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規模變大時,總會面臨一個經典難題:大象可以跳舞嗎?
這個比喻來自 IBM 前執行長 Louis V. Gerstner,他在轉型 IBM 時曾說過:當企業體量變大,就像一隻原本靈活的動物逐漸變成龐大的大象——雖然壯碩,但行動遲緩,無法即時回應環境變化。
很多人認為這是企業變大的自然代價,但其實,「大象跳舞」不只是可能,甚至是企業能否持續成長的關鍵能力。
問題不是規模,而是管理設計有沒有跟上腳步。

一段經歷:從10人到近百人的電商成長路
筆者曾在一間新創純電商公司工作。剛加入時,公司不到15人,老闆幾乎一手包辦所有事:人事、會計、採購、甚至是採購助理的工作。
其他同事包含業務、業助、設計、攝影、倉管與司機,各司其職,但因為人少且熟悉,溝通反而順暢。
很快地,因為搭上電商蓬勃發展的熱潮,兩年內公司擴張到近百人,組織角色也越來越完整,甚至還有了專職攝影師、內部廚師與專屬司機。
但同時,問題也開始浮現:
- 出貨流程沒制度,整度與品質下降
- 新人不了解文化、做事方式不一致
- 部門間溝通靠猜、協作靠人情,小團體悄然成形
- 決策流程不清,會議很多但結論不明,離職率也升高
從外面看,我們是一家快速成長的品牌;但從內部看,我們其實是一間被成長速度壓住、來不及補足管理基礎的組織。

成長不是問題,問題是你沒升級管理設計
當組織快速擴大,最常見的誤區就是「補人不補制度」。
問題不是員工不努力,也不是工具不先進,而是整體的流程、協作、決策等關鍵管理結構,還停留在10人時期的做法。
要讓公司變大也能維持效率,管理上至少需要解決三件事:
① 為什麼流程是成長型企業最先要處理的問題?
當組織人數一多,沒有標準流程就會導致:
- 同樣的事每個人做法不同
- 新人交接靠口述經驗
- 卡關了不知道要找誰負責
✅ 實作建議:
- 用白板或 Notion 畫出主要流程的「步驟」與「負責人」
- 每個步驟要對應出一個「交付成果」(不是只是“完成”)
- 這份圖示不只畫來看,而是要作為培訓與改善的基礎
📌 例如出貨流程:
業務開單 → 倉管收到 → 揀貨 → 包裝 → 出貨 → 完成
每一步都要標記:誰做、做到什麼程度、交付什麼文件或資料
② 協作不能靠人情,要靠制度
部門變多之後,最大的挑戰不是「願不願意幫忙」,而是「流程怎麼串」。
如果協作流程沒有制度化,後果就是:
- 每次都得靠主管協調或重新喬做法
- 任務中斷時,進度無從查詢
- 同樣的問題一再發生,效率不升反降
✅ 實作建議:
- 每一項跨部門任務,指定協作窗口與負責人
- 設立共用進度追蹤板(Google Sheet、Trello、Notion 都行)
- 每週固定進度同步,不需每次都開大會討論
📌 提醒:
在電商型公司中,「商品上架流程」、「促銷活動執行」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區域,建議優先制度化這類頻率高、跨部門又多的任務。
③ 不是決策太難,是決策沒制度
很多公司「一直開會」,但事情就是沒辦法推動,根本原因通常是:
- 沒有標準的會議結構與流程
- 沒有紀錄、沒有人負責、沒有人追蹤
- 再開一次會,也解決不了第一次沒結論的問題
✅ 實作建議:
- 為每種決策情境建立「決策流程表」與角色分工
- 開會流程應包含:目的、選項、結論、執行人、完成時程
- 會後24小時內要有「會議紀錄」與「行動追蹤表」
📌 會議的好壞不在內容,而在結論是否能被執行。
結語:大象真的可以跳舞,但要有訓練
企業變大,不應該等於變慢。
你要的是一個「可以跳舞的大象」,也就是一個能快速應變、組織穩定、流程順暢的成長型團隊。
但這並不靠更多人力或更多會議,而是靠更有邏輯的管理制度升級:
- 流程標準化
- 協作角色明確化
- 決策機制模組化
當這些到位時,你會發現:
成長不是企業的負擔,而是組織運作能力的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