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政治學之《裝傻力》:這不是笨,而是深謀遠慮的自保策略

職場政治學之《裝傻力》:這不是笨,而是深謀遠慮的自保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職場不是猜謎競賽場,太快舉手答題的人不一定是成為贏家,也許反而會被淘汰。

#一位早熟的HR的教訓

我曾經指導過一位年輕HR,能力極強,觀察力銳利,邏輯清晰,還沒滿25歲就已經具備讓主管不安的那種直覺敏感度。

她才剛進公司三個月,就能一針見血指出人事制度中的種種問題.......例如,不對等的工作分配、部門流程裡被刻意模糊的責任邊界,甚至連某位高層口中“正在培養的人才接班人”,她也率直的點出那不過是某位董事長親戚的小孩。

她私下來跑來問我:

「世安哥,我覺得這家公司有很多地方可以改進,我是不是應該整理一份優化建議書,直接交給總經理?我相信他會欣賞這種敢講真話、願意努力的人。」

我只是盯著她看了一下,慢慢對她說:「你想不想明年還留在這家公司?」

她先是一愣,接著不解地說:

「可是,如果大家都知道問題卻沒人說,不是更可惜嗎?」

我笑了笑,沒回她話,反而問她一句:

「你以為你說了,他們就會解決問題?還是更有可能先處理你這個『多事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我寫下這篇文章。

因為我太常看到那些能力出眾、分析入微的年輕知識工作者(尤其是HR),以為自己看得夠深、說得夠明,就等於掌握了話語權。

卻沒發現:

在現實的權力遊戲裡,「看清楚」並不代表你就有資格出聲,而「太早講出來」,更可能讓你從觀察者瞬間變成被炎上的對象。


#為何洞察力太強,反而會成為被攻擊的對象?

因為洞察力揭示的不只是事實,還揭穿了權力運作的假象。你看出誰在偷懶,等於打了整個部門的臉;你指出流程問題,可能等於暗示主管無能;你揭穿會議裡的騙局,就是讓高層難堪。

人性有一種潛規則:「寧可忍受假象,也不願面對真相。」

你以為你是來改革的,別人只當你是來搶位子的。你以為你是來提出解方的,別人只覺得你在戳破臉皮。 最終你不是推動者,而是「被處理的變數」。

這種誤解,不是因為你錯了,而是你沒有看清楚何時該裝傻、何時該沉默、何時該裝作自己還什麼都不知道。這不是策略,而是保命。

在這個權力與關係交織的社會裡,你以為的“聰明”可能正是別人要你出局的藉口。

raw-image

#裝傻≠無知,而是選擇性隱藏

「裝傻力」不是“無能為力”,而是“有能不表”的選擇。

它是一種高級的社交生存策略,帶有以下特徵:

  • 情境感知:知道什麼時候該沉默
  • 角色自覺:明白自己該在舞台哪個角落
  • 語言節制:說話不全,話留三分
  • 利益分寸:不爭眼前成就,放眼長線籌碼

它和“圓滑”不同。圓滑是討好眾人,裝傻是保留話語權

為何這是『政治行為』,而非人性軟弱?

你若相信職場只靠努力與誠實,那你可能還沒看過真正的升遷名單是怎麼決定的。

政治行為指的是:

在權力與資源有限的組織中,個人透過影響、佈局、迴避與妥協,達到保身或升遷目的。

而「裝傻力」,正是其中最柔韌、最不可測的一種技巧。它不是表面上的順從,而是「潛伏中的觀察與等待」。



#三種常見的裝傻型態,你是哪一種?

1. 偽愚型:裝作什麼都不懂,實則洞悉全局

常見於:資深員工、政黨幕僚、創投合夥人

特徵:只觀不言,只問不答,靠沉默做判斷依據。

2. 托詞型:用忙、用模糊、用職責界線逃避定論

常見於:HR、PM、部門副主管

特徵:擅長說「我還不清楚全貌」、「我只是配合流程操作」。

3. 補位型:明知錯但先配合,等時機再反擊

常見於:幕後企劃人、職場老江湖

特徵:默默幫對方補台,但會私下記錄漏洞,等待翻盤時刻。


#五種典型情境,解鎖高階裝傻力

1. 當你被問「你覺得誰應該升遷?」

別說真話,這是職場圈套。

正解:「我其實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升遷這件事我沒到那個位階能評斷。」

2. 當你被挑撥說「你知道XX私下講你壞話嗎?」

別接招,這是情報戰誘餌。

正解:「我跟他工作互動還不錯耶,可能是有誤會吧。」

3. 當你被誇「你這人真的很細膩」

這可能是警告,不是誇獎。對方潛台詞是「你太敏感了」。

正解:回一句「還在學習放寬心啦,有時會太用力。」

4. 當你明知客戶說謊、主管打迷糊仗

別戳破,這叫保命。

正解:「我了解您的意思,我們來討論一個雙贏的做法。」

5. 當同事刻意搶你功勞

別急著正面衝突。

正解:「他有幫我很多,不過這個成果真的也是整體努力的結果。」


為什麼「誠實文化」在亞洲行不通?

歐美公司愛談“透明”“開放”,但亞洲企業呢?尤其家族企業、關係型組織?

太直白、太快說真話,只會被打入冷宮。

裝傻力的本質,不是偽善,而是保留對話的可能性。它對立的不是誠實,而是過早亮牌的愚蠢。

心理拆解:為何太聰明反被忌?

  • 自我防衛投射(projection):別人會將對自己的不安,投射在你過於敏銳的反應上。
  • 社交威脅理論(social threat theory):你越能指出問題,就越容易被視為「危險份子」。
  • 團體動力學(group dynamics):破壞表面和諧的人,會被視為內部異己。

也就是說,不是你錯,而是你太早暴露了真相的威脅性。


#裝傻的紅線在哪?什麼情況下不能裝?

裝傻不是萬能,它也有風險,以下三種情況絕不能裝:

  1. 違法風險(如性騷、造假)
    → 裝傻等於共犯。要立刻拉開界線、留下紀錄。
  2. 底線道德(如拖延給付、傷害同仁)
    → 選擇沉默就是默許,會成為長期勒索的開端。
  3. 人身安全(如暴力或精神操控)
    → 再會說話也沒用,要直接脫離情境。



#不同權力層級的裝傻策略

一、新人階段的裝傻重點:

  • 核心目標是避免評價與評論。
  • 說話策略:「我還在熟悉流程,不太敢發表意見。」

二、中階主管的裝傻重點:

  • 必須掌握適度模糊、語意留白的技巧。
  • 說話策略:「我可以提出幾種觀察,但還需要大家補充。」

三、高階主管的裝傻重點:

  • 把發言空間讓給下屬,自己保持模糊與彈性。
  • 說話策略:「這部分你們內部應該會有更適合的處理方式。」



#職場案例:誰在靠裝傻活得最久?

案例一:保全大叔的潛規則生存術

他知道老闆和女祕書之間的事、也知道財務部亂報帳,但他從來不開口,遇到人只說:「今天天氣真好啊,您氣色不錯喔!」

十年如一日,穩穩活著。公司每次資遣都避開他。

案例二:品牌部副理的“神隊友”戲法

主管情緒控管差,常在會議爆炸,她總會笑著幫忙轉話:「主管的意思是我們要再優化這一段執行」。

她沒有拆主管台,卻在每次危機中累積信任。現在是升總監的熱門人選。


#職場不是論文發表,是高維度的非語言博弈

你必須理解:「洞察」是內在能力,「裝傻」是外在策略。

你若太急著證明自己有料,很快會變成靶子; 你若總是笑著點頭,卻不失界線,反而人人敢靠近你。真正的高手,從不解釋自己的深度,只笑看別人跳舞。

裝傻,不是技術問題

而是你對權力與人性的真正理解


#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

👉歡迎聯繫:世安哥賴帳號 hrfriday2009

《顧問規劃/企業內訓/主管教練/職涯經紀》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世安|🔗分享此文|

avatar-img
世安哥的人資『跨界思維』
189會員
26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篇文章探討「認知」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指出努力不代表成功,正確的認知與方向更為關鍵。文章以職場困境、教育體系、認知錯位等面向深入分析,並提供建立反思日誌、與異溫層互動、參與長時間討論等建議,幫助讀者提升認知,避免被時代淘汰。
清水模建築兼具美學與技術的挑戰,是建築界的赤裸詩。本文探討清水模的起源、設計理念、施工難度及材料創新,並比較其與粉刷牆面的差異,闡述清水模建築的真實與勇敢。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HR如何建立真正的「強者氣場」,強調氣場不是靠強勢壓人,而是來自內在穩定、自我主權與專業判斷。透過七個面向——穩定表達、沉默掌控、資訊策略、優雅拒絕、心理免疫、語言風格與情境預判,幫助HR從工具人蛻變為有分量、有影響力的制度設計者與文化守門人。
這篇文章探討「認知」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指出努力不代表成功,正確的認知與方向更為關鍵。文章以職場困境、教育體系、認知錯位等面向深入分析,並提供建立反思日誌、與異溫層互動、參與長時間討論等建議,幫助讀者提升認知,避免被時代淘汰。
清水模建築兼具美學與技術的挑戰,是建築界的赤裸詩。本文探討清水模的起源、設計理念、施工難度及材料創新,並比較其與粉刷牆面的差異,闡述清水模建築的真實與勇敢。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HR如何建立真正的「強者氣場」,強調氣場不是靠強勢壓人,而是來自內在穩定、自我主權與專業判斷。透過七個面向——穩定表達、沉默掌控、資訊策略、優雅拒絕、心理免疫、語言風格與情境預判,幫助HR從工具人蛻變為有分量、有影響力的制度設計者與文化守門人。