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管理的世界中,薪資不只是「給多少錢」的問題,更是策略性工具。設計良好的薪酬與激勵制度,不僅能吸引優秀人才、穩定員工留任,更能激發潛力、提升生產力。
但你是否也曾有這樣的疑問:「我都給得不算少了,為什麼還是留不住人?」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核心——薪酬不等於激勵,發薪只是基本,激勵才是關鍵。
薪水發了、獎金也給了,為什麼員工還是不開心、不滿意,甚至默默離職?
這篇文章將從企業角度出發,帶你看懂薪酬與激勵制度的設計要點,並提供實用建議,協助你打造讓員工「留得住、做得好、願意拚」的職場環境。

一、薪酬制度的基本功:不只「給薪」,更要「給值」
薪酬制度的本質,不只是支付工作報酬,更是組織價值的體現。企業在設計薪資結構時,必須從三個角度思考:
- 市場競爭力:你的薪資是否有競爭力?是否能吸引到目標人才?
實作建議:定期參考人力銀行、產業薪資調查報告,了解同職務在市場上的行情,避免低於平均造成流動率高。 - 內部公平性:員工之間的待遇是否合理?是否會讓人覺得「我做得多卻拿得少」?
實作建議:可採用「工作評價法」對不同職務進行價值排序,再依據績效與職級規劃薪酬帶。 - 績效連結性:薪資是否反映貢獻與成果?是否能驅動員工投入?
實作建議:設計明確的績效獎金制度,如:目標達成獎金、專案績效獎金、業績達標獎勵等,讓努力看得見、拿得到。
二、激勵制度:比錢更重要的是「感覺被看見」
很多企業都有獎金制度,但真正讓人留下來的,不只是「拿多少」,而是「覺得值得拿」。
三種常見激勵類型:
- 金錢激勵:獎金、分紅、津貼、績效獎金
建議: 設立彈性獎金機制,如專案績效、年度達標,並公開透明,避免黑箱。 - 非金錢激勵:表揚、職涯發展、彈性工時、遠距工作
建議: 可設「優秀員工獎」、「進步獎」,搭配實質獎勵如進修補助、帶薪培訓。 - 內在激勵:使命感、成就感、參與決策
建議: 鼓勵員工參與部門決策、提供回饋意見管道,讓他們成為企業一份子,而非單純的執行者。

三、薪酬與激勵制度設計的五大步驟
(1)建立薪資策略目標:你的目的是吸引、留才,還是提升績效?先釐清方向。
你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是留才?吸引關鍵人才?還是激勵績效表現?
薪資設計的核心在於:「你想透過薪酬達成什麼組織目標?」
可思考的面向:
- 你希望薪資在市場中是屬於領先、平行還是防守策略?
- 你希望激勵短期績效?還是建立長期承諾?
- 不同部門是否需要不同激勵策略?
建議做法:
召開跨部門策略會議,設定「薪資定位」與「激勵核心目的」,並盤點公司文化與經營價值觀,確保制度與公司發展一致。
(2)盤點內部資源與人力現況:了解公司目前有哪些人力結構、預算配置。
再好的制度,若無預算、無人力資源支持,也無法落實。
可盤點的項目:
- 公司目前整體薪資支出比率(占營收/人均)
- 各職類平均薪資分布情況
- 員工離職率、流動率及主要流失原因
- 每年可動用於激勵或彈性獎酬的預算額度
建議做法:
建立「薪酬報表儀表板」,例如將各部門薪資、績效獎金比例、離職與轉職資料視覺化,幫助決策更精準。
(3)建立評價制度:依據職務價值與員工績效建立合理的對價結構。
為了避免「同工不同酬」或「做越多卻薪資不高」的情況發生,建立一套職務價值與績效評估制度是關鍵。
兩大重點:
- 職務評價:透過工作內容、技能需求、責任範圍等指標,確定每個職務的內在價值。
- 績效評估:針對每位員工的工作成果、貢獻度與行為表現進行公正量化。
建議做法:
- 採用「Hay Method」、「Point Factor」或「Factor Comparison」等標準化評價模型。
- 建立「績效評等對應薪酬調整幅度」的制度,如:A 等績效加薪 5%,B 等加薪 3%,C 等不調薪。
(4)設計激勵模組:將激勵項目細分為個人/團隊、短期/長期、多元獎酬。
激勵模組應該依公司目標設計出 個人獎酬、團隊獎酬、短期激勵、長期激勵四個模組,組合成「多元化」的獎勵方案。
激勵模組範例:
- 個人:目標達成獎金、技能證照獎勵、提案激勵金
- 團隊:專案獎金、部門績效分享、部門聚餐補助
- 短期:季獎金、年度獎金、銷售獎金
- 長期:認股計畫(ESOP)、績效紅利、年資獎金
建議做法:
- 每年滾動式調整激勵模組,針對不同職等與年資設計差異化獎酬組合。
- 引入「員工參與機制」,讓員工票選希望的激勵方式,提高參與感與接受度。
(5)滾動式檢討與優化:定期蒐集員工回饋、檢視是否與組織目標一致。
薪酬制度必須與市場與組織同步調整。否則過了一兩年,可能早就脫節。
評估方向:
- 是否吸引到理想人才?
- 是否有效降低關鍵人才流失?
- 員工是否認同激勵設計?滿意度如何?
- 薪資總體支出是否在可控預算內?
建議做法:
- 每半年進行「薪資滿意度調查」
- 每年一月滾動修正薪資政策與激勵項目
- 設置「人力資源策略委員會」,由高階主管與 HR 合作檢討並提出改善建議

四、成功企業怎麼做?三個真實案例靈感
案例一|彈性上班結合績效考核
某中型科技公司導入「彈性上下班+績效導向」制度,讓員工自由選擇上下班時間,但績效必須達標。結果?員工滿意度提高、加班時數降低、生產力反而上升。
案例二|員工認股計畫(ESOP)
一家新創企業推出「認股選擇權」,員工依年資與貢獻獲得股份。讓大家從「上班族」變「企業股東」,更有責任感與歸屬感。
案例三|獎勵學習與分享文化
某製造業推動「知識分享獎金」,只要在內部教育訓練中擔任講師、或開發新教材,即可獲得額外獎金與績效加分。短短一年就讓公司內訓課程數量翻倍成長。
花果山成長基地的願景
花果山成長基地秉持著推動每間企業落實 RBA 社會責任的理念,致力於打造一個友善、具社會貢獻與負責任的企業環境,並以創新管理策略促進企業長期穩健發展。
和你一起聊聊!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
- 你覺得現在的公司,薪資制度真的公平嗎?哪裡可以更好?
- 除了錢,你認為什麼樣的激勵最能打動你?
- 如果讓你來設計一個激勵制度,你會怎麼做?
如你需要更深入的企業診斷或組織設計建議,歡迎隨時加入我們@LINE,一起讓企業或個人更健康成長 https://lin.ee/isv4RJ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