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們又吵架了。
還是一樣的場景:上學快遲到了,房間一團亂,我一邊催促、一邊忍不住皺起眉。說出那句話的時候,其實我自己也沒發現:「你這樣整理,根本跟沒整理一樣。」
語氣不大,語意卻重。你停下動作,眼眶紅了,然後哽咽著說:「我有整理啊……我就是做不到更好。你以前說,沒做好就等於沒做……我一直記得。」
我突然語塞。
很多時候,身為父母,我們急著說「怎麼還沒好?」「不是跟你講過了嗎?」卻忘了孩子其實一直有在努力,只是做不到我們心裡那個「最好」的樣子。明明是期待,出口卻成了否定;明明是愛,傳達出來卻是傷。
我後來才知道,那句話像一根倒刺,卡在你心裡很久。它不會立刻流血,但每次用力呼吸的時候都會痛。

原來,「否定」會留下痕跡
當我們還小的時候,也曾在大人的話裡聽見這樣的刺痛。只是長大了以後,我們太習慣當「那個說話的人」,忘了自己曾經也是「那個被說的人」。
那晚我反覆想著——為什麼一句話會讓你那麼難受?是因為你真的被我否定了嗎?還是,因為你自己也這樣看待自己?
原來,被否定的感覺,有時不只是別人加諸於我們的,而是我們自己在心裡悄悄接住、放大,然後反覆播放的。
我們總是容易相信批評,卻很難相信肯定。
別人只要說一句「你這樣不行」,我們立刻補上一百句「我就是不夠好」。 久而久之,我們不只是記得那句話,更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價值。
我也曾被那種感覺困住
我回想起自己少年時的樣子。也曾因為一個老師的一句話、自以為失敗的一次表現,陷入長時間的懷疑:「我是不是就是不行的人?」
那時候沒有人教我怎麼看待那些聲音。我只學會兩種反應:要嘛反抗、要嘛否定自己。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慢慢懂得——我們內心的受傷,不只是來自外界,而是我們怎麼「解讀」這些話、怎麼「對自己說話」。
這樣的學習很慢,很痛。但當我看到你站在原地、眼裡全是委屈時,我突然不忍心讓你也走上那麼漫長的彎路。
我開始練習,先看見努力,而不是瑕疵
成為父親,讓我開始照見自己那些未曾處理的過往。
我發現,愛不是給予指令,而是給予空間;不是急著糾正,而是願意等待。
你還小,還在學著怎麼表達、怎麼成長;我也還在學著怎麼引導、怎麼傾聽。
我試著提醒自己:當你做了一點點,我也要說「有做到」;當你說「我已經努力了」,我應該先相信你、再一起看看能不能更好。這樣的關係,也許比房間整潔更值得經營。
給每個曾被否定過的你
如果你也曾在某段關係裡,感受到那種「怎麼努力都不夠」的挫敗,
如果你也曾因為一句話,把自己整個人都否定了——
請記得:
有些話是對事,不是對人; 有些批評,是對行為,不是對你的價值。
我們都可能說過傷人的話,也都可能誤會過自己的好。重要的是——我們能不能重新學會「怎麼看待自己」。
不是事事完美才值得肯定,而是你願意努力,就值得被看見。
我想讓我的孩子知道這件事,也想讓過去的我知道。
如果你剛好也需要聽見這句話,那麼,這篇文章是寫給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