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工作中觀察到一個現象:部門裡的X世代主管常抱怨年輕人「不守規矩」、Y世代覺得被夾在中間、Z世代則一臉困惑地問「為什麼要加班?」這些問題不新,但在越來越多代同堂的職場裡,變得特別明顯。明明大家都是來工作,卻好像不在同一個工作世界裡。
有時候我也不確定,這樣的張力是來自世代本身,還是因為制度沒有跟著變化。我們總說要「促進跨世代合作」,但說到底,要怎麼做?又該從誰開始調整?這些問題好像從來沒有明確答案。
不同世代的工作價值觀,其實是不同時代的縮影
雖然常被貼上標籤,但X、Y、Z三個世代的確有一些輪廓,會直接影響他們在職場上的行為方式:
- X世代(1965–1980出生)
- 重視穩定、忠誠與制度,習慣依循階層制度
- 對工作有責任感,願意為長期目標付出
- 偏好明確的工作結構與職涯規劃
- 管理上希望有制度、保障與清楚的升遷管道
- Y世代(1981–1996出生)
- 追求意義、發展與自我實現
- 技術敏感、重視團隊文化與即時回饋
- 處在X世代管理、Z世代推進的中介位置,經常兩頭燒
- 需要清晰的成長機會與被傾聽的空間
- Z世代(1997年後出生)
- 重視彈性、自主、數位互動與即時成果
- 較不認同傳統工作觀,質疑「規則」與權威
- 工作是實現興趣與學習的過程,不一定與長期掛勾
- 需要任務導向、明確預期與彈性安排的工作環境
這些特質不是每個人都完全符合,但在群體趨勢中,確實形塑出不少溝通與期待的落差。
誤會常來自於彼此都太習慣自己的方式
問題常常不是誰對誰錯,而是立場不同的人,很容易把「不一樣」理解為「不對」。X世代可能會覺得Z世代「不負責任」,但Z世代只是不太願意用加班證明自己有價值。Y世代在中間,常常要替兩邊翻譯,時間一久,自己也開始迷失方向。
這些誤會的背後,有時其實是結構性的落差。像Z世代成長在資訊自由、變動快速的環境裡,自然會認為「可以試著說不」,這對於以忍耐為職場生存基礎的X世代來說,可能很難理解。Y世代在這之中既想要創新、又不得不顧及現實,處境說不上理想。
從這個角度來看,跨世代的問題不只是文化差異,而是一種制度沒有同步更新的結果。
不只是適應,而是重新談條件
企業常會設計一些看似友善的措施來鼓勵世代融合,例如多元溝通平台、雙向導師制度、甚至福利客製化。但老實說,如果核心制度還是偏向某個世代的價值觀,這些調整往往淪為表面。
比方說,如果升遷還是以「資歷」掛帥,Z世代的創意提案自然不容易被看見;如果遠端工作只是給少數人,彈性也就成了特權。真正要讓不同世代共事,不一定要完全一致,而是得重新設計出一種「允許差異」的合作方式。
與其強求共識,不如設計可以容納不一致的制度。
或許現在是時候換個視角看「代溝」了
有時候我懷疑,這些「世代之間的衝突」是不是真的無法解?還是因為我們習慣從單一視角去定義什麼是「對的做法」?也許我們不是在面對一場溝通危機,而是在目睹一場價值重構。
如果我們願意慢下來聽聽彼此的節奏——那個老同事慢條斯理地說明流程的用意,那個年輕人用滑手機的方式整理資料的效率,或是那個Y世代同事總是在開會後私下彙整大家的意見……這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小地方,或許才是我們能否共事的關鍵。
畢竟,不是每一種合作都要從「看起來像合作」開始。有時候只是不要互相打斷對方的節奏,就已經是一種尊重了。
關注我的其他Blog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