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接續組織文化與領導風格,探討企業內部第三大影響因素——管理制度與流程,如何左右人力資源的選、用、育、留。)
每間企業都有一套「行事規範」和「作業流程」,從招募、面試、入職到績效考核、離職,都由這些制度與流程串聯起來。它們就像道路與路標,決定了員工在組織裡的走向,也影響了企業在市場上的行進速度。下面讓我們一同探討,管理制度與流程如何深刻影響人力資源管理。

一、什麼是管理制度與流程?
- 管理制度:企業制定的各項規章、政策與標準(如招聘政策、考核標準、請假制度)。
- 作業流程:完成某個工作環節所需的步驟順序與協作方式(如新員工入職流程、績效回饋流程)。
為何「制度+流程」很重要?
- 想像一下:入職時一步到位、培訓有章可循、績效回饋及時、離職也被溫柔告別。
- 相反情況:訊息不清、步驟雜亂、回饋不到位,甚至人員流失。
- 這些差異,都源自「制度與流程」是否順暢、清晰、對人友善。
二、管理制度與流程對人力資源的四大影響
1. 招募與入職:第一印象決定去留
- 良好範例:某科技公司在面試邀約後,提供「線上入職說明書」與「主管歡迎影片」,讓新進在報到前就了解部門運作與團隊文化。結果,新人第一天就能迅速融入與展現貢獻。
- 問題現場:另一家公司面試結束後「不知何時會通知結果」,一拖就是兩週,求職者往往先行離開並投入其他機會,企業錯失人才。
建議:
- 簡化「面試→通知→報到」流程,明確訂定回覆時限與渠道。
- 制定「新進培訓日程表」,並提供電子手冊,讓新員工第一刻就感受到被照顧。
2. 培訓與發展:流程化學習,讓成長不亂套
- 良好範例:某零售集團設立「新手六週成長計畫」,每週都有固定主題與對應線上課程、部門輪調,使新進員工能循序漸進地掌握關鍵技能。
- 問題現場:有些企業缺乏規劃,把培訓交給各部門「臨時安排」,導致一窩蜂參加同一堂課,或某些同事根本沒有系統性學習。
建議:
- 制定年度「培訓地圖」,涵蓋新進、主管、中階、資深各階層。
- 使用 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追蹤學習進度,並結合考核與晉升機制。

3. 績效考核與回饋:公平、透明,激發動能
- 良好範例:一家創新公司採用「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制度,每季檢視一次進度並公開成效,不僅讓員工看到自己的貢獻,也能相互學習。
- 問題現場:某傳統企業使用年度一次的「填表→主管簽名→HR存檔」,結果員工批評「不知自己哪裡做得好、哪裡要改進」,對績效考核失去信心。
建議:
- 採用「階段性檢視+日常回饋」結合的方式,縮短考核週期。
- 建立線上評分與意見回饋平台,確保回饋及時且雙向。
4. 離職與關懷:流程化告別,也是一份尊重
- 良好範例:某服務業集團設有「離職面談+360度回饋」,讓離職員工能提出真實意見,並在最後一天收到主管親筆信與團隊祝福。
- 問題現場:有公司離職流程僅為「簽字→領卡→離開」,既沒有留下寶貴建議,也讓離職員工感到被「丟包」,無法成為企業回流或推薦人才的來源。
建議:
- 建置標準化的「離職面談流程」,並將回饋用於優化制度。
- 為離職員工提供「校友計畫」邀請,保持品牌好感度與人脈資產。

三、持續優化流程與制度的五大關鍵
1. 設定明確目標與衡量指標(KPI)
- 為什麼? 沒有量化指標,就不知道「好」在哪裡、要朝哪裡努力。
- 怎麼做?
- 針對每個流程(如入職、培訓、考核、離職)訂立 1~3 個核心 KPI(例如「入職完成率」「培訓參與率」「季度回饋率」)。
- 定期追蹤並公布數據,讓全員了解當前進度與瓶頸。
例子:某小型服務業將「新人 7 天內完成系統帳號開通」作為 KPI,從最初的 70% 提升到 95%,新人成長更順利。
2. 建立多元反饋機制
- 為什麼? 員工在第一線,最清楚流程中哪些步驟容易卡關。
- 怎麼做?
- 每季發放「流程滿意度簡訊」或「匿名 Google 表單」,蒐集痛點。
- 設置「快閃意見箱」或辦公室白板,隨時貼上建議。
- 定期舉辦「員工座談會」,邀請各層級員工參與討論。
例子:一間小型設計公司在辦公室擺放「流程建議板」,員工一看到卡關就貼便利貼,HR 每月整理後快速回應。
3. 小步快跑+迭代改進(PDCA/Kaizen)
- Plan(計畫):根據指標與反饋,找出優化方案。
- Do(執行):先在單一部門或小團隊試點。
- Check(檢查):運行 1~2 週後,用 KPI 驗證效果。
- Act(行動):若有效,就全面推行;若未達標,再次迭代。
例子:某電商團隊先在客服入職流程做「線上影片+表單簽署」試點,一周後回收滿意度由 60% 提升到 85%,再推向全公司。
4. 跨部門流程優化小組
- 為什麼? 流程常常橫跨人資、IT、直線主管,單一部門難全面優化。
- 怎麼做?
- 成立「流程優化小組」,成員涵蓋人資、IT、財務、各業務部門代表。
- 每月召開 30 分鐘「流程精進會」,快速檢視各環節進度與改進建議。
- 小組負責追蹤落實,並向管理層回報成果。
例子:一家中小企業讓人資、IT 與業務經理共同優化「差旅報支流程」,從紙本走簽縮短到線上三步驟,整體核銷時間從一週縮短為一天。
5. 技術工具與自動化
- 為什麼? 手動流程易出錯且耗時,工具能大幅解放人力。
- 怎麼做?
- 導入 HRIS(人資資訊系統)管理員工數據、報表與自動提醒。
- 使用 LMS(線上學習平台)集中培訓資料與測驗追蹤。
- 採用電子簽核+文件管理工具,讓表單流程「零紙本」。
例子:某餐飲連鎖利用 Slack Bot 自動提醒主管每月「一對一回饋」時程,完成率從 40% 提升到 95%。
四、持續優化的三步驟
- 蒐集痛點
- 以匿名問卷或面對面訪談,定期徵集員工對四大流程的意見。
- 數據化分析
- 利用 HRIS、BI 看板追蹤每個流程的平均耗時、轉換率與掉隊率。
- 跨部門共創
- 建立「流程優化工作坊」,由 HR、IT、直線主管與前線員工共同制定改進方案。
結語
管理制度與流程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動脈」與「神經」,一旦暢通,人才就能快速流動與成長;一旦阻塞,則可能導致效率低落、人才流失。透過更多豐富的實例與持續優化,我們能為員工提供更貼心的職場體驗,並在市場競爭中保持快速反應與高效運營。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推動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打造友善且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長期穩健發展。
與您互動
- 「快贏點」在哪裡?
在您目前的流程中,哪一個環節最需要一個「小改動、大收穫」的快速優化?為什麼? - 你的成功案例
曾經在哪個工作流程做過一次小規模試點(pilot),結果卻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歡迎分享具體做法與成果! - 自動化渴望
如果可以把一個最費時、最易出錯的手動步驟自動化,您會選哪個?您心目中理想的自動化工具是什麼? - 數據說了算
您最常追蹤的那個流程 KPI(例如入職完成率、培訓參與率、離職回饋率…)是什麼?它現在的達成率有多高?有沒有想過如何再提升它? - 立即行動
讀完這篇文章後,您最想嘗試哪一項「持續優化關鍵」?下一步您打算如何開始?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您的寶貴經驗,讓我們一起優化流程、打造更順暢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