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正進行年度目標確認,與夥伴一對一交流接下來的KRA (Key Result Area) 與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每個夥伴都至少要經過三次來回互動,才能產生對於目標的共識。
在一次互動前經過夥伴的桌子旁,我這次觀察到她桌上放的是關於宋朝歷史的書,先前也有看過她在看武器故事與商業思維的書籍,所以互動時我說,我看你都有在看不同的書:「你平常都有看書的習慣?」
她笑著說:「對阿,平常喜歡看,不過我都看雜書。」
我回答:「雜書很好啊,本來多一些觀點就容易有不同維度的觀察,加上日常事務的參與,才能激發更多思考。」
我覺得華人社會,在我這個年代,大家都受升學教育的影響,恨不得考完聯考就把書燒掉,總之,很容易在考試與功利主義下,考試是痛苦的,這個痛苦有一天可以脫離,就把它的共同加害人「書本」也算進去,在內心默默許下再也不用看書的種子。這樣的情形在台灣與大陸都非常常見,不過隨著時代推移,這個情形變的兩極,有喜歡看書的夥伴,也有從不閱讀的人群。因此,通常在沒有升學需求下,還願意為了興趣閱讀的人,通常對於世界是好奇的,願意跟著自己的感受前進,透過書本體會這個世界,我的經驗中,這樣的夥伴對於世界總較其他人敏銳,也會培養不同於常人的敏感,也具備較強的學習與獨立思考能力。
這樣的夥伴在自我探索的階段也容易會有困惑。
果不其然,互動中夥伴表達了一個困惑:「我有時都會覺得自己與這個組織有點格格不入的感覺。」
我立即反問她:「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在組織內是特別的,常常覺得,為什麼好像只有自己看得懂這些問題?」
她微微點點頭了,那一瞬間明白,我似乎從她的身上,我想起十年前的自己。
懷才不遇
當一個人有能力、有學習熱情、也有解決問題的洞察時,初期的職涯會很順利,因為在主管眼中,只要把任務交給對方,問題總能高效的迎刃而解,初期的成長是快速的,也容易從一次次成功中建立自信。
但好景不常,經過幾年就開始會感覺「怎麼別人都沒看到我看到的那些問題,是別人奇怪還是自己奇怪呢?」。
我完全懂這種心情。
因為,
10年前的我,就是這樣。
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那個看得最清楚的人;
十年前自己還在信義房屋,當時組織正討論如何優化內部E-mail的傳送與控管,在大型的組織,這些不當群發的情形對大家都是一個困擾,當時我一聽就覺得討論的內容太落伍,而自己也正在研究新型態的組織溝通設計,我透過一個協作系統的概念提出一種類似Slack的概念設計,侃侃而談、意氣風發,講得頭頭是道。主事主管雖然很客氣地說感謝我的分享,但我知道他沒有打算採納,甚至場面有點尷尬。
回頭看,其實自己沒有站在主管的角度,也沒考慮到組的限制限制,更沒有回應當下組織的真實需求,只是在「試著表現自己」。
曾經認為,指出問題、提出方案,是我最大的價值; 甚至覺得,組織的問題,就是我來這裡「拯救」的理由。
但,越努力、越失望。
越真誠、越挫折。 這樣的自己,不只幫不上組織,反而成了讓人難以靠近的存在。
為什麼以前的我不明白,現在的我卻知道了呢?主要來自兩段創業的洗滌,在兩段擔任營運長的創業公司歷程,無論是從0到1的創造迭代,或是從1到N的團隊發展,過程中解決品牌行銷、業務推廣、人才發展、文化建設、制度規劃、產品落地....,關關難過關關過,所有工作親力親為衝鋒陷陣。公司未獲利初期,每天團隊一起解決問題,忙的不亦樂乎,隨著時間推進,彼此熟悉,工作也漸上軌道,日積月累的個性差異與相處磨擦都逐步升溫。
飯店時期,有種為了公司做很多卻不被理解的憂愁,來到第二段期間,有了自己的前車之鑑,工作上小心翼翼,起初都算順利,但自己走著走著似乎要走到個性的困局,尤其到自己成立新的BU並且逐漸上軌道後,工作上的不順暢漸增,直到工作三年,漸入僵局,但還是告訴自己,這一次我必須面對,調整自己,努力了10個月,變得很不喜歡自己,我知道,該做出選擇,所以決定裸辭,選擇離開的當下自己還是沒有深刻的體認。
因此就有了隔年一月一個人10天的獨自環島之旅『詳見(啃趣)環島十日:40歲的自我對話與勇氣練習【緣起篇】』,也正是這趟獨處,自我對話下終見自己的渺小與課題。
此時我才明白,過去的自己一直無法理解身為老闆的為難與掙扎,所以無法同理與支持,慢慢的就變成公司的問題,並逐漸認知到:『自己以為的負責,其實只是「眼前那一小塊的負責」,永遠無法像老闆一樣負全責。』這正是自己無法同理的原因,理解到這點,彷彿雷擊卻通體舒暢。
經歷這段,也理解了真正成熟的專業人士,不能只有看得透徹,還要有同理心,同理對方的處境,進而有耐心,願意給時間,透過「等待」,讓時間成為朋友。
有了這份淡定,就懂得看見問題也不必馬上表達、急著去解決;帶團隊時學習觀察、等待、陪伴,直到夥伴進入狀態,在對的時機,才問出關鍵問題。
這也是近期以來,自己反覆練習的重點:
「不要讓自己過快決定,說得太早。」
要精進的,除了判斷,更需要「等待」的耐心。
很多能力強的夥伴,都與年輕的我一樣,容易掉進個性的陷阱——
因為在乎成果,卻忽略了人的狀態。
我們常常認為,「既然我看懂了問題,就應該立刻表達,即時解決」,這背後藏著淡淡的驕傲與不安。
不安於拖延會造成損害,驕傲於自己能搶先洞察。
職涯路上,如果想要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領導者,必須練習把每個人的節奏,都放進任務的考量中。當團隊夥伴還未準備好,再棒的解法也無法落實。
「信任你的團隊,陪伴他們走過不確定的時刻。
看見真實,讓自己願意等待時機。 待其成熟,只要輕輕一推,也許就能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成熟,不是為了證明你對,而是為了成就別人,讓別人可以跟著對。
這項修煉的起點,是我們願不願意把「時間」放進決策裡。
這篇分享不是關於管理技巧,而是一點體會的分享:
有時候,我們看見問題不必馬上解決,可以在適當的時機,讓更多人一起看見。也就是讓問題發生
成熟不是變得冷靜,而是願意把時間拉長,讓人、事、契機都能在對的時空相遇。
如果你也曾經有過「看懂太多卻說得太早」的經驗,歡迎留言給我。
讓我們一起在職場上學會——何時該出手,何時該等待。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些觸動,歡迎按下「愛心」或留言與我分享。
也許,我們都在自己的修煉路上,一步步地學會: 不是更努力,而是更懂得時間的節奏與人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