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說:「健身是一場自己跟自己的較量。」
也有人說:「可以透過健身認識不同圈子的朋友及伙伴,進而拓展自己的人脈。」
如果你問在健身房工作的道地9個年頭的我有甚麼看法,我會告訴你:「都沒錯」
健身房生態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健身小白,那年我16歲高二,不喜歡讀書,但也不喜歡打電動。
所以我翹課是為了可以去健身房,看有朝一日能不能練的跟健美選手一樣強壯。
那時候的健身房不像現在,有冷氣、有空氣交換機、有漂亮乾淨的淋浴間,取而代之的是空氣裡一股濃濃的汗臭味,及打著赤腳跟赤膊的前輩和大哥,滿地的鑄鐵啞鈴、白鐵器材,穿插的不間段的悶哼聲,我只能說那時的我害怕極了。
但經過老闆的教學還很好的開菜單給我,經過一陣子的按表操課,我也漸漸和健身房的大哥們熟絡起來,那時我就有發現健身房的人群有分幾種。
自己單幹:也不會刻意跟人打招呼,進來就戴著耳機開始他的訓練,一直到訓練結束或是到離開時間。
團體群練:這個族群一定會有一個頭,通常會是這個群體裏相對較厲害或是練的較好的,他會以幫主的姿態帶領大家一起訓練,練完之後大家可能會約出去一起吃飯、出去玩、看點影,友好程度不亞於好兄弟,畢竟大家平時在健身房裡,可以說是一起流過汗,一起被槓壓,情感連結可能會比一般交情的朋友或是同事還要更加堅韌。
健身是跟自己身體對話
有天我在訓練時看見了一位高大壯碩的大哥,他的身形已經明顯超過了一般會員,一眼就可以知道,這個不是教練就是選手,於是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想跟這位大哥認識交朋友,看以後能不能搭上個橋樑,偷學幾招健身訣竅,當然經過我不懈的努力,也可以說是被我煩怕了,這位大哥願意帶著我一起訓練,但條件是跟著練、不懂問、不聊天,我必須說起初練完回家,感覺身體都快要被幹報廢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我漸漸習慣了這位前輩的訓練模式。
有天,前輩約了我訓練後一起吃飯,我終於鼓起勇氣詢問,為甚麼前輩在訓練時能夠這麼專心,而他的回答讓那時的我了解了(靜)的魅力。
前輩:「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來健身房最開始是為了甚麼?有的人可能是為了身材、有的是健康、有的是自己跟自己對話的時間,在公司跟客戶、老闆、同事,溝通了整天後,身體及大腦的能量已經所剩無幾,再這個時候(健身)就是我與自己對話的時間,了解我今天過的怎麼樣,知道我的身體每天的狀況如何,及透過安靜訓練,來獲得我所需要的平靜,只需要專注在當下的時刻。」
基本上從那天後,我也會在大哥不在時嘗試進入這種心流,但當我第一次真正進入這種狀態時是我當教練之後,現在回想起來只能說當時的我還沒有被社會痛打,不珍惜自己得獨處時間,可惜的是,大哥後來搬到北部,我就再也沒有遇到大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