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五分鐘習慣實驗,是從「看不順眼」開始的。走廊堆滿了空盒子和小雜物,加上「衣服美學週——小孩衣物篇」已經告一段落,我便決定:那就趁這五分鐘,把這些讓我不舒服的雜物掃除掉吧! 我發現,這些堆積許久的東西之所以難以處理,是因為它們不好分類,而且老實說,我也有點懶。
正因為如此,它們才會一直被我放在那裡。 但現在我有一個法寶,就是——倒數計時器。只要計時器一按下去,那些煩人的雜物就變成我任務的唯一對象,不再需要糾結、猶豫,只剩下我和這些雜物的「對決時間」。 這讓我想起「先吃掉那隻青蛙」的概念,也就是:先做那件最不想做、但最重要的事。
不過我也想從反面來思考這個概念——若是在還沒養成習慣之前、還沒開始行動之前,一下子就要做那件最討厭、最困難的事,反而容易讓人退縮:「蛤?這麼難?那我下次還是不要做了……」 所以我越來越覺得,五分鐘小習慣真的是很棒的起點模式,它讓一切阻力降到最低,也慢慢建立起「我是個會行動的人」的內在認同。 就像理財一樣,真正追求的不是短期的爆發獲利,而是整個生命週期中,資產的穩定累積。我對自己養成習慣的期待也如此: 不是一時之間做很多事,而是我就是那個會每天做一點的人。 不是為了短期完成什麼,而是讓這件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我也希望,這樣的習慣養成,會像骨牌效應一樣,連鎖推動我去培養其他生活中曾覺得困難的習慣。
另一個我正在思考的問題是:我會開始收納,是因為家裡太亂、雜物太多。那現在的每日五分鐘,其實是在「償還過去混亂所留下的債」。 那麼,當這些雜物都整理好了、債還清了之後呢? 我該如何維持這個五分鐘收納整理的習慣?方向又會往哪裡去? 雖然這一天還沒到來,但我心裡已有一幅畫面—— 那是一個乾淨、舒服、物品都有自己位置的家。 我正在慢慢走向那,這段旅程還未結束,希望看文章的你也能和我慢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