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不要替別人的人生負責」,但真正做到,卻一點也不容易。
尤其是像我這種行銷背景出身、習慣掌控流程、總想把每件事做好的人,在面對朋友、同事、甚至家人情緒時,會不自覺地陷入一種「我是不是應該幫點什麼」的焦慮。(簡單來說其實我是控制狂XD)但後來我才發現——有時候,你越幫,越讓關係壞掉。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來自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意思是:把屬於自己的責任,和別人的責任,分開來看待。
聽起來很簡單,但真的做起來,尤其是對情感敏感、責任感強的人,根本是場修煉。
這些時候,你以為自己是在幫忙,其實你正在跨界承擔別人的課題。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覺得「我不幫他,會不會太冷血?」
但後來我發現——其實我幫他,是因為我自己不安。
我不安的是:如果我不幫,是不是代表我不夠好?不夠在乎?
這是一種假性責任感,背後其實是焦慮。
很多我們以為的「介入」,其實都是在換取控制感,讓自己安心。
這段轉念,其實是從工作中學來的。
我常跟自己說:「你是品牌,不是消費者。」
品牌能做的是把定位說清楚、價值講明白,廣告投出去、文案寫好、用戶體驗優化,但用戶要不要買單,是他的課題,不是你的。
就像生活中,我可以陪伴、可以傾聽,但要不要面對問題、要不要改變,是他的選擇。
很多人一聽到「界線」就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很自私?」
但其實,真正成熟的關係,不需要你犧牲自己去換對方的好。
與其扛起別人的課題,不如把能量花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
這不是冷漠,而是清醒。
學會分離課題,不是要你變得無情,而是學會照顧自己,也尊重對方的選擇。
我是 R,寫這篇是因為我自己也曾陷在「總想幫所有人」的狀態裡。
後來才發現,你不需要證明自己有多好,只需要學會,把「不是你的事」放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