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果想要瘦身,其實應該先從"好好吃飯"做起? 本文藉由一新聞內容,分享自身的經驗:關於怎麼吃、何時吃。如果正對減脂期間的三餐如何安排有疑惑,那麼本文正好提供了解答。
好好吃飯
先說,認為這新聞標題有點騙。
新聞出處:你以為想減肥就要吃少一點?其實不對!日本營養專家告訴你「吃越多瘦越快」關鍵是這兩點。文中其實比較著重在分享"怎麼吃、何時吃"的細節。
餐與餐之間的間隔時間,應該多少才好? 為什麼總會想吃零食? 細嚼慢嚥有什麼用?
一天要執行三次的事情,你做對了嗎?
(嚼嚼嚼)...
怎麼好好吃飯
1.慢慢吃
慢慢吃,較容易有飽足感。
文中提到,多咀嚼,有助於幫助消化等好處。多咀嚼,也可以讓身體感覺已經飽了、便不會再過度進食。如果吃太快,身體會覺得"還沒吃飽",反而會導致我們吃下過多的熱量。
文中建議一餐吃20分鐘。我的測試經驗,一口咬10~15下,嘴裡的食物通常已經化成稠狀:這樣吃下來,一餐也了不起才15分鐘。想要不快於20分鐘吃完,似乎沒有想像中簡單。
這裡分享個自己的一個小故事。
幼稚園常常被罰站在走廊上:因為午餐吃太慢,同學都關燈睡覺了,我卻還有半碗食物。媽媽來接我回家的時候,老師都還在走廊上餵我午餐(笑)(以前幼稚園只讀半天)。
不知為何的,小時候總喜歡先把食物含在嘴裡,然後再慢慢地、慢慢地咀嚼。至今還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長大以後,有學校的作息、有社交的節奏。
為了跟上,所以通常快快吃、快快午睡。
工作以後,吃飯時間更是不如想像中的有規律性。有時甚至因為壓力,搞得自己沒有胃口,或是吃太快胃痛了一整天。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的那種慢條斯理,雖然說不出有多懂得品嘗食物,但肯定是對身體有益的!
留意過自己吃飯的速度嗎? 是屬於仔細品嘗的類型嗎?
慢嚼細嚥!
2.兩餐的間隔
文中提到,如果餐與餐之間會想吃零食,就是正餐吃不夠。
例如:中午午餐結束後,卻在下午兩三點想吃東西,這就代表正餐的量得增加。正常來說,我們是不需要餐與餐之間再多吃東西的。餐與餐之間的休息時間,除了讓身體吸收之外,也是讓消化系統休息。
也許你會說,如果正餐吃少點,熱量就會吸收少點,反而有助控制熱量。
但這樣的做法忽略了一個問題:會一下就肚子餓,而且很餓。
試想我們出門上班,除了應付老闆惱人的臨時交辦事項,還要戴上社交面具與同事相處。結果辛苦了四小時之後,只能吃一點點食物,沒有飽足感不說、也容易讓自己兩三小時後就肚子餓。
此時,你選擇吃零食、還是繼續餓肚子?
假設選擇吃零食,那麼單日熱量更不容易維持赤字;假設選擇餓肚子,就得評估自己是否能忍受飢餓,並且長遠的執行下去?
比較健康的作法,便是將正餐的分量提升;或是將正餐的品項挑選過,選擇較有飽足感的蛋白質等品項。
吃什麼,與吃多少同等重要。
好餓好餓,怎麼還沒放飯?
後記
吃飯皇帝大。
然而生活的快節奏,卻讓我們難以時刻都能好好吃飯。因此,藉由減脂的過程,學回好好尊重身體的運作、以及仔細的讀取身體給出的訊號,回歸好好生活的基本需求。
一起來練習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