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顧自己在現職公司的工作歷程,發現過去三年薪水成長了不少,相較於前一份工作甚至翻倍。
當然,運氣成分不可忽略,但回頭看,也有一些關鍵決策讓這段成長之路更加順利。所以,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三年薪水翻倍,除了運氣以外,我還做對了什麼」
職稱縮寫說明
在內文中會使用一些職稱縮寫,這邊提供對應全名方便大家理解:
當時前公司的產品發展遇到瓶頸,讓我開始思考未來的成長空間。剛好這時候現職公司在招募,於是我有機會加入。
因為我平常並沒有習慣定期找工作,所以這次能順利轉職,某種程度上是時機的巧合——在我決定求職時,剛好有不錯的機會出現。
現職公司的面試流程包含英文面試,這對當時的我來說不是太大的阻礙,因為前兩年我有固定上英文課,持續累積語感並強化表達能力。
之所以特別提到英文,是因為我認為這不是一個能臨時抱佛腳就能足夠好的能力(短期衝刺有幫助,但要真的夠用,還是得長期累積)。如果有計畫進入外商或需要使用英文工作的環境,建議可以提早開始準備,這樣當機會來臨時,英文就不會成為阻礙。
公司當年因財務狀況進行裁員,原本有三位 DA,最後只剩下我一人,讓我從負責單一產品的 DA,變成全公司唯一的 DA。
這個變化雖然一開始帶來不小的壓力,但也讓我有機會與更多團隊合作,甚至直接參與 CEO、COO 的專案,這些都成為之後爭取加薪的重要籌碼。
當時公司在決定裁員名單時,我原以為會留下至少兩位 DA,但最後只留下了我。事後才了解到,這和我在裁員前的表現有關。
裁員前,CEO 和 COO 曾經指派一些數據需求給我(這原本不在我的工作範圍內),但因為這些合作機會,他們得以直接觀察我的工作風格與成果,並認為我的方式符合公司需求,因此選擇留下我。
這讓我意識到,每一次合作機會都可能是關鍵決策者認識你的契機,即使只是小專案,也值得全力以赴。
另外分享一點我的個人經驗:
在我剛成為 DA 時,曾經提交過幾份有瑕疵的報告,這些錯誤其實是可以透過多花點時間檢查來避免的,但當時為了求快,忽略了細節。
這次經驗讓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次交出報告前,我都會問自己:
確保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且是誠實的),我才會把報告提交出去。這個小習慣後來讓我的報告品質更穩定,這也可能是 CEO、COO 在短暫合作後願意信任我的原因。
裁員後,公司財務狀況仍未完全恢復,因此沒有補足人力。許多工作需要更有效率地完成,讓我有機會透過自動化來提升效率,進而提升對公司的價值
在前一年的加薪後,我發現薪資已接近 DA 的最高薪資級距,因此我開始思考如何突破薪資上限。在 Performance Review 中與主管討論後,我們發現「自動化優化流程」是公司需要且我有興趣的方向。
於是我重新學習 Python,並利用 OpenAI API 開發了一款 Slackbot——Schemabot,讓同事能直接透過 Slack 查詢資料庫資訊(e.g. table or column 定義),減少 DA 在回覆 DB 問題上花費的時間。
「減少 DA 在回覆 DB 問題上花費的時間」也有助於提升 DA 的 inspiration-per-minute(參考文章:《數據分析師 Data Analyst 需要的四種能力》)
這不僅提升了我的技術能力,也讓我的角色從傳統 DA 擴展到具技術能力的 Analytics Engineer (AE)。
這一年,我晉升為 DA Lead,並開始接觸 DS 相關工作,能有這樣的成長,主要來自以下兩點運氣:
這一年,我依然維持提前規劃學習目標的習慣,並在 Performance Review 中與主管確認發展方向。
之所以爭取 DS 專案,與我的長期職涯目標有關。我希望成為 Data Team Lead,而這需要熟悉 DA、DS、DE 三個領域。其中,DA 是我的本職,而 DE 透過過去的合作已有基礎理解,因此 DS 是我最需要補足的部分。
此外,DS 的薪資水平較高,也符合我提升收入的目標。因此,早在前一年的 Performance Review,我便向主管表達希望往 DS 發展的意願,剛好公司也有需求,才促成這次的機會。
回顧完後發現,我在過去三年間可以獲得大幅加薪,雖然也有我努力的因素在,但更多的是我的好運氣 😝 (另一篇跟運氣有關的文章:《影響職場表現的三大運氣要素》)
因此,除了繼續努力以外,我也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現在的一切都不是必然,是有很多好運氣才造就了現在的我」,避免自己成為一個「認為一切事情都是理所當然」的人。
希望這篇文對你有幫助!如果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很歡迎在留言區提出分享!
如果對這類型的問題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其他寫過的職場心得。
最後也歡迎加我的 Linkedin 與我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