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不是不想配合,只是不知道怎麼一起工作下去

有時候不是不想配合,只是不知道怎麼一起工作下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最近在工作中觀察到一個現象:部門裡的X世代主管常抱怨年輕人「不守規矩」、Y世代覺得被夾在中間、Z世代則一臉困惑地問「為什麼要加班?」這些問題不新,但在越來越多代同堂的職場裡,變得特別明顯。明明大家都是來工作,卻好像不在同一個工作世界裡。

有時候我也不確定,這樣的張力是來自世代本身,還是因為制度沒有跟著變化。我們總說要「促進跨世代合作」,但說到底,要怎麼做?又該從誰開始調整?這些問題好像從來沒有明確答案。

不同世代的工作價值觀,其實是不同時代的縮影

雖然常被貼上標籤,但X、Y、Z三個世代的確有一些輪廓,會直接影響他們在職場上的行為方式:

  • X世代(1965–1980出生)
    • 重視穩定、忠誠與制度,習慣依循階層制度
    • 對工作有責任感,願意為長期目標付出
    • 偏好明確的工作結構與職涯規劃
    • 管理上希望有制度、保障與清楚的升遷管道
  • Y世代(1981–1996出生)
    • 追求意義、發展與自我實現
    • 技術敏感、重視團隊文化與即時回饋
    • 處在X世代管理、Z世代推進的中介位置,經常兩頭燒
    • 需要清晰的成長機會與被傾聽的空間
  • Z世代(1997年後出生)
    • 重視彈性、自主、數位互動與即時成果
    • 較不認同傳統工作觀,質疑「規則」與權威
    • 工作是實現興趣與學習的過程,不一定與長期掛勾
    • 需要任務導向、明確預期與彈性安排的工作環境

這些特質不是每個人都完全符合,但在群體趨勢中,確實形塑出不少溝通與期待的落差。

誤會常來自於彼此都太習慣自己的方式

問題常常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立場不同的人,很容易把「不一樣」理解為「不對」。X世代可能會覺得Z世代「不負責任」,但Z世代只是不太願意用加班證明自己有價值。Y世代在中間,常常要替兩邊翻譯,時間一久,自己也開始迷失方向。

這些誤會的背後,有時其實是結構性的落差。像Z世代成長在資訊自由、變動快速的環境裡,自然會認為「可以試著說不」,這對於以忍耐為職場生存基礎的X世代來說,可能很難理解。Y世代在這之中既想要創新、又不得不顧及現實,處境說不上理想。

從這個角度來看,跨世代的問題不只是文化差異,而是一種制度沒有同步更新的結果。

不只是適應,而是重新談條件

企業常會設計一些看似友善的措施來鼓勵世代融合,例如多元溝通平台、雙向導師制度、甚至福利客製化。但老實說,如果核心制度還是偏向某個世代的價值觀,這些調整往往淪為表面。

比方說,如果升遷還是以「資歷」掛帥,Z世代的創意提案自然不容易被看見;如果遠端工作只是給少數人,彈性也就成了特權。真正要讓不同世代共事,不一定要完全一致,而是得重新設計出一種「允許差異」的合作方式。

與其強求共識,不如設計可以容納不一致的制度。

或許現在是時候換個視角看「代溝」了

有時候我懷疑,這些「世代之間的衝突」是不是真的無法解?還是因為我們習慣從單一視角去定義什麼是「對的做法」?也許我們不是在面對一場溝通危機,而是在目睹一場價值重構。

如果我們願意慢下來聽聽彼此的節奏——那個老同事慢條斯理地說明流程的用意,那個年輕人用滑手機的方式整理資料的效率,或是那個Y世代同事總是在開會後私下彙整大家的意見……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地方,或許才是我們能否共事的關鍵。

畢竟,不是每一種合作都要從「看起來像合作」開始。有時候只是不要互相打斷對方的節奏,就已經是一種尊重了。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

https://blog.udn.com/G_110561140926784236/article

https://matters.town/@notedrift

avatar-img
沈思通的沙龍
0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沈思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時候翻到舊相簿,看見那些戀愛時期的照片,兩個人隨便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滿滿的甜蜜。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心動的。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周圍開始有人低聲抱怨,說婚姻怎麼變得這麼累,感情也不像從前那麼簡單。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被一再提起。 但我心裡總覺得,事情也許沒這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愛的教育不是縱容」的討論,心裡突然浮出一些模糊不清但揮之不去的畫面,那些在公園裡情緒失控、任意打人的孩子,旁邊是尷尬但毫無動作的父母,或者在捷運上大聲喧嘩、踢椅子的學童,父母只是低聲勸說卻沒能阻止。我有時會懷疑,這些場面是不是「愛的教育」的產物,還是根本只是「不教」的結果? 但「
近年來,「2030雙語政策」成為教育界和社會輿論的熱點關鍵字。這項政策最早在2017年由行政院提出,主張在2030年前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讓英語不再只是語言科目,而是深入生活與學科的核心工具。儘管政策初衷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就業與薪資條件,但隨著推動過程的展開,也掀起了不少討論與
有時候翻到舊相簿,看見那些戀愛時期的照片,兩個人隨便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是滿滿的甜蜜。那種感覺,現在想起來還是有點心動的。 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周圍開始有人低聲抱怨,說婚姻怎麼變得這麼累,感情也不像從前那麼簡單。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被一再提起。 但我心裡總覺得,事情也許沒這
最近看到一則關於「愛的教育不是縱容」的討論,心裡突然浮出一些模糊不清但揮之不去的畫面,那些在公園裡情緒失控、任意打人的孩子,旁邊是尷尬但毫無動作的父母,或者在捷運上大聲喧嘩、踢椅子的學童,父母只是低聲勸說卻沒能阻止。我有時會懷疑,這些場面是不是「愛的教育」的產物,還是根本只是「不教」的結果? 但「
近年來,「2030雙語政策」成為教育界和社會輿論的熱點關鍵字。這項政策最早在2017年由行政院提出,主張在2030年前打造台灣成為雙語國家,讓英語不再只是語言科目,而是深入生活與學科的核心工具。儘管政策初衷是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讓下一代有更好的就業與薪資條件,但隨著推動過程的展開,也掀起了不少討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