團隊成員分享昨天做的事、今天要做的事、以及是否有任何阻礙要討論。
  • Review / Demo:回顧會議,每個 Sprint 最後一天,由開發團隊展示這 2 週的開發成果,並邀請利害關係人參與。
  • Retrospective:反思會議,開發團隊針對這個 Sprint 的狀況進行討論,優化流程,讓下個 Sprint 可以更順暢。

⠀⠀

實際 Scrum 的跑法

上述是 Scrum 的基本跑法,但每天公司肯定不同,甚至同間公司不同組有可能都不太一樣,因此我想介紹我的團隊的跑法。

在會議的進行方式,我們多了幾種會議讓團隊更順暢:

raw-image
  • Pre-Refine
    主要是 PO & RD Lead & QA Lead 參與,PO 提出下個 Sprint 預計要開發的 User Story,讓 RD Lead & QA Lead 評估顆粒度 / 時程 / 技術可行性 / 測試複雜度等,確保 PO 的 User Story 符合可行性,且沒有遺漏重要細目,並在 Refinement 會議前,也會請 RD Lead & QA Lead 補充一些技術知識或參考文件在 Story 內,給實作的 RD 和 QA 參考,加速 Refinement 會議。
  • Refinement
    Planning 才說明 Story 容易造成開會時間冗長,因此我們將 Refinement 單獨拉出來,讓 PO 布達下個 Sprint 要做的 User Story,讓前端 / 後端工程師初步提問,但因為 Pre-Refine 已經有和 RD Lead & QA Lead 介紹過了,因此 Refinement 主要是讓所有 RD 和 QA 再次確認執行面有無問題。
  • Pre-Planning
    Planning 的估點也是一項耗時的任務,因此我們將估點這段再拆出來,讓 RD 和 QA 針對 User Story 進行討論,若有任何疑問都先開待討論的 Task 給 PO,後續 Planning 時,PO 可以更快決定該 Sprint 可以做到哪。
  • Planning
    因為估點都在 Pre-Planning 已完成,因此 Planning 只針對開發團隊的點數確認 Sprint Goal 或調整開發順序,並由 PO 解答開發團隊針對 User Story 的疑問,確認是否有要再補需求,若都沒問題,就會在該場會議定案這個 Sprint 的內容。

上述流程有些團隊是濃縮在一場 Planning 進行,但我們團隊後來發現拆成多次會議,可以盡可能確保 User Story 的執行細節都有涵蓋到,也減少誤解,避免 Planning 開完才發現要補需求。

⠀⠀

二、產品經理的日常職責與時間分配

⠀⠀

在 Scrum 中,產品經理 aka 產品負責人(Product Owner, PO)負責定義產品願景目標、管理產品開發優先順序,並確保團隊交付的成果符合市場與客戶需求,這些具體要做什麼呢?

產品經理的職責與任務

  • 產品願景的場景宣達
    身為最懂產品的人,需要時時和不同利害關係人進行產品講述,包含功能描述、場景描述,根據業務和客戶的不同情境,介紹產品的哪個面向可以滿足對方,因此也常需要偕同 AM / Sales 釐清客戶需求,或是向 AM / Sales 介紹功能操作方式。
  • 面向業務的產品窗口
    產品經理負責收斂市場需求、客戶反饋和業務目標,確認哪些需求要做與不做,並轉化為具體的待辦事項,根據價值和風險進行排序,確保收進來的需求是符合公司利益、長期產品目標。
  • 開發清單的優先排序
    每個 Sprint 都是 2 週,也代表產品經理要持續規劃下 2 週的開發項目,並且確認每一項的優先順序,為什麼 A 要先做?為什麼不先做 B?產品經理心中要有一把尺,且要能說服自己和開發團隊。
  • 產品目標的交付防線
    產品經理需清晰理解功能的目標,包含支援與不支援,哪些可以妥協、哪些務必開發涵蓋到,當團隊提出「這個操作流程有點複雜、開發起來會很久,我們能簡單做嗎」,身為 PO 必須掌握團隊交付什麼給使用者,避免開發團隊自行刪減需求。
  • 產品團隊的跨組橋樑
    產品經理需與開發團隊內的每個人保持良好關係,包含設計師、前端、後端、QA 工程師,以及其他利害關係人(AM / Sales / MKT / CS),確保當有需求異動時,可以即時同步給所有開發團隊成員,或是當有資源 / 時程要協調時,產品經理可以主動擔任協調者。

⠀⠀

日常工作的時間分配

Scrum 每 2 週為 1 個 Sprint 的跑法,讓產品經理需要不斷在短時間做決策,很難有長時間的研究,因此工作時間也滿常被壓縮,以我自己為例:

  • 30% 產品規劃:針對下個或下下個 Sprint 進行需求釐清,並開始撰寫 PRD、User Story。
  • 20% 開發釐清:針對這個 Sprint 的開發狀況,和 RD / QA / UX 討論需求變更,像是開發到一半發現有情境漏掉,因此要增加需求,或是針對開發細節要釐清。
  • 30% 各式會議:包含 Scrum 本身的會議(Stand-up、Refine、Retro、Planning),還會有 PO 週會、設計方案討論會議、產品小組進度會議,再加上零星與 Sales / PJM / AM 等會議。
  • 20% 維運異常:使用者在操作功能時,可能會發生操作失敗的狀況,因此會透過 AM / CS 反應給 PO,讓 PO 去釐清是 bug 還是操作問題,有時還需要後續開單請 RD 壓資料 / 改 code。

不得不說在 Scrum 框架下的節奏非常快,因此針對每項變動或紀錄,都要很立即在 Slack、看板工具同步給大家。

⠀⠀

三、敏捷開發的踩過的地雷

⠀⠀

接下來這段我想記錄我自己在敏捷開發踩過的新手地雷:

⠀⠀

▍1. 沒有定義好驗收標準 (Acceptance Criteria)

⠀⠀

⚠️ 地雷:User Story 沒說做完的定義,也沒提到做完後會期望使用者怎麼操作,導致前端切出來的畫面,和 QA 要測試的項目,和 PO 想像的畫面,三者都不同,變成要再重新定義需求。

每個 Sprint 只有 2 週,意味著產品經理需要很清楚知道每一張 User Story 的範圍和交付標準,例如「做了哪幾步驟才算是這個功能的完成?錯誤情境是否都要阻擋?文案欄寬是否都要和 Figma 一致?」

以我的團隊的協作方式,PO 寫完 User Story 後,也要寫上上述的驗收標準,在 Refinement 要和 RD 和 QA 都走過一次流程,確保大家對於操作順序都一致。

寫完驗收標準後,再由 QA 去展開更細節的測試項目,並讓 QA 拿著測試項目和 RD 一一校對。

⠀⠀

▍2. 太多需求都想要在同個 Sprint 塞進去

⠀⠀

⚠️ 地雷:各方利害關係人持續開需求,希望這個 Sprint 塞進去,想要在下次 Release 一起跟上線,但開發量能有限,導致開發到一半發現 Story 做不完,又要一個個去說明延後原因。

在 Pre-Planning 估點的意義就在於確保下個 Sprint 可以接幾張 User Story,當利害關係人有眾多需求,PO 需要協調好優先順序,向開發團隊確認好順序,再依照團隊可負擔的時間「多抓 Buffer」,最後向各個利害關係人說明各自的上線時間。

例如開發團隊若針對 10 張 User Story 估點完後,評估可以在這個 Sprint 做完 6 張,有時要先保守抓 5 張;或者是 RD 和 QA 預計 4 月底可以 Release,PO 有時要對外喊 5 月中,也讓團隊有緩衝時間。

因此跟業務們說明交付時間時,就要說 A/B/C 三項預計 4 月底,但 D/E 預計 5 月中。

⠀⠀

▍3. 需求畫面還沒定案就急著想進開發

⠀⠀

⚠️ 地雷:軟體開發難免會有隕石或急件,有時迫於各方壓力,在 Figma 畫面還沒定案,就可能要先進開發,但開發到一半又要改 Figma,導致前後端都要重新調整,甚至 QA 的測試項目也要改。

在 Refinement 或 Planning 階段,當需求畫面還沒 90% 定案,PO 需要跳出來喊停,先讓團隊進行其他張 User Story,不然開發到一半若開發團隊有問題,有時 PO 自己也回答不出來要定哪個版本。

讓開發團隊重工是相當浪費時間的一件事,除了原本的要重新調整,重工的時間其實可以拿來做別的 Story。

⠀⠀

▍4. 需求情境沒盤點完整,導致開發到一半要加需求

⠀⠀

⚠️ 地雷:在規劃新功能時,若有些介面或 API 沒盤點到,可能 QA 要測試時會發現為什麼有些地方沒改,或是有些功能是單筆 / 批次,常常是兩種操作情境都要一起新增或修改。

盤點需求一直是一件很吃經驗的事,PO 也很難每次都將 User Story 寫的超級完整,特別不是每位 PO 都了解整個系統的細節,因此我們團隊的作法是透過眾人智慧來解決有缺漏這件事。

在 Pre-Refine 會議,讓 RD Lead & QA Lead 先檢查過一次,在 Pre-Planning 會議,讓 RD & QA 直接討論做法,順便看哪邊有遺漏,因此最終在 Planning 會議上,通常就會比較精準知道 User Story 最終的開發大小。

⠀⠀

▍5. 開發進度沒透明同步,業務抱怨開發太慢

⠀⠀

⚠️ 地雷:業務們的需求會一直來,有時做 A 業務的需求,B 業務就會反應他的功能什麼時候才會排到,因此產品經理要不斷向利害關係人同步開發清單,確保重要的需求不論做與不做,都有被安排或回應。

PO 作為產品團隊的對外溝通窗口,要時時和每個利害關係人保持好關係、同步好團隊的進度,因此我在和不同人溝通需求時程時,都會盡可能喊一個緩衝的時程。

例如針對 A 業務,他手上的 a 功能也許團隊可以 4 月中就開發完,但為了幫團隊留緩衝,我會喊 4 月底完成,同時也會讓他知道我們現階段正在做什麼功能、為什麼要等這麼久才上線,確保他理解我們也正在處理 B / C 業務的需求。




四、產品經理在敏捷開發的心態

⠀⠀

相比瀑布式開發可以長時間做需求分析和規劃,敏捷開發要在短時間蒐集資料,快速下決策,比較偏「快速吸收、快速迭代、快速試錯」,因此有些心態是我最近正在收斂的。

  • 保持產品開發清單的彈性
    80% 的需求都是事前確定的,但難免會有 20% 遇到客戶插件 / bug 修復等急件,因此有時在 Planning 要臨時抽換 User Story,這時都要保持彈性,並及時向團隊說明原因。
  • 隨時思考產品需求的範疇
    User Story 開完並不是就結束,PO 要不斷思考使用者情境有沒有漏,有時 RD / QA 都看過沒問題,但實際可能還是漏了什麼功能沒改到,因此 PO 做為交付物的把關者,要不斷思考功能做完最終的樣貌是什麼(Acceptance Criteria),要交出什麼東西給使用者。
  • 相信眾人智慧大於個人智慧
    隨著系統越來越龐大,很難有一個人可以知道所有系統邏輯和相依性,因此 PO 在寫完 User Story 後可以在會議前找 RD / QA 討論,確保就盡可能涵蓋,也減少 Refinement 和 Planning 後又加需求,雖然無法 100% 避免,但可以大幅降低頻率。
  • 管理各方利害關係人的期待:
    跑敏捷開發並不是開發的速度就會比較快,因此當有些利害關係人期待每個 Release 都有新東西時,要管理好各方的期待,確保有同步到每個 Sprint 的工作內容,避免讓主管覺得怎麼有些 Sprint 產出較低。

⠀⠀

不同角色對於 PO 的期待都不一樣,目前聽到的像是:

  • 希望 PO 把 User Story 寫清楚,不要每次開發到一半又要改需求
  • 希望 PO 把外部關係人都安撫好,不要讓大主管針對進度施壓
  • 希望 PO 和 UX 把 Figma 畫清楚,有時 Figma 各欄位限制沒有標記清楚
  • 希望 PO 把 User Story 的關聯和價值說清楚,不然不知道為什麼要做
  • 希望 PO 把優先順序訂好,不要全部都要做、又要同時間上線

這些其實每個團隊都不一樣,有些團隊希望 PO 主導強勢一點,有些希望 PO 柔和一點,因此也看 PO 和開發團隊的協作默契。

⠀⠀

五、總結

⠀⠀

產品經理在 Scrum 中的核心價值在於將市場需求轉化為可交付的產出,並確保每個 Sprint 都能為用戶和業務創造價值,具體貢獻包括:

  • 提升產品迭代:通過迭代反饋,產品更貼近用戶需求。
  • 加速上線時間:短週期交付,讓產品更快進入市場。
  • 促進團隊協作:作為溝通橋樑,幫助團隊聚焦目標。

從管理產品待辦清單到參與 Sprint 各項會議,再到與利益相關人溝通,產品經理需要不斷在快速迭代取得平衡,才能持續在 Scrum 中生存。

如對這系列文章有興趣可以再觀看:

avatar-img
張家惟 Evan Chang的沙龍
102會員
178內容數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產品經理在不同公司的工作內容差異滿大的,在和不同 PM 的交流中,發現大公司或新創公司產品經理定位也不同,有些偏向純執行面、有些則是全方位、有些則可以接觸到更高決策,這篇想記錄在「策略型 vs 接案型」產品經理的差異。
在電商平台產品經理常常會收到各式各樣的開發需求,以 B 端為例又會分成潛在客戶和既有客戶的需求,這些需求通常來自於行銷人員為了推出新行銷策略,因此期待系統增加指定機制,這篇想紀錄 B 端電商產品經理常遇到的需求情境,以及如何釐清與拆解需求。
用戶訪談、釐清用戶需求幾乎是產品經理必備的技能之一,但在 B 端和 C 端的用戶訪談方式略為不同,這篇會記錄我在 B 端公司蒐集用戶需求的方式。
產品策略通常是描述「我們要如何實現產品的長期目標」,透過定義產品定位和主推優勢,並確保開發方向與公司業務目標一致,但產品策略不像需求清單那樣具體,而是只提供一個框架,引導產品經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取捨和決策。
產品經理的工作不只規劃新功能、開展 Roadmap,其實有滿多時間需要處理營運工作,像是小功能優化、bug 修復和資料維護等 ,這些看似微小,但常常是確保產品穩定性和用戶體驗的基礎。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PM 對技術概念的理解深度可能會影響需求落地精準度 與開發時程可控性,若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術用語,不僅能幫助 PM 更好地理解技術限制與實作可能性,更能提升與工程師的溝通效率。
產品經理在不同公司的工作內容差異滿大的,在和不同 PM 的交流中,發現大公司或新創公司產品經理定位也不同,有些偏向純執行面、有些則是全方位、有些則可以接觸到更高決策,這篇想記錄在「策略型 vs 接案型」產品經理的差異。
在電商平台產品經理常常會收到各式各樣的開發需求,以 B 端為例又會分成潛在客戶和既有客戶的需求,這些需求通常來自於行銷人員為了推出新行銷策略,因此期待系統增加指定機制,這篇想紀錄 B 端電商產品經理常遇到的需求情境,以及如何釐清與拆解需求。
用戶訪談、釐清用戶需求幾乎是產品經理必備的技能之一,但在 B 端和 C 端的用戶訪談方式略為不同,這篇會記錄我在 B 端公司蒐集用戶需求的方式。
產品策略通常是描述「我們要如何實現產品的長期目標」,透過定義產品定位和主推優勢,並確保開發方向與公司業務目標一致,但產品策略不像需求清單那樣具體,而是只提供一個框架,引導產品經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取捨和決策。
產品經理的工作不只規劃新功能、開展 Roadmap,其實有滿多時間需要處理營運工作,像是小功能優化、bug 修復和資料維護等 ,這些看似微小,但常常是確保產品穩定性和用戶體驗的基礎。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PM 對技術概念的理解深度可能會影響需求落地精準度 與開發時程可控性,若能掌握一些基本技術用語,不僅能幫助 PM 更好地理解技術限制與實作可能性,更能提升與工程師的溝通效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Thumbnail
敏捷開發的實踐方式有很多,其中以簡單、易懂的 Scrum 框架最廣為大家接受。 2024年7月 LeSS 網站發布了新一版的《Scrum 指南》,其中調整的內容我覺得讓這個框架更符合實務上的應用,因此就其內容並結合個人經驗與見解撰寫這篇短文,希望幫助大家快速了解這套能幫助團隊適應變化的敏捷開發方法。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Scrum已成為專案管理的利器。本文介紹Scrum的核心角色、工件和事件,並結合我開發CDP的實際經驗,分享如何通過產品待辦清單管理、Sprint計劃與執行、每日站會和Sprint回顧來提升專案靈活性與效率。希望能啟發更多專案經理運用Scrum,優化專案流程。
Thumbnail
介紹敏捷式管理的專案管理概念,以及對團隊成員潛力發揮的啟發。內容包括敏捷式領導的三個重要事項、自我管理與同仁間的信任建立,以及敏捷式管理對自己的幫助。分享在專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與員工管理上運用敏捷式管理的個人見解和體悟。
Thumbnail
敏捷的成功需要整個團隊參與及沉浸式敏捷體驗,本文以失敗案例為例,探討敏捷失敗以及如何成功。作者認為,成功源於做對很多事,而失敗往往只因為少做了或做錯了一件事,敏捷的第一步是找到對的人,開始第一次的沉浸式敏捷體驗並獲得第一次成功經驗,讓團隊直接做中體驗與感受敏捷的好處,就會啟動敏捷在組織內的擴散與成功
Thumbnail
在敏捷開發過程中,每兩週都會有一場回顧會議(retro),PO、UX、RD、QA 會針對該 Sprint 進行檢討和反思,這篇想記錄以產品經理(PO)的角度常被提到的檢討點,一方面是幫助自己成長,另一面是更濃縮自己的產品想法。 誰適合看這篇文章?✔ 對產品經理、產品企劃、產品策略、產品規劃有興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公司專案中採用敏捷(Agile)方法,並分享了Scrum的好處、成員負責工作以及工作流程。希望可以掌握Scrum的核心:透明度、檢視和調整的核心,來推動敏捷工作。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敏捷宣言 (1) 個人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 (2) 可用的產品 重於 詳盡的文檔 (3) 與客戶合作 重於 合約的協商 (4) 回應變化 重於 遵循計畫
Thumbnail
敏捷測試能有效幫助科技公司應對網路興起、軟體當道和資訊爆炸的挑戰,透過小型、跨功能團隊的協作與快速執行,並以用戶反饋進行快速迭代以測試產品假說。本文談到敏捷開發的迷思、MVP的重要性以及風險的注重,以及精實創業中如何驗證市場假說。同時提出敏捷的問題點,並結合同理心設計以滿足消費者情感上的需求。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就能get 同款 韓系質感包👜 而且獨家下殺 299元up 讓它成為你的 必備單品吧! - momo優惠折扣碼 領取超簡單❤️ 點擊右下角 會員中心 - 折價券 輸入 FLOWERMOMO 點擊歸戶 就能領取 商店優惠券 啦! - https://momo.dm/RaFNzR
Thumbnail
momo店+ S999純銀四葉草項鍊,精緻細膩,代表愛情、希望、信念與幸運,是送給自己或別人的完美禮物。限時下殺299元起,超取免運!
Thumbnail
敏捷開發的實踐方式有很多,其中以簡單、易懂的 Scrum 框架最廣為大家接受。 2024年7月 LeSS 網站發布了新一版的《Scrum 指南》,其中調整的內容我覺得讓這個框架更符合實務上的應用,因此就其內容並結合個人經驗與見解撰寫這篇短文,希望幫助大家快速了解這套能幫助團隊適應變化的敏捷開發方法。
Thumbnail
在數位時代,Scrum已成為專案管理的利器。本文介紹Scrum的核心角色、工件和事件,並結合我開發CDP的實際經驗,分享如何通過產品待辦清單管理、Sprint計劃與執行、每日站會和Sprint回顧來提升專案靈活性與效率。希望能啟發更多專案經理運用Scrum,優化專案流程。
Thumbnail
介紹敏捷式管理的專案管理概念,以及對團隊成員潛力發揮的啟發。內容包括敏捷式領導的三個重要事項、自我管理與同仁間的信任建立,以及敏捷式管理對自己的幫助。分享在專案管理、客戶關係管理與員工管理上運用敏捷式管理的個人見解和體悟。
Thumbnail
敏捷的成功需要整個團隊參與及沉浸式敏捷體驗,本文以失敗案例為例,探討敏捷失敗以及如何成功。作者認為,成功源於做對很多事,而失敗往往只因為少做了或做錯了一件事,敏捷的第一步是找到對的人,開始第一次的沉浸式敏捷體驗並獲得第一次成功經驗,讓團隊直接做中體驗與感受敏捷的好處,就會啟動敏捷在組織內的擴散與成功
Thumbnail
在敏捷開發過程中,每兩週都會有一場回顧會議(retro),PO、UX、RD、QA 會針對該 Sprint 進行檢討和反思,這篇想記錄以產品經理(PO)的角度常被提到的檢討點,一方面是幫助自己成長,另一面是更濃縮自己的產品想法。 誰適合看這篇文章?✔ 對產品經理、產品企劃、產品策略、產品規劃有興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公司專案中採用敏捷(Agile)方法,並分享了Scrum的好處、成員負責工作以及工作流程。希望可以掌握Scrum的核心:透明度、檢視和調整的核心,來推動敏捷工作。
Thumbnail
近期在準備產品經理的職涯訪談,剛好把一些產品思維紀錄一下,包含對於產品工作的理解、產品規劃流程、和產品經理的自我反思,這篇不代表最正確的答案,僅代表個人在產品經理道路上的思維。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敏捷宣言 (1) 個人與互動 重於 流程與工具 (2) 可用的產品 重於 詳盡的文檔 (3) 與客戶合作 重於 合約的協商 (4) 回應變化 重於 遵循計畫
Thumbnail
敏捷測試能有效幫助科技公司應對網路興起、軟體當道和資訊爆炸的挑戰,透過小型、跨功能團隊的協作與快速執行,並以用戶反饋進行快速迭代以測試產品假說。本文談到敏捷開發的迷思、MVP的重要性以及風險的注重,以及精實創業中如何驗證市場假說。同時提出敏捷的問題點,並結合同理心設計以滿足消費者情感上的需求。
Thumbnail
擔任產品經理常常反思自己哪邊可以更好,以及要加強哪些產品思維或技能,和工程師、設計師互動時有沒有可以改善的地方,制訂策略和規劃時有沒有遺漏什麼環節,因此這篇想記錄近期的產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